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黑船事件」過後,日本是如何擺脫幕府迎來「新生」的?

「黑船事件」過後,日本是如何擺脫幕府迎來「新生」的?

原標題:「黑船事件」過後,日本是如何擺脫幕府迎來「新生」的?


對於江戶時代的日本來說,不時出現的西洋海上艦船是漫漫太平歲月中攪人清凈的幾聲蟲鳴,卻不知西方殖民者基本完成對南亞、東南亞的征服後,正以難以匹敵的堅船利炮積極向東亞滲透,最終將蟲鳴之音化為雷鳴之聲。


建國後國力急劇膨脹的美國,需要為橫渡太平洋前往中國的船隻獲取可靠的補給站,因此漸漸成為最積極要求日本幕府打開國門的國家,並最終實現了這一目標。1837年,美國商船摩利遜號開入江戶灣要求通商,卻立即遭到炮擊,只得悻悻而回。幕府還聲明以後將照此辦法,來航洋船一概擊之。


日本江戶幕府時代的朱印船。


面對不斷加劇的沿海危機,江戶時代的蘭學家行動起來,渡邊華山和高野長英撰寫《慎機論》、《夢物語》等書,抨擊「擊攘政策」,主張與西方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但幕府的反應卻是展開迫害運動,致使兩人先後自殺,以此為代表的一場「蠻社之獄」,竟使得掌握西洋情報最多的蘭學家群體凋零。


江戶時代後期著名蘭學家高野長英畫像。


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打敗清軍後迫使清政府開放國門,簽訂不平等條約。消息傳到日本後,終於震動了老中水野忠邦為首的幕府高層,連忙於1841年將佐賀藩內學習荷蘭軍事的高島秋帆及其門徒們請至關東,在武藏德丸原展示使用荷蘭造洋槍洋炮、按照荷蘭軍隊教程實施的作戰戰術。又於1843年撤銷《異國船隻驅逐令》。但因為「天保改革」計劃引發反對聲浪,水野忠邦於1844年便下台了,高島秋帆竟然也很快被逮捕入獄,門徒四散。自此以後,雖然不斷有消息傳來,英美俄等國將派遣艦隊前來迫使日本通商,但幕府完全成為埋頭的鴕鳥,無所作為直至美國佩里艦隊到來。



身處內憂外患之中的幕府管理者——水野忠邦。


1848年,美國吞併加利福尼亞成為新領土,並在當地發現金礦,引發「淘金熱」,無數美國移民湧向太平洋海岸。為了太平洋上的貿易和捕鯨事業,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已刻不容緩。終於,1853年7月8日,馬休·佩里准將率領「黑船」艦隊抵達浦賀港,堅決不肯退去。幕府於7月14日在久濱里舉行儀式,接受美國總統國書。約定明年春季再來之後,佩里終於離去。「黑船來航」事件將德川幕府整個體制矛盾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

第一個矛盾,幕府的外交體制是「大君外交」,將軍作為「大君」在處理對外事務時是日本最高元首的身份,但在日本國內,日本名義最高元首仍是天皇。現在作為美國元首的總統遞交來國書,這燙手山芋是將軍自己處理了呢,還是扔給天皇(即請求天皇「赦許」)——那到底誰是日本元首?


第二個矛盾,毫無疑問美國人堅船利炮,一旦開戰,身為島國的日本比泱泱大國的清王朝更難實施抵抗,更不用說只掌握六七萬直屬旗本、家人的幕府。但如果動員日本各地大名自行組織武力防禦,則又違反了「強本弱末」政策,會動搖幕藩體制根基。


第三個矛盾,如果幕府想要憑藉自身的力量抵抗外敵入侵,那麼武士軍隊就必須改製為近代軍隊。西方近代國民軍隊從武器編製到建軍思想、徵兵體制、訓練方法,與武士軍隊的差距何止十萬八千里。如此徹底的改革形同將世代傳襲的武士軍隊滅亡,甚至將顛覆「士農工商」之封建社會基礎。如此釜底抽薪的改革搞還是不搞?


