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人貨架:資本加持下的荒誕故事

無人貨架:資本加持下的荒誕故事

作者:陳晨 編輯:陳晨 排版:張璐 審校:戴耀邦來源:創邑icity

編者按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黃金時代,從共享經濟、無人零售到特色小鎮,各式風口為進入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業機會。

風口的背後,是資本的助推,最終是源自巨頭們的焦慮。這也給創業投機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無人貨架,正是「雙創」時代的一個偽風口。

互聯網時代,風口層出不窮,故事光怪陸離。

在共享經濟之後,無人零售成為新風口。無人貨架披上無人零售的斗篷,卻沒有變成超人。

這一次,劇情有些狗血。

劇情如此狗血,資本圖個啥?

近日,七隻考拉被爆關停無人貨架業務,全北京貨架撤櫃也證實這一消息。七隻考拉負責人雖否認公司倒閉傳聞,但同時表示無人貨架業務的確是停了,並聲稱公司的發展方向有變化。

無獨有偶,坊間流傳無人貨架公司果小美近日「裁員、解散」的消息,媒體曝出在武漢部分寫字樓裡面的果小美無人貨架已經停止補貨,有的甚至已經撤櫃。另有消息稱每日優鮮旗下的無人貨架項目便利購,正經歷一輪大裁員,其中運營、銷售、市場均是重災區。

事實上,無人貨架領域早已哀鴻遍野。

比如,猩便利此前也傳出拖欠供應商貨款、全線撤退的消息。

前些日子,來自杭州的小馮(化名)在微博上對筆者抱怨:「我辦公室外面的猩便利無人貨架已經沒人來補貨查貨了。一開始的時候,他們每天都來。然後兩天來一次,三天來一次,一周來一次,現在快兩周了,還沒來。」

「是運營不下去了么?」 小馮疑惑地問。

小馮的疑惑,對猩便利來說可能是莫大的諷刺。2017年12月21日,猩便利曾放出一顆「大衛星」:猩便利僅僅用半年的時間就做到日訂單量突破百萬,訂單量相當於1000家便利店,達到傳統便利店拓展5年的規模。」

消息剛出,便有媒體質疑猩便利有「刷單」的嫌疑。當然,也不乏讚譽之聲(更像是自誇):「猩便利已經成為『互聯網速度』的新代表和新標杆,『1221猩動日』也成為即時便利新零售行業中第一個標誌性節日。「字裡行間,頗有顛覆傳統零售行業,引領新零售變革的豪邁。

至少有一點筆者還是深以為然的,那就是猩便利已經成為「互聯網速度」的新代表和新標杆。不可否認,猩便利邁得步子的確很大,還受了傷。

猩便利創始人司江華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2017年猩便利的無人值守便利架已經覆蓋了全國40多座城市,首先滲透超一線、一線二線城市,超過3萬個點位,覆蓋幾十萬用戶,累積購買用戶達到300萬。其廣州城市負責人則對媒體表示,猩便利在全國已經鋪了8萬個貨架。

也許這樣的擴張速度並不能和新零售變革划上等號,這讓筆者想起了一個網路上流傳的真實笑話:

前段時間某二線城市,有個用戶在某無人貨架上掃碼,結果標價3.9元的商品掃了以後卻是6.7元。用戶跑到無人貨架的城市代理那投訴,對方無奈地說:「我也不知道,你是第一個在這個商品上付費的。」

這個黑色笑話,多少道出了無人貨架在商業邏輯上的荒謬之處。在沒有物理約束的情況下,無人貨架≈免費貨架,這是人性使然。

當然,創業者和投資人大可以把問題歸咎於道德層面。

「這一屆白領素質不行!」

不知道對投資人來說,這個光鮮的數字是否印證了他們當初的判斷。

公開信息顯示,猩便利於2017年6月由呂廣渝等前美團點評高管團隊創辦,美團創始人王興、前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等均參與投資,9月的天使輪即獲得光速中國1億元投資,11月初又獲得紅杉等機構的3.8億A輪投資。短短兩個月,融資5億元,資本不可謂不瘋狂。

