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藝術傳統需要新闡釋

中國藝術傳統需要新闡釋

敦煌莫高窟,絲綢之路上耀眼的文化藝術瑰寶,由漫長的時間、廣闊的空間與善巧的心靈所共同造就,完整保存有自北涼至元代綿延一千餘年的佛教石窟藝術,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不遠萬里來到這裡遊覽參觀。在荒蕪的沙漠戈壁中存有這樣一處彙集了歷代能工巧匠開鑿的洞窟,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被眼前精美的壁畫、彩塑所震撼的觀眾,在驚嘆之餘,或許也會感到有些茫然無措——面對鋪天蓋地的圖像,眼睛該從哪裡看起?該如何去欣賞、理解這些圖像的確切含義?它們為何出現在這裡?描繪了什麼?又想傳達怎樣的信息?有心的觀眾不禁想要去解開這些千百年來留下的謎題。

通過一般的導遊指南,當然並不難獲得一些常識性介紹,但這對於我們深入理解中國傑出的藝術傳統還遠遠不夠。

在歷經千年歲月、時光荏苒變遷之後,被封存的敦煌莫高窟保留了從北朝一直到隋、唐、西夏、元的遺迹,成為一座鮮活的歷史博物館,恰好可以彌補傳世文物的不足。自1900年被偶然發現,莫高窟進入大眾視野,我們才知道,整個中華民族的繪畫在色彩、形象、氣魄上擁有如此豐富多樣的面貌,而不僅僅是文人水墨畫的傳統。這裡還保留了大量的彩塑以及宏偉的大型雕塑、石窟建築,從而開啟了世人對於中華民族藝術、歷史的重新認知。

無數藝術家前往敦煌,尋求中國古代藝術的源泉。然而,真正想要說清楚其中蘊含的價值卻並非易事,畢竟這些深藏在洞窟中的壁畫彩塑距離今日已非常遙遠,脫離了最初開鑿時的歷史情境,現代觀眾除了讚歎之外,很難把握它們與自身的關聯。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北京三聯書店),正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深入介紹敦煌藝術的新書。

為現代觀者與古代匠師搭建溝通平台

與以往偏重於通覽概說或圖片畫冊的書籍不同,這本書只集中於莫高窟眾多洞窟中的一座。敦煌現有492座石窟保留有壁畫及彩塑,254窟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早期洞窟之一。它建於北魏統一河西以後,建築布局謹嚴,雕塑壁畫無不顯示出既吸收外來因素,又以漢文化傳統加以融合的創新精神,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藝術家都曾在這座窟中潛心臨摹。由於年代久遠、保存完整、藝術價值珍貴,這座洞窟很少有機會對公眾開放。本書像講解員一樣帶領讀者走進其中,從細讀南北兩壁的三鋪經典壁畫入手,有序地循著窟內空間展開,結合建築形制以及窟內裝飾,對石窟的營建和構思做了整體解讀。

作者是敦煌研究院的兩位年輕人,他們的日常工作便是在窟中進行對壁研究與臨摹,由此也獲得更多深入觀看與細緻體驗的機會。他們認為,保存千年的敦煌藝術博大精深,如果只有大的歷史線條,沒有微觀的細節展示,沒有研究性的學術闡釋,人們對敦煌的印象可能會僅停留於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更深層的理解。

「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把敦煌的價值落實在一些具體的經典作品上,讓人們看到其中的智慧和生命力。」通過這本書以及一系列原創的數字動畫闡釋影片,他們希望和更多人分享工作十餘年來的實踐心得,為現代觀者與古代匠師搭建一個溝通的契機。

如何將既往的研究成果與最新的觀察體會傳遞給普通讀者,是兩位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他們在書中運用了大量的高清壁畫圖、臨摹線描圖以及畫面示意圖,幫助讀者欣賞和觀看。很多線描都是作者自己繪製的,對於整座洞窟的理解和闡釋也是建立在親身臨摹的基礎之上,這就使得本書的帶入感很強,讀起來比單純的知識介紹更為親切。後記中這樣寫道:「北魏與莫高窟是兩個遙遠得有些讓人恍惚的詞。如果在某個晴朗的上午開始讀這本書,那麼無論身處何方,都不妨愉快地想像一下:我們從照在書本上的陽光追溯到亮閃閃的太陽,那太陽有一部分光透過雲朵、沙漠的浮塵和白楊樹梢,照在敦煌莫高窟的254窟,然後透過石窟的門口與明窗,陽光會將這個大約1500多年前開鑿於北魏的佛教石窟照得亮堂堂的,而我們,本書的作者,正在254窟中一邊臨摹,一邊將我們的感受跟大家講述。」

