移動支付革命——銀行的挑戰?
2月18日Apply Pay上線無疑是熱炒的大新聞。Apple這一外來龐然大物的」入侵「引發了一波對移動支付和互聯網金融的再度討論。其實在2012年左右,互聯網金融就是個話題整個社會的焦點議題。對於普通人來說,開始接觸這個話題是來自於幾年前對網路和智能手機和使用,來自於網上購物的體驗。然而就是這短短几年間,移動支付領域的「大革命」已經來臨。
正在發生的移動支付革命
網上付款是個新事物,然而支付本身,卻是個極其古老的東西,幾乎和人類文明一樣悠久。支付是交易的終點、是價值流通的關鍵環節、是最基礎和最廣泛的金融活動。互聯網革命之前,人類的支付先是通過實物,然後是貨幣,近代又加入了票據。雖說發展出了多樣的形式,可大體上依然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支付模式。到了21世紀,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革命,徹底改變了這種傳統的支付形態。日常購物,人們不帶錢包,只需一隻可以連網的已經綁定了幾張卡的手機或是電腦。企業辦業務也只需使用網頁或定製的應用或是一台POS機,總之一台移動終端,解決所有問題。技術改變生活方式,人們體會得如此真切。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充分把握了全球化的機遇,實現了連續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新世紀以來,又加入了WTO,並且緊隨信息時代的全球化步伐。在信息通信生產和消費領域,中國甚至已經走到前沿,目前中國是全球信息技術通信和最大出口國和進口國,有全球最多的網民人數,最廣闊的電子商務市場。最廣大的金融創新空間。
移動支付,是以移動終端,包括智能手機、PDA(個人數字助理)、平板電腦等在內的移動工具;運用藍牙、紅外、NFC(近場通信)、RFID(射頻識別)、簡訊等技術,通過移動通信網路,實現資金由支付方轉移到收款方的一種支付方式。
2015年雙11,阿里實現交易額912.17億元,同比增長59.7%,更恐怖的是最近五年都有這樣迅猛發展的成績。一個問題不禁湧現: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到底要掀起多大的風浪?在支付領域可以動搖銀行的地位么?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是可以預見,中國的移動支付將進入一個新技術、新金融、新體系、新格局不斷湧現的重大變革階段。
銀行的挑戰
2002年,銀聯成立,這一年被視為中國支付產業發展元年。十餘年時間,中國本土崛起了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機構,最初對樹大根深的商業銀行來說,它們只是「鯰魚」,然而技術革命搭載電子商務的潮流在飛奔,傳統產業面臨大轉型,短短時間內移動支付的威力使得誰也不能保證「小鯰魚」就不會變成「大鯊魚」。
商業銀行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金融界的主體,是「大型獵食者」。支付業務在銀行業務中處於非常次要的地位,2012年全國主要商業銀行業務收入中支付業務收入只佔約5%。而且銀行的傳統支付服務是網點門店式的櫃檯服務,運營成本和人力成本較高。儘管面對這些實際問題但銀行也萬萬不能忽視其中的契機。因為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必然伴隨產業的細化深化,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小微企業的出現。小微企業的支付結算需求銀行不去滿足必須會被迅速崛起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佔領。另外像餐飲行業這樣眾多的小微企業面對的都是消費和投資意願很強的家庭和個人,如果這塊被銀行放棄,則會馬上成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跑馬圈地場」。更進一步,牢牢掌握客戶端的支付結算機構必然迅速搭載其上層服務,將使銀行處於相當被動的局面。
目前商業銀行適應新業態的常用方式主要是現有業務的電子化,然後向網上銀行移動銀行發展,用電子渠道替代櫃面交易。但是和阿里騰訊這樣的第三方機構相比,銀行與電子商務等新興業務的結合度明顯不夠。而且,與互聯網企業相比,傳統銀行業面臨的監管多得多,創新的靈活性受到的限制較多,不能像監管不完善的互聯網企業偶爾打打擦邊球試試市場和社會反應。
稍微關注金融的人近幾年來對「金融脫媒」這個詞肯定不會陌生,一是直接融資市場的大發展對銀行業務的搶佔,大型企業開始習慣繞過銀行直接融資。二是攜移動支付革命大潮而來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對銀行業務的鯨吞蠶食,過往的需要在銀行才能得到滿足,是通過營業廳、業務人員。現在是在自己家裡完成,通過手機和電腦。就銀行內部而言,多年籌備的利率市場化在2014年底落地,利差收益迅速被縮窄,各家銀行之間競爭加劇,壓力陡升。
如何應對?——幾點思路
1 「一起開店」
比較典型的是2012年平安、騰訊、阿里合資成立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公司。」一個不開營業廳,只在互聯網上賣保險的公司」。另外早在2005年建行與阿里就有過合作,一起做B2B、B2C電子商務,最終雙方的分手也在情理之中,業務不好對接又要共享蛋糕,銀行要高質量的客戶,阿里要自己的空間。
2」我也做電商「
銀行畢竟具有專業優勢,自建平台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從支付結算到託管、擔保、融資的全面服務,賺取利息和服務費不失為好的想法。所以興業銀行、民生銀行有自己的網上金融超市,建行做「善融商務「,招商銀行有」一網通「……銀行做電商的邏輯在於:銀行有巨大的客戶資源和資金實力,客戶在銀行的平台上完成電子商務交易就形成了閉環資金流,既提升了客戶黏性,又實現了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不利的地方是,淘寶這樣的電商平台幾乎是」萬能超市」,比起「金融萬能超市」自然是有優勢,然而銀行的電商倘若能把原本就從屬銀行後來「轉投」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客戶,尤其是中小客戶拉回來,又能更好地服務存量客戶,何樂而不為呢?設想一下,如果銀行之間能形成某種共享式的合作,並肩起舞的「大象」只怕要攪得行業天翻地覆。當然,銀行之間如何合作,是另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3移動支付技術中的契機
在當前對於移動支付的監管還很欠缺,從技術到應用都是幾方混戰的情形下,銀行應對的出發點筆者認為應當是首先當然要搶佔高地,擁抱技術,其次則是思考如何把技術同銀行現有的渠道、資源、客戶、經營模式更好對接,實現更有效率的投入產出。初始階段,當然是繼續推進網銀、手機銀行的使用,大力推進存量客戶在電子渠道對存款、理財、代銷理財、保險、基金的交易結算。
銀聯的雲閃付終於投入了真實的移動支付市場,從能力來講,雲閃付完全可以和眾多第三方支付平台一決高低,首先,其背後是銀聯和整個銀行業,銀聯在線下布局多年,銀行又在POS機等預付卡產品業務中堅若磐石。一旦技術層面突破對手機環境(android系統,NFC功能)的限制,銀行的渠道優勢完全激活、線下拓展極低的成本、簡便的操作性能、良好的安全性、無需網路的運行環境……當前實現這些還有很多路要走,而且即便已經做到了這些,很多用戶已經形成了支付習慣難以短時逆轉,不對商戶和消費者補貼讓利也難在短期取得理想效果,但這卻是真真切切的前途光明的事業。成熟運營之後,可以想見,銀行便有重劍在手,於金融業務收回失地、於電子商務開疆拓土。
另外,雖然處於競爭關係,但移動支付領域的參與者並非一定水火不容,除以往的合作方式可以繼續探索外,坐擁規模、業務、資金優勢的銀行大可以在必要時候做「門口的野蠻人」,至於具體的問題,就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了。
(2016年3月11日)
TAG:單純的小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