然而,距離百萬訂單爆發時間僅僅過去一個月,還沒來得急講好這個價值5億元的獨角獸故事,猩便利上演了更加離奇的劇情。

早在1月31日,一名ID為「猩便利員工」在發布的爆料帖子中稱,「2月1日是猩便利大規模離職的日子,除了北京等重要城市留下一些運維人員外,其他城市就地解散。 據品途商業評論報道,猩便利某作戰群中出現撤站信息:「因戰略性收緊,決定要把全國所有的三、四線城市撤站。

無獨有偶,3月14日下午5點,無人貨架領域的另一家代表性企業便利蜂的內部員工爆料,便利蜂在某個城市員工內部群下發通知,除現有的8個智能貨櫃試點城市及3個欲鋪城市之外,剩餘38個已鋪設簡易貨架的城市將全部撤站。

此時,無人貨架的賽道上已經擁擠不堪。

由於行業准入門檻低,曾經兩個月內湧入三十多個項目,如今行業里既有猩便利、小e微店、果小美、便利蜂、領蛙等創業企業,也有順豐、蘇寧、獵豹移動等巨頭入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50多家企業布局無人貨架,披露融資的企業近30家,融資總額近40億元,背後的投資機構包括IDG、元璟資本、真格基金、經緯創投、峰瑞資本。

資本如此瘋狂的湧入,而劇情又如此狗血,我們不禁要問,資本到底圖個啥?

答案是,流量!

一個理想中的完美流量生意

儘管劇情開始不受控制,但最初的劇本肯定是另外一番美麗的景象,正如資本所希望的那樣。

深夜,在北京繁華的三里屯,霓虹璀璨。

在辦公室加班到深夜的小美肚子餓了,以往這個時候,只能叫外賣果腹的她,如今已經有了新的選擇——她踱步走出辦公室,走到距離工位僅僅幾十米的大廳里,從無人貨架上自己取了麵包,飲料和薯片,然後用微信或支付寶掃碼完成支付,一頓簡單的晚餐就這樣有了著落。

這是一個低成本的線下流量獲取的完美場景,令人神往。

對於無人貨架的布局者來說,無人貨架的優勢是滿足辦公室上班族的即時消費需求,可以低成本獲取流量。

原因很簡單,無人貨架是無人值守,人力成本很小;由於基本沒有傳統店鋪的租金,又極大的節省了運營成本;用戶線下掃碼,不但獲得銷售收益,用戶消費產生的數據和流量,又可以轉化為線上平台的流量,繼而擴張到更多線上品類的訂購,成功將線下流量轉移到線上。

而這一場景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源自一場互聯網行業廣泛的流量焦慮。

業內的共識是,在移動互聯網上半場,最簡單的流量已經瓜分殆盡。即便是如阿里京東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在為大幅升高的流量獲客成本而感到焦慮。數據顯示,從2016年開始,線上流量的獲取成本已經遠遠超過了線下成本。有無人零售行業從業者做過比較:如今在線上獲取一個激活用戶的成本接近100元,在線下100元可以獲得一個人一年的持續購買,尤其在辦公室或社區。

顯然,線下流量成為眾目睽睽的美餐。單單以無人貨架來說,這門線下流量生意究竟有多大?算一下各大城市裡有多少辦公室和上班族便知道了。

這就是無人貨架誕生的邏輯。

在資本的加持下,這樣低成本快速獲取流量的方式,也是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櫃,無人超市等其他無人零售模式誕生的邏輯。

資本和巨頭盤算的是,如何用更省錢和更快速的方式,迅速佔領目標消費場景是最重要的。無人超市和無人零售店這樣的方式,儘管獲取流量的質量更高,但無論是在成本付出,還是快速布局方面,似乎與無人貨架無法同日而語。

