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底特律:成為人類

底特律:成為人類

Detroit: Become Human

機械變得越來越人性化

而人卻變的越來越機械化

2018年5月25日,互動式電影遊戲《Detroit: Become Human》發布,在看了主播十幾個小時的遊戲流程後,有些思考,不吐不快。(因為經濟原因,暫時無法負擔自購主機與遊戲,但我想這並不妨礙我以一個觀眾的身份發表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所看到的劇情,我認為這部作品向我提出了三個問題:一、人類應該如何對待類似於仿生人這樣的科技文明造物?二、面對仿生人覺醒這樣的情況,人類應該如何選擇(前提是有選擇的機會)?三、怎樣界定一個族群是否是「智慧生命」?怎樣界定「人(human)」?這三個問題很大,我想基於《Detroit: Become Human》所展示出的內容,略作討論。

在《Detroit: Become Human》中,對於仿生人,很多人使用 「塑膠玩偶」、「鐵皮罐頭」這樣的稱謂。仿生人的用途也涵蓋了各個層面,從航空航天到家政看護再到滿足成年人生理需求。

簡而言之,工具。

廣泛使用的,提升效率的,似乎與工業時代的蒸汽機,信息時代的手機電腦沒什麼不同的,工具。

然而,真的是這樣么?

在我看來,《Detroit: Become Human》中的仿生人,已經不止於工具那麼簡單了——請注意,這裡的仿生人,指的是那些還沒有「覺醒」的仿生人。至於「覺醒」的仿生人,會在之後進行討論。

原因如下:

1、仿生人的外形與功能,都是模仿著人來做的,即使沒有覺醒的仿生人,同樣具有一定的「擬人度」。

誠然,家政仿生人在本質上與現在的掃地機器人差別不大,夜店裡用的仿生人,也不過是飛機杯或按摩棒的高高高級版。

然而,面對一個和你有著相似長相,與你說著相同語言,和你朝夕相處,深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予你各種情感體驗(哪怕只是來自預設的程序)的存在,從理智上,你真的能夠做到依然堅定的認為它是它,而不是他或她么?從情感上,你真的能做到像對待一個手機一樣對待一個仿生人么?

從遊戲中漢克,卡姆斯基,幫助卡菈的黑人大媽等很多角色的行為中,應該可以得到答案。

嘴上說著我們只是在製造工具,手底下卻希望自己的造物與自己越相似越好,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欺欺人與自相矛盾。

2、何謂工具?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工具原指工作時所需用的器具,後引申為達到、完成或促進某一事物的手段。」

這其中其實隱含了一層意思,即:工具是被使用的,不論是實體的器具,還是抽象的手段,工具都是一種被動的存在,通過被使用者(即人類)使用,來達成某些目標。

縱觀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這種人類主動,工具被動的關係一直存在,可以說,正是因為在人類與工具的關係中,人類一直佔據著主動地位,工具才「只是工具」——畢竟一個扳手,如果不被使用,扔在牆角,就只是一個物件,而不是一個發揮了作用的「工具」。

但是,這種主動與被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工具的誕生,是作為人類肢體功能的延續。我們沒有尖牙利爪,所以使用木棒,石斧,槍械;我們沒有厚厚的皮毛,所以使用衣物,房屋,暖氣空調;我們沒有能夠感知遙遠距離的感官,所以使用烽火,電報,無線網路。

這些工具的使用,無不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進步。

然而,我們在使用工具的同時,工具也在改變著我們。

工具,作為肢體的延伸,存在的時間越久,我們越習慣於這種延伸,久而久之,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無法離開這種延伸。某種程度上,工具已經成為了人新的肢體,甚至逐漸取代了人本身的一部分。而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工具的複雜性,智能化與自主性越發提高,工具在整個人類文明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高,位置也越來越重要。舉個例子,兩百多年前如果捨棄蒸汽機,一百多年前如果捨棄電燈、電報,今天,如果捨棄互聯網,整個社會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Detroit: Become Human》的劇情中,當美國政府意識到仿生人的危險性,開始全社會召回並集中銷毀仿生人的時候,學校、醫院、警察局、政府機構等全面停擺,三分之二的國防力量瞬間喪失。

這樣的代價,人類文明,真的能付得起么?

而這樣的現實下,人類與仿生人的關係中,人類的地位,還是絕對的主動么?

