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神,最出彩的三條妙計,全是「剽竊」而來
原標題:諸葛亮並沒有演義中那麼神,最出彩的三條妙計,全是「剽竊」而來
文/格瓦拉同志
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被塑造成一個全知全能、神機妙算的奇才,但其實真相併非如此,至少他最引以為傲的三條妙計,便全都是「剽竊」而來。那麼,這三條妙計都是什麼?它們真正的「專利擁有者」又是誰?
1.火燒博望坡
在《演義》第三十九回中,羅貫中為神化諸葛亮,讓他在出山後不久便立下奇功,此即火燒博望坡。彼時,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領兵15萬進犯新野,諸葛亮對關羽、張飛面授機宜,設計在博望坡布置伏兵,然後用火攻大敗敵軍。此役過後,先前因諸葛亮受寵而滿懷嫉妒之心的關羽、張飛,從此開始對他另眼相看,到最終竟達到膜拜的程度。
「火燒博望坡」其實是劉備的功勞
歷史上的確有「火燒博望坡」事件,不過設下此計並獲勝的主角是劉備,而且劉備防火燒的是自己的營寨,然後才在博望坡設下伏兵擊敗夏侯惇(「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見《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更何況,諸葛亮出山是在這場戰事後的第五年,根本沒有資格跟劉備搶功勞。
2.草船借箭
在「空城計」之前,諸葛亮最出彩的事件無疑是「草船借箭」。在《演義》第四十六回當中,周瑜為刁難諸葛亮,讓他在三天時間裡必須造出十萬之箭,如果失期當以軍法從事。結果在第三天頭,諸葛亮率領數十支草船在江中遊盪,跟魯肅飲酒吟唱之間,便「借」得曹軍十萬之箭,讓周瑜既佩服,又嫉妒。「草船借箭」作為經典篇章,盡顯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本領,甚至還被寫進語文教科書。
「草船借箭」其實是孫權的功勞
歷史上的確有「借箭」事件,不過主角是孫權,但時間卻晚在赤壁之戰後,而且也並非他的初衷。彼時,孫權率軍與曹操鏖戰於濡須口,為刺探軍情,曾親率數只小船,對曹操的營寨進行抵近觀察,結果被敵軍亂箭射回。孫權的船隊一面受箭,為防止傾覆,便下令調轉船身,讓另一面也受箭,由此得以平安回航。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余。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見《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注引《魏略》。
3.空城計
最能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事件,無疑還是「空城計」,千百年來傳唱不息,直到今天仍被世人津津樂道。「空城計」出現在《演義》第九十五回中,當時司馬懿率大軍十五萬進犯防守空虛的西城,面對大軍壓境的局面,諸葛亮指揮若定,不僅大開城門「歡迎」敵軍,而且還在城樓上鼓琴奏曲。司馬懿見狀狐疑,擔心城中有重兵埋伏,於是傳令退兵,使諸葛亮由此躲過一劫。
諸葛亮在歷史上並沒有用過「空城計」
歷史上並無諸葛亮巧施「空城計」的事實,而且按照正史記載,此時的司馬懿尚在宛城,從時間來看,不可能出現在西城。更何況,以諸葛亮一貫謹慎的本性,他也必定不會冒如此大的風險,把自己和軍隊推上絕境。
不過歷史上的確有不少人使用過「空城計」,而跟諸葛亮版「空城計」最相似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名將周本在信州施用的「空城計」。換句話說,羅貫中在寫「空城計」時,將周本的事迹搬到諸葛亮頭上。
周本的事迹大致如下。公元918年,吳越國軍隊二萬餘人進攻南吳的信州城,此時的信州城守軍人數「不滿數百」,被敵軍圍了個水泄不通。此時的信州刺史周本下令大開城門「迎接」敵軍,並在城樓上與僚屬飲酒作樂,敵軍主將見狀狐疑,因為擔心城中有埋伏,整整一天的時間都徘徊不敢入城。最終,敵軍在半夜時分撤圍而走,信州城轉危為安。
「空城計」其實是南吳名將周本的功勞
「吳越王鏐以統軍使傳球為西南面行營應援使,將兵二萬攻信州...信州兵才數百,逆戰,不利;吳越兵圍其城。刺史周本,啟關張虛幕於門內,召僚佐登城樓作樂宴飲,飛矢雨集,安坐不動;吳越疑有伏兵,中夜,解圍去。」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七十》。
史料來源:《三國志》、《資治通鑒》等
※隋煬帝最頭疼的外國名將,一戰滅隋軍三十萬,被韓國捧為民族英雄
※漢末三國五對「塑料兄弟」,全都是反面教材,第五個成為天下笑柄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