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隨緣而行,人生處處是驚喜

隨緣而行,人生處處是驚喜

「工倕旋而蓋規矩」,工倕,是堯舜時代一個能工巧匠。他和東野稷不同,他自己做活,不管是木匠活也好,還是土木建築也好,就像有些畫家畫線條一樣的得心應手。我見過有的畫家對敦煌的壁畫進行線描,可以幾米長一條線下來,不中斷,粗細一樣,說直就一定直下去,說彎曲就一定很彎曲,中間沒有停頓,一根線就這樣下來,說畫圈,就畫圈。

「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工倕是想怎樣畫就怎樣畫,念頭都不起一個,並不是事先要準備,要策劃。這一筆要怎麼畫?下一筆又怎樣畫?他用不著去構思,用不著打腹稿。指與物化,大家知道他是隨心所欲,需要怎麼做他就怎麼做,就能做得最好。這的確是神乎其技。還有更關鍵的是,「而不以心稽」,完全不用去操心費力,用佛教的話說,他是隨緣而動、因緣而起。

「故其靈台一而不桎」,靈台,就是指我們的這個心;一,我反反覆復地談到這個一,就是專心致志,就是專一,就是守住當下!這些都是一。一者無它也,就是我們精力的專註,不打妄想,沒有妄念。「執其一,萬事畢」,牢牢地守住這個覺照心,這個覺照心是自在的,它沒有什麼桎梏,沒有什麼教條把我們的手腳捆住,沒有麻煩把我們捆綁起來。所以,一個人的靈台清明、靈動,就會靈感無窮。

我們怎樣使自己也能「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靈台一而不桎」呢?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指與物」是否能夠打成一片?有時做之前是想當然,但是做的時候,能否恰到好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當我們要做一個策劃時,就要看與市場和不和諧?與搭擋合不合拍?產品合不合適?如果僅僅只是自己一時興起,東想西想,市場根本沒有這個需要,自己就去點這把火,投這個資,其結果可想而知。仔細想一想,這些語言都是很妙的。

怎樣使「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實際上就是等待因緣成熟了,隨緣而動就成了。

我也經常說,因緣不成熟辦不了事。只有三分因緣現成,還有七分因緣要你慢慢去發掘,慢慢去建立,那麼這種事情千萬不能去做!不然的話,成不成是一回事,累都要把你累死。而且,等你把因緣建起來時,事情都已經時過境遷了。如果有八九分的因緣是現成的,只有一二分的因緣不俱備,那麼我就可以好好地把這一二兩分因緣湊合起來,那麼你就能把事情辦成。如果已經有十分的因緣了,那麼,你就搭上順風船走就是了,就不用費半分力氣。所以,還是朱熹的那首詩說得好: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廣東的朋友就能夠看到這樣的景象,冬天江水下降,船在岸邊擱淺了,你用九頭牛去拉也把船拉不動,說不定還會把船底弄壞,但是,等到春天漲水了,船自然就浮起來了,這時你就把舵掌好,想往哪兒去,就到哪兒去。這就是因緣俱備,不需要你去費力了。不管順風也好,逆風也好,總之,你把帆張滿,舵掌平,這個船就跟你走了。

所以,「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恰恰是要看到因緣和合的妙處在因緣具足的時候就可以作為,在因緣不具足的時候,就不要去作為。我們就要養這個功夫。

本文選自馮學成老師《禪說莊子--達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江國學書院 的精彩文章:

不是生活太累,而是你太「用心」

TAG:龍江國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