被歲月耗損的信息,逐漸在作者的線描復原、同類圖式比較、解說、推演、點評中收集完整。藉助美術工作者的視角,讀者可以真切體會到這些石窟壁畫敘事之豐富、布局之複雜、情感之飽滿、精神之內化,從而由衷感嘆中國古代藝術在魏晉時期,已經達到了如此高度的成熟與圓融。

激活傳統藝術,滋養現代社會

從寫作到出版,這本書花費了十餘年的時間。2006年,兩位作者遠赴敦煌,那時他們28歲,剛剛分別從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畢業。作為從中央美術學院附中一路讀上來的科班學生,他們沒有進入大牌的動畫製作公司或方興未艾的藝術市場,也沒有成為追求個人藝術的「北漂」,而是選擇離開繁華的都市,去到遠在西北的敦煌研究院,在那裡結婚生子,過起充實平靜的生活。吸引並促使他們做出這個重大人生決定的,正是研究生一年級考察寫生時遇到的敦煌254窟壁畫。

對於接受現代美術教育成長起來的他們來說,這座1500多年前的洞窟讓他們看到了許多並不熟悉但又富於匠心的藝術語言。在幽暗冷寂的洞窟里,古代無名匠師用了多麼大的熱情在創造,使畫面不再僅僅是佛教教義的簡單圖解,而是具有了一種能夠觸動人心的藝術特質。儘管很多地方已經漫漶不清,但仍然能夠以真摯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藝,緊緊抓住現代觀者的目光,進而深深地打動人心。

正是這種由藝術帶來的震撼使他們決心留在敦煌,並且一直堅持下來,不懈地學習、成長。同樣地,他們發現,當風塵僕僕趕來的遊客在獲得了良好的引導和講解之後,眼中也會煥發出一種興奮的光芒,這和當初他們感受到的與已經有些陌生的文化母體重新建立聯繫之後的激動之情並無二致。在他們看來,敦煌藝術就如同莫高窟前流淌的宕泉河水,是一條能夠將沙漠變成綠洲的生命之河,古代畫師、研究院的前輩、他們自己以及前來參觀的觀眾,每一個個體都不斷匯入這條河流當中,悠久的民族傳統才有了源遠流長的活力。

或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和體會,兩位作者並沒有把自己的工作限定在書齋里。在寫作的這十餘年間,他們還依據壁畫內容製作出了兩部原創數字動畫闡釋影片《捨身飼虎》和《降魔成道》。這兩部影片既從美術史的角度闡釋了敦煌經典壁畫的藝術價值,也在動畫形象上借鑒了傳統造型的手法,以嚴謹的臨摹線圖和對原始畫面的解讀為基礎,對其中蘊含的義理加以闡發。影片利用數字媒體的便利優勢,打破對已經被經典化的作品的固化認識,對畫面設計進行試錯,啟發觀者主動思考,體會古代畫師的匠心,廣受好評。伴隨影片,他們另外又開發了花藝、毛氈製作等形式多樣的文創體驗活動,讓觀眾可以參與創造,在生活中感受和運用敦煌美學。

按照設想,未來254窟將以數字技術和闡釋影片、體驗式互動相結合的面貌整體呈現在參觀者面前,構成一個沉浸式的虛擬洞窟演播環境,以減輕超負荷的客流對實體洞窟造成的壓力,起到保護文物和弘揚文化的雙重作用。

通過這本書,通過兩位年輕作者對敦煌254窟的研究、闡釋和推介,我們看到了一個將傳統藝術加以激活的很好的個例。公認的經典作品是一個民族培養文化自信不可缺少的凝聚劑,經典也需要被後世不斷闡釋,才能不斷煥發生命活力。中華大地還有太多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待後人去重新認識,尋求更新穎貼切的觀察視角,嘗試更多元生動的表現方式。它們並非僅是歷史的陳跡,而且還承載著前人的智慧和情感,只有當我們懷抱著探究理解之心來對待,那些最深層的價值才有可能一代代真正傳遞下去,融入當下的生活,與大眾共享,成為滋養現代社會的源頭活水。(楊 樂)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29日 14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110接警員:一天接700多個電話 指導拍照抓色狼
中山古國的青銅碧玉,你對的上號嗎?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