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政府與三藩博弈,平定三藩開康乾盛世

清政府與三藩博弈,平定三藩開康乾盛世

清初,為了充分利用漢族降將的力量,統治全國,清政府封了四位漢王。他們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和定南王孔有德。順治六年,耿仲明死在了江西,他的兒子繼茂繼承了他的位置。順治九年,孔有德死在桂林,他身前沒有子嗣繼承位置。此後,清政府命令吳三桂鎮守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耿繼茂鎮守福建,繼茂死後由他的兒子精忠繼承他的位置。這就是清朝最初的三藩。

當初清政府建立三藩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守住南面的疆土,避免遭受侵犯,朝廷也可少操心。沒想到這三個王沒多久便成了清政府的眼中刺,他們手握兵權,各據一方,在各自管轄的地方為所欲為,逐漸走上了與中央集權政府相對立的道路,成為清朝的最大隱患。

之後,三藩勢力與清政府的中央集權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矛盾越來越深,到最後發展到必須使用武力才能解決的地步。

政治上,三藩在各自管轄的地方就猶如一個獨立的王國,尤其是吳三桂的勢力最強大。吳三桂在清政府的各個部門安插了自己的內線,吏部、和兵部都沒辦法干涉他,這使得清政府很被動,在雲貴地區的控制權幾乎沒有了。

經濟上,三藩的龐大軍費開支都得由清政府承擔,當時三藩的漢軍八旗和綠營分駐在沿疆的兵力達到了十多萬人,這些軍費都得請真服承擔,導致清政府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當時全國徵收上來的稅收銀兩都不夠三藩的軍費開銷,清政府的財政都消耗在三藩上面了,尤其是吳三桂最為突出,康熙六年,光光吳三桂的俸響就要三百多萬,而單雲貴省份收上來的銀兩還不到三十萬兩,每年清政府都要補貼大量的銀兩給三藩,入不敷出。一直到康熙十一年,這個狀況都沒有改變。

軍事上,三藩一直手握清政府大部分兵權,已經成為了清廷的隱患,想屑弱都沒辦法。康熙初年,清政府總共的兵力58萬多,三藩的兵力看上去只佔領了全部兵力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三藩的兵大都是受到藩王的豢養,不聽命清政府只聽藩王命令,心中只有藩王,不僅如此,三藩私下還有很多私募的家丁(說是家丁,其實就是私募的兵),並給這些家丁發放武器,每天跟士兵一樣訓練,因此三藩的武裝力量已經對清政府構成了威脅,是清初國家穩定的一個毒瘤。

早在順治年間,就有很多官員彈劾過三藩的不法行為。康熙初年,慶陽的知府傅弘烈也告發吳三桂圖謀不軌;浙江巡撫范承謨也建議清政府要撤銷三藩。三藩的勢力發展越來越大,使得清政府深感不安。

此時,康熙帝已經清醒的認識到三藩勢力對清政府的危害,已經到了不可不撤的地步了。康熙知道,吳三桂並不能跟那些開國功臣相比,他是三藩的最大毒瘤,康熙決心要找適當的機會消除這些嚴重影響中央集權的勢力,尤其是吳三桂,他是最大的障礙。

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因為跟長子尚之信不和,就向朝廷辭去官位,回到老家遼東養老,並申請由他的長子尚之信繼承他的位置。清政府藉此機會以父子宗族不宜分開為理由同意尚可喜告老還鄉,但是不讓他的長子尚之信繼承他的位置,命令他把全部家屬都帶回老家。同年七月,吳三桂和耿精忠假意申請撤藩,向試探清政府的意圖。八月,康熙帝不顧某些大臣的反對,毅然決定並下令撤消三藩,馬上派使者到福建、廣東、雲南辦理各藩鎮的撤兵事宜。九月,使者到達雲南,通告了撤藩的聖旨,雲南便開始有異動,直到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公開叛亂,各地的藩王先後響應吳三桂也起來造反。

康熙帝調整部署,沉著應對,針對各藩鎮採取不同的策略,經過八年的苦戰,到康熙二十年冬,才徹底平定叛亂,全國局勢得已控制穩定下來,清王朝的中央集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三藩的叛亂,給清王朝的教訓很大,康熙在總結經驗教訓,為鞏固中央集權採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決策,作出了一系列艱苦努力。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從清初到鴉片戰爭前國家基本處於一個統一、穩定的發展局面。

這也為清初、中期的封建經濟得到復甦和繁榮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穩定的社會環境,才會有後面的康乾盛世,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講,平定三藩才是康全盛世的開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司馬 的精彩文章:

TAG:左司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