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鰓部發霉了?這樣還有救嗎?
小編在5月19號更新過一篇名為《魚的鰓部發黑髮紅爛掉,這些都要引起重視,一不小心就感染其他魚只》說到觀賞魚爛鰓的問題,相信不少魚友都接觸過魚爛鰓病、或是水霉病,但是今天要說到這一種呢與前面兩種有點差別,水霉病的爆發是全身性的,爛鰓的前期與鰓霉相似,二者無需過多區分,均可採取相同的治療,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鰓霉病。
鰓霉病是由鰓霉寄生於觀賞魚的鰓上所引起的,主要危害從魚苗到魚種階段的錦鯉和金魚,多發生於水質惡化,特別是有機質含量很高的水體。魚一旦患病多為急性,1~2天即可死亡,該病於每年5~10月份的夏秋季節流行,尤以5~7月為甚,其他季節隨著水溫降低,則轉入亞急性和慢性。
該病病原為鰓霉,主要有血鰓霉和穿移鰓霉,可產生無橫隔的分枝菌絲和內孢子菌絲,菌絲體直徑為6.6~21.6微米,孢子直徑較小,為4.8~8.4微米,平均為6.6微米。孢子能生活在無寄主的水中,可直接侵入魚體或被魚攝食,後經腸淋巴管入血循環,最後在鰓血管內萌發,發育為菌絲體,菌絲向內不斷伸展經再分枝,貫穿於組織中,沿鰓絲血管分枝生長或穿入軟骨,破壞鰓組織,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形成血栓。
主要癥狀
病魚鰓瓣失去正常的鮮紅色而呈粉紅色或蒼白色,對光看,可見鰓瓣上有點狀或塊狀充血,似大理石狀而呈現花鰓。鰓絲明顯增厚,鰓小片上有增生和肥大的上皮細胞覆蓋。隨著病情的發展,受傷組織腐爛。病魚食慾減退,遊動緩慢,鰓上黏液增多,呼吸出現障礙,分散浮游於水面,接著急劇狂游2~3圈,繼而魚體失去平衡,頭部向下,如此反覆數次,因呼吸障礙而死亡。
根據病情程度,鰓霉病可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
急性鰓霉病大多為急性,發病後3~5天開始大量死亡,延續5~10天,死亡率在60%以上。
亞急性病程較長,壞死部分還可再生,死亡率為10%~40%。
慢性癥狀明顯,有時表現鰓的小部分壞死,個別呈蒼白色,有些病魚的鰓瓣末端呈浮腫現象。
如何判斷?
現場診斷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作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剪少許腐爛的鰓絲,加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分枝狀的菌絲存在,即可作出診斷。如有條件可對魚池水質進行分析,看是否有大量有機質和水質惡化現象。
預防要點
經常保持水質優良、穩定、適時加入新水、避免水中有機質過多,可減少發病機會。
加強飼養管理,投喂營養全面的優質飼料,增強觀賞魚的抵抗力。
治療措施
發現鰓霉病的魚池,應迅速注入清水,或將病魚遷移至水質較瘦或流動的活水中,可使病情明顯減輕,但要防止在轉移時,造成病原體進一步蔓延。
全池潑灑漂白粉,使藥液濃度達每立方米水體1克,或用硫酸銅全池潑灑,使池水藥液濃度達到每立方米水體0.78克,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也可用5:2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使池水藥液濃度達到立方米水體0.7克。
注意事項
注意與細菌性爛鰓病、寄生蟲如黏孢子蟲、指環蟲和中華鰠等引起的鰓病相區別。細菌性爛鰓病表現為鰓絲腐爛,嚴重時鰓軟骨外露,並且常帶有污泥,鰓蓋內側表面充血,中央表皮常被腐蝕成一個圓形透明的小洞,俗稱「開天窗」;黏孢子蟲引起的鰓病一般在鰓的表皮組織里有許多白色的點狀或塊狀胞囊,肉眼容易看到。指環蟲引起的鰓病顯著浮腫,鰓蓋微張開,黏液增多,鰓絲呈暗灰色,鏡檢可見長形蟲體蠕動。中華鰠引起的鰓病,鰓絲末端腫大發白,寄生許多蟲體,並掛有蛆狀蟲體,故有「鰓蛆病」之稱。
END
以上內容就到這裡,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大家哦,如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前輩指教
※恩愛的兩口子,另一隻死了,剩下的絕食!
※電影里的金魚自由了,而現實呢?
TAG:觀賞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