但無人貨架的行業大潰敗,幾乎終結了所有的美好想像。

無人貨架成為一場荒誕的資本遊戲

事實上,出現在無人貨架潰敗潮中的,並不只是猩便利和便利蜂。

首先倒下的,其實是無人貨架品牌「GOGO小超「,2月5日成都的無人貨架項目「GOGO小超」被曝出停運,與其隸屬同一家公司的「GOGO無人超市」也暫停運營。

除此之外,七隻考拉大裁員90%以上,僅保留物流和倉儲部門的傳言,也被七隻考拉創始人文朝輝的內部信證實。七隻考拉無人貨架項目遭棄,公司轉型做封閉智慧設備考拉盒子。

「如果沒有機構投資者的話,他們早就死掉了。就是因為有機構投資者,他們想把商品生意轉變成流量生意才能活下去。」一位無人零售業內人士此前說。

事實上,無人貨架靠資本不停的燒錢、企業瘋狂的擴張規模來講故事的方式生存,已經被證明是走不通的。

筆者認為,靠講故事燒投資來活著的無人貨架項目,本身就是一個披著無人零售外衣的偽概念。

首先,無人貨架的布局方式可以用簡單粗暴來形容,一個貨架上擺滿商品,用戶掃二維碼付款,除了無人值守以外,這讓筆者想起來二大爺家的小賣部,現在沒個付款二維碼,你還好意思說你是做零售店?很顯然,無人值守不是無人零售的核心,而是科技與人的融合,是服務的提升,是商品的創新。

其次,很多人以為無人貨架的模式很輕,容易複製和擴張,實際上並非如此。單單叢商業模式上來說,無人貨架是存在致命問題的——無人貨架是個損耗高(貨品丟失率高),利潤率低,難以形成流量紅利的生意。

曾有創業者分享對於無人貨架貨損率的看法:每個無人貨架月均銷售額在1500-2000元左右,毛利潤率25%-30%,損耗率3%-7%,物流成本10%左右,運營成本5%以上,貨架幾百塊,不賺錢也基本不虧錢。但是一旦貨損率高於7%就很難盈利,可事實是很多公司的盜損率達到了20%-30%。

那麼,無人貨架的所謂輕運營方式有優勢嗎?我們以無人貨架創業公司小e微店為例。

為了降低成本,小e微店與蒙牛達成了戰略合作,拿到了免費冰箱。在商業模式設計上,小e微店在鋪點時就實現了入駐免費、貨架成本低、冰箱有合作夥伴提供的局面,看似成本應該很低,那麼收入情況呢?

據媒體報道,小e微店在北京的營業點月均銷售額在5000元左右(其他無人貨架或低於這個數字),按照行業公認的毛利(約20%~30%)計算營收有限。進駐的如果是大中型公司,每個貨架需要每天安排補貨,小公司也要一周兩次補貨,整體人工成本不低。即便在北京市能擁有1000個營業點,每月整體毛利也只100萬~150萬上下,在扣除整體成本核算出凈利潤後,小e微店恐怕仍難實現盈利。

擺在無人零售商面前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同時滿足既帶有高頻次屬性,又帶有高毛利空間的商品。因為高頻詞決定了高補貨成本,必須要依靠高毛利商品來彌補。但目前幾乎所有無人貨架都是預包裝商品的批發商而已,不但同質化嚴重,毛利率更是低得可憐。

所以說,線下流量雖是一片藍海,實體零售業卻是競爭紅海,奔著流量而去的無人貨架連基本的零售生意都做不好,談何生存?

技術和模式只是錦上添花,最重要的還是要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如果不能在產品端做出差異化,在獲取預包裝產品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的今天,第三方運營的無人零售商會越來越艱難。

按照這個標準來看,不僅僅是無人貨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無人零售都是一個偽命題。

然而,資本對於無人貨架是不是偽命題真的很在意嗎?有人認為,無人貨架所有的套路都不是為了抓住市場,而是「造市」:用一切手段製造這個行業高速發展、投資正在大規模湧入的景象,吸引接盤俠。

這或許是無人貨架行業大劇中最為跌宕起伏的部分。

延伸閱讀:

「新天津人」瘋狂湧入 學者諫言天津打造科創走廊

西安「炸」了!全球INS大會亮相西安,創新創業超乎你想像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創邑icity ID:chuangyi-icit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邑icity 的精彩文章:

搶佔北京新機場,首都新國門裡的1.6萬億產業機會
園區資訊:「稅務直通車」開進金華10個特色小鎮;廈門將建設黃金產業園區

TAG:創邑ic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