第四個矛盾,西方國家的目的在於通商,幕府也終於明白在此新時代中,與各國通商互換有無,才能培植產業、增進財富,鞏固幕府統治。與外國通商還需要日本撤銷藩國壁壘,即全國的政治、經濟要由現代統一政府來組織。那麼作為德川幕府統治基礎的幕藩體制還能夠繼續存在嗎?


綜上所述,「黑船來航」事件將一大堆政治、外交、經濟、軍事、社會之矛盾,一股腦壓至德川幕府面前,而且這些矛盾都有此特點:無論幕府採取保守的或激進的對策,都會相應產生更多的矛盾,所以幕府眼前根本沒有好的選擇。後世的歷史學家無法指摘幕府面對危機時不夠努力,但努力的後果如何呢?


日本人筆下的馬休·佩里。


針對第一個矛盾,幕府首席老中阿部正弘只得打破「大君外交」由將軍包辦外交決策之慣例,向朝廷彙報「黑船來航」事件,又向各國大名徵求意見,而對象不僅包括譜代大名,還包括從來無資格參與幕府決策的外樣大名。如此一來,看似一時之間責任被分攤了,但由此發端,天皇、公卿、外樣大名,直至各國中下層武士乃至平民,都參與到政治外交事務中來。


當佩里依照約定率領規模更大的「黑船」艦隊於1854年2月再次來到日本,並以更加恫嚇性的姿態對待幕府之後,終於迫使幕府於神奈川簽訂《日美和親條約》,打開日本國門。西方各國隨後紛至沓來迫使幕府訂約。反幕府公卿、外樣大名的嘴皮子越發摩擦飛快,而中下層武士乃平民乾脆動刀動槍,開始搞「尊皇攘夷」,「天誅」親幕府人士。——將軍必須要面對不但在名義上,而且在事實上失去日本元首之權力的現實。

針對第二個矛盾,幕府只好承認「二百年昇平,武力衰微」的現實,採取了撤銷大船建造禁令、建造海岸防禦炮台、興建煉鐵反射爐和關口鑄炮廠、向荷蘭訂購蒸汽船、開設長崎海軍傳習所、錄用蘭學家創建藩書調所等等措施,1856年陸軍講武所亦宣告建立。林林總總的決策在短短兩三年內便陸續付諸實施,堪稱果斷又迅捷,可是當美國在1857年又向幕府施加外交壓力之時,幕府仍然沒有實力斷然拒絕,雖經艱苦談判,只得於1858年簽署《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在關稅自主權、領事裁判權(事實上的治外法權)、單方面最惠國待遇等方面喪權辱國,並導致黃金外流、物價飛騰、破產失業者不計其數。如此一來,尊皇攘夷運動更加甚囂塵上,幕府大老井伊直弼雖發動「安政大獄」加以鎮壓,激進分子卻於1860年將井伊「天誅」砍殺於櫻田門外,史稱「櫻田門之變」。幕府越是搞改革,全社會就越是紛紛攘攘,而以西國大名為首的諸侯也趁此混亂局勢,購買槍炮輪船、經營貿易、推行殖產興業、組建編製近代軍隊。支撐幕藩體制的「強本弱末」政策自行瓦解。


針對第三個矛盾,幕府必須以近代化的海軍、陸軍對應艱難時局,卻無法保證掌握近代軍事技術的家臣與陳舊古板的幕府保持一條心。1864年,勝海舟在神戶開設海軍操練所,幕府卻很快以加入其中的坂本龍馬等人思想激進為由,於翌年將操練所關閉。1862年,面對陸軍講武所成果寥寥之狀況,幕府頒布了《兵賦令》,但兵源和兵餉仍然來自於旗本領地之上貢,這支幕府「步兵隊」在1864年鎮壓天狗黨叛亂中的表現完全不能令人滿意。


