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這種生物的直徑只有幾毫米,卻是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保衛者」

這種生物的直徑只有幾毫米,卻是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保衛者」

5月28日,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大堡礁」的報告。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的研究顯示,在過去的3萬年里,世界最大珊瑚礁群大堡礁在末次冰期期間和隨後的氣候變暖中曾毀滅5次。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省對岸,長2011公里,最寬處161公里,南端最遠離海岸242公里,北端離海岸僅16公里,共有2900個大小珊瑚礁島。

數百萬年,能分泌出石灰質骨骼、直徑只有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的鈣質硬殼與碎片堆積,連同珊瑚藻、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成一個個珊瑚礁體,最終呈現出美麗的大堡礁。因此,珊瑚蟲被稱為大堡礁的「建築者」。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污染、棘冠海星、漁業、海運事故、油外泄、熱帶氣旋以及可感染31種珊瑚的人骨骼侵蝕帶疾病等原因對大堡礁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的威脅,甚至還曾一度毀滅大堡礁。

據相關研究記錄,自1985年來,大堡礁已損失超過一半的珊瑚礁,其中2/3的損失發生在1998年以後;2016年3月的一份報告顯示,因海洋暖化引發第3次全球白化事件,導致大堡礁中北部的珊瑚礁可能全數摧毀,佔整體40%以上;2017年3月,大堡礁最原始的北部區域的大部分珊瑚礁2016年已被溫度過高的海水殺死。

最近,關於大堡礁又有新的研究結果出爐,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研究人員與多國同行合作對大堡礁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距今3萬年至2.2萬年的末次冰期期間,海平面下降使大量珊瑚露出水面進而死亡,導致大堡礁兩次毀滅。在末次冰期結束後,氣候變暖使海平面回升,大量泥沙隨之進入海水,導致珊瑚蟲難以接收陽光,共生藻類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大堡礁又發生3次毀滅。幸而,殘存的珊瑚蟲一次次地適應新環境,一次次地重建珊瑚礁,才使大堡礁得以重生。

但如今人類活動導致環境變化比以往更加劇烈,這一切都在預示著大堡礁未來或會面臨更嚴峻的威脅,乃至地球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將受到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科學探索者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地球會變得越來越胖?科學家給出了兩種解釋
宇宙天文冷知識,這7種怪象刷新了人門對宇宙極限的認知

TAG:宇宙科學探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