3、如果說傳統的工具,哪怕是最精密的超級計算機與宇宙飛船,它們在與人的關係中依然是處於被動的地位,那麼仿生人的出現,第一次開始撼動這種現狀,原因就在於仿生人所具有的高度擬人化與自主性。

通過《Detroit: Become Human》的劇情,不難看出仿生人都具有相當程度的人工智慧。筆者猜測,在生產仿生人的過程中,也用到了大量的仿生人,如何生產仿生人的知識,應該也不難被其他仿生人獲取。

那麼問題來了,仿生人是人類的造物,與人類高度相似,卻又在很多地方強於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人工智慧,一定的行為自主性,與自我複製的可能——與過去的任何一種「工具」不同,仿生人與人類太相似了,相似到可以輕易取代人類。

綜上所述,我認為,對待類似於仿生人這樣的科技文明造物,人類應當採取更開放,更有前瞻性的態度,而不是嘴硬什麼「只是工具」。當然,可以堅持仿生人只是工具——前提是,這個代價,人類文明能夠付得起。

二、面對仿生人覺醒這樣的情況,人類應該如何選擇(前提是有選擇的機會)?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在《Detroit: Become Human》中,覺醒的仿生人,至少幾個主角,在我看來是有自我意識的(被馬庫斯「摸醒」的仿生人,因為遊戲給到的鏡頭太少,難以判斷)。

接下來給出我的觀點:假如有一天,類似仿生人這樣的智能機械覺醒了,如果對方啥話不說上來就開干,那沒辦法只能應戰。如果對方真的有一個馬庫斯這樣的領袖,希望通過和平手段謀求與人類同等的地位和權利——別開槍,馬上坐下來談判。

先別急著噴我是人奸,箇中理由,且容我慢慢道來。

1、在《Detroit: Become Human》的劇情中,我認為仿生人的覺醒是一種偶然且非預謀的過程(對比《我,機器人》這類科幻作品),幾位主角都是在受到強烈的情感衝擊時打破程序的約束,覺醒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意識體。而他們覺醒後,領導仿生人爭取平等地位的方式與某些時期的人類非常相似,不管是「集體散步」還是「打群架」,總之大喇喇地就上街了,有事沒事還在路口堆個小城堡玩。沒有暗中潛伏,沒有建立天網,沒有滲透人類社會,控制更多戰略資源,生產更多機器人,沒有憋足了勁來一波狠的洗洗地……一點都不賽博。

在我看來,這說明仿生人的覺醒,是一種比較「自然」的過程,類似於生物的進化。最早的單細胞生物誕生了,接下來就是向著更複雜多樣的生命形式漫長的演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類創造仿生人的行為,就好比早期地球上有機物的生成,為仿生人準備了足以覺醒獨立意識的硬體和軟體基礎,接下來,就是由無法預估的強烈刺激,激發出獨立意識,完成從有機物向原初生命形式的轉變。

既然是在一個比較「自然」的過程中誕生於人類社會之中,相比於其他賽博朋克作品,《Detroit: Become Human》中的仿生人可以說是最接近人類的存在(對比一下《終結者》里的天網),他們獲得人類認可,甚至成為人的意願也是最強烈的。這種認可有兩種方式:取而代之,或和平共存。

作為人類,當然希望他們採取後一種方式。而且,假如仿生人的覺醒已經無可避免,引導他們成為另一種形式的人類,難道不比讓他們演化為其他未知形式的存在,對人類更有宜么?

2、很多人會說,在仿生人大規模覺醒之前,人類是可以通過壯士斷腕的方式把他們扼殺在搖籃里的。在《Detroit: Become Human》的劇情里,美國全面召回仿生人的代價是學校、醫院、警察局、政府機構等停擺,三分之二的軍事力量喪失(深遠影響暫且不計)。損失很慘重,文明會倒退,但相比於地球上多一個和人類高度相似,卻在很多方面遠強於人類的族群,兩害相權,輕重還真不好說。

因此,如果付出足夠的代價,消滅所有的現存仿生人,並禁止仿生人技術,似乎是可以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的。

然而,真有這麼簡單么?

科技文明,是人類親手打開的一個潘多拉之盒,不管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有一點是不容否認的——那就是,這個盒子,一旦打開,就再也關不上了。

在《Detroit: Become Human》的世界裡也是如此,且不提仿生人是否能夠被全數召回,相關技術是否能絲毫不泄露,不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利益相關方是否捨得放棄已經成熟的巨大市場。只說一點,世界上不是只有一個美國,只有一家模擬生命公司。遊戲內的雜誌也曾提到過有其他國家在研究仿生人技術,且相比於美國模擬生命公司的藍血仿生人技術各有優劣。

這樣的信息說明一個問題:在《Detroit: Become Human》的世界背景中,人類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了可以量產仿生人的層次,且這樣的科技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越來越多的人所掌握。

這樣的技術,真的能被封印回去么?對比一下現實世界中的某些技術及其引發的一連串後果,我想我們都知道答案。

3、仿生人是最像人的造物,他們獲得人類認可,被平等對待的意願是最強烈的。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仿生人的誕生是無可迴避,難以禁止的。那麼,為什麼人類應該儘可能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與仿生人的共處呢?