1863年年初,天皇派遣公卿三條實美向將軍德川家茂傳達朝廷赦令,限期責令幕府攘夷,由此攘夷運動進入高潮。8月,因為偶然斬殺英國人之「生麥事件」,薩摩藩被英國艦隊報復炮擊,史稱「薩英戰爭」。由於在6月朝廷規定攘夷期限到時,幕府毫無動作,最積極的長州藩遂自行在下關向外國船隻開炮。英、法、荷、美終於忍無可忍,於1864年9月糾集四國聯合艦隊炮擊下關,史稱「下關戰爭」。這場戰爭的後果是長州藩激進派在高杉晉作、桂小五郎等領導下,更加倚靠成員大多為庶民身份的「奇兵隊」等武裝團體。這一類軍事團體是對「士農工商」之封建階級制度的顛覆,更是未來實行國民普遍徵兵制度所創製「皇軍」之鼻祖。普遍裝備洋槍洋炮的「奇兵諸隊」之戰鬥力還高於為了軍餉打仗的幕府陸軍。



現位於橫濱市鶴見市生麥的砍殺事件紀念碑


針對第四個矛盾,幕府別無選擇,必須在軍事、政治、經濟各層面上將自身樹立為具有全國性統治力的政府,而首要任務便是鎮壓騷動的西國強藩——但這項首要任務卻完全失敗。1864年7月京都發生的「池田屋事件」標誌著鬥爭進入白熱化,長州藩激進派很快組織隊伍上京攻打皇居,被負責防衛的會津、薩摩等藩軍聯手打敗,史稱「禁門事變」。一個多月之後,淪為「朝敵」的長州藩又遭四國艦隊蹂躪,幕府於年末所發動的「第一次征長戰役」之形勢似乎好得不能再好。然而此時歷史拐點出現了——數月前還與長州藩激戰於皇宮禁門的薩摩藩軍,以西鄉隆盛為首的指揮層轉向了,連同公卿們一通忽悠,「第一次征長戰役」竟不了了之。隨後經由坂本龍馬等牽線,薩、長兩藩秘密聯合,大量洋槍洋炮流入長州。如此形勢急劇逆轉,其實與幕後洋人的活動相關——1865年幕府與法國已經打得極為火熱,以出賣日本多項主權利益(例如由法國公司壟斷生絲貿易)為代價,換來法國提供經濟、軍事乃至政治改革指導等許多援助。而與法國競爭的英國則轉頭去扶持被自己教訓了一頓的薩摩藩,西鄉、大久保等有識之士通過「薩英戰爭」認識清楚日本與西方列強的差距,必須整個推翻封建體制,日本才有出路,於是接受英國援助,轉入倒幕陣營。



西鄉隆盛。


其後的歷史進程可用「一瀉千里」來形容:1866年中,幕府終於醒悟過來,發動「第二次征長戰役」,但此時積極予以配合的大名藩軍已少之又少,幕府軍由海、陸多條線路發起的進攻全部失敗,威信掃地。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急忙實施最後一輪改革:《兵賦令》取消,由旗本領地繳納金錢直接用來僱傭士兵、購買法國武器、由法國教官訓練,但還來不及獲得足夠成果,便被迫於1867年10月向朝廷「奉還大政」,此舉試圖以退為進。然而倒幕陣營步步緊逼,1868年1月初「挾天子以令天下」,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隨後雙方軍隊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進行決戰,幕府軍大敗。倒幕諸藩聯軍搖身一變成為持有天皇賜予「錦之御旗」的「官軍」,由西鄉隆盛擔任實際總指揮,一路勢如破竹進軍至江戶城下,德川慶喜自行宣布退位,江戶「無血開城」。德川幕府就此覆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歷史網 的精彩文章:

關羽墓並無機關,為何千百年來無人敢盜呢?原因居然是這樣
明朝天啟大爆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天災還是人為?

TAG:趣歷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