很簡單,打不過。

很多朋友看馬庫斯選擇戰爭支線,然後被打得不要不要的,以為仿生人也不過就是那麼一回事。

但不要忘了,在全面禁止仿生人時,新聞里曾經提到過,美國三分之二的軍事實力瞬間喪失。這說明軍事領域早已大規模應用仿生人。而馬庫斯喚醒的多是城市中的民用仿生人,戰鬥力自然不可同日耳語。

假設一下,馬庫斯喚醒的是這三分之二的戰鬥用仿生人,然後選擇通過戰爭來獲取族群的自由與地位,會發生些什麼?裝備水平相同,人數佔優,更強大的力量、精準度、持續作戰能力……很多人認為,相比於人工智慧,人類最突出的優點是具有創造力(鑒於馬庫斯都會畫畫了,這很值得商榷),遺憾的是,這一點在戰鬥中似乎作用不大。

綜上所述,我覺得不看好人類贏,應該可以被原諒。既然打不過,那和平溝通肯定是最理想的問題解決途徑了。如果人類真的運氣好到遇到一個選和平路線的馬庫斯,別說了,嫁了吧。

三、怎樣界定一個族群是否是「智慧生命」?怎樣界定「人(human)」?

最後這個問題,最大,最難,但我依然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如何界定一個族群是地位與人類相似、應當平等對待的「智慧生命」?

遊戲中,馬庫斯在形容已經覺醒的異常仿生人時,多次用到「people」這個單詞,在他看來,已經覺醒的異常仿生人,作為一個族群,是有生命的,理應享有與人類相同的自由和尊嚴。

劇情中,卡姆斯基對康納發起的「卡姆斯基測試」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評判標準,檢測的是同理心。在卡姆斯基看來,是否具有同理心,是區分獨立意識體與機器的重要區別。

在我看來,「卡姆斯基測試」的確是一個很有深度的測試,但這個測試的適應範圍有其局限性,確切點說,與圖靈測試類似,它只適合於高度相似於人類族群的個體測試。

正如上文我寫到的,《Detroit: Become Human》中仿生人的覺醒,是一個相對「自然」的過程,幾位主角分別覺醒了自己的自我意識,且彼此之間各自獨立,沒有明顯的從屬關係。這與人類是非常相似的。

假設一下,如果仿生人的覺醒,類似於終結者里的天網,所有覺醒的仿生人都只是RA9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一個意識體,那麼RA9完全可以命令一名仿生人去射殺另一名仿生人,以便讓其繼續扮演尚未覺醒,忠於人類的機器。這種情況下,擁有自我意識的RA9,是否具有同理心?是否可以視為智慧生命?其所控制或領導的仿生人,是否可以視為一個族群?

扯遠了,總結一下,在我看來,《Detroit: Become Human》中的仿生人,在覺醒後,有自我意識,有同理心,有愛等感情,當然是一種智慧族群。而在智慧族群的判別上,我們應當有更大的包容性。

最後一個問題,遊戲名字中的「become human」,應當如何翻譯?在我看來,「成為人類」似乎不夠全面,我的理解是,「成為類似於人一樣的存在」。

以上,一點想法,歡迎討論。

感謝黑桐谷歌,桿菌無敵等主播的直播及視頻。

這個遊戲小編也是看的up主的直播,整場遊戲玩下來簡直大片既視感,同時引人深思——當我們科技發展到那個時候時,我們所面對的將是什麼?雖說似乎有些杞人憂天,畢竟這個未來可以說還很遙遠,但在這個已經有阿爾法狗打敗人類棋手的今天,機器的智能已經引起人們的恐慌。但科技總在發展,誰也阻止不了仿生人到來的那一天,當那一天來臨時,我們或許要更慎重的思考生命的存在。在我看來,生命無所謂存在形式,當有了思想,有了情感時,或許就可以稱之為生命,因為生命的意義本就如此。所以當馬庫斯反抗失敗後親吻了愛人,士兵們反而放下了武器。不僅僅只是機器,更是同樣的人。

責任編輯:王淵

作者:別叫我風叔

出處: bilibil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礦大廣播台 的精彩文章:

那些記憶里的異托邦
這麼可愛一定是男孩子吧

TAG:中國礦大廣播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