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年,全球195家最聰明的公司在研究哪些問題?
本文授權轉載自DeepTech深科技
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科技的發展方向到底在哪裡?科技又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什麼樣的企業才算是聰明的企業?
自2010年開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選出50家公司,作為科技創新的代表。這份榜單的名字略有變化,在2013年之前,它叫「全球50大創新公司」;2013年,它叫「全球50大顛覆公司」;2014年至今,它叫「全球50大最聰明公司」。
如何定義「聰明」的公司?聽起來很難。但當你看到一家聰明的公司時,你就知道了。當這樣的公司將一項真正創新的技術商業化時,不可思議的事情就發生了:市場中領導者的地位得到鞏固或被別的公司所取代。競爭者們必須重新定義或重新思考他們的戰略。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發現總結到了一本名為《未來版圖:全球聰明公司的科技創新趨勢和商業化路徑》的書里,以下為書籍部分內容摘錄。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文摘菌將會把這本書送給其中點贊數最高的3位同學~~~
當《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編輯們梳理這個榜單時,最關注的就是這點。這份榜單並不清點公司所擁有的專利或僱傭的博士,也不考察公司的大小和名氣。而是會問,這個公司在過去的一年中,有沒有做出將會重新定義其所在領域的重大創新。
每年,都會有新的公司入選。例如,2014年改變所在領域的最重大創新發生在Illumina。它將DNA測序的價格降低到將改變醫療業務的水平。2014年,小米(MI)憑藉顛覆式的打法迅速成長,因此位列2015年榜單的第二名。
這也是榜單為公司排位以來,中國公司獲得的最高排名。2017年,排名第一的公司是GPU的生產商英偉達,這是因為該公司生產的晶元極大地推動了深度學習和自動駕駛等領域的進步。
同時,每年也都有公司會落選,離開榜單。有些公司落選是因為對其所在行業的整體前景的影響力在下降。例如,在「全球50大最聰明公司」(以下簡稱TR50)誕生之初,生產生物燃料的公司佔據了榜單的許多位置,但隨後這些公司則逐漸缺席。這個領域的公司普遍未能將生產擴大到可與常規燃油相競爭的規模,雖然其技術仍有潛力,但它目前對於能源或交通運輸等行業的影響還很小。
在有些情況下,個別企業失去了其遠見,導致不再能入選TR50榜單。其中一個例子是2012年的Netflix。2011年,Netflix入選是因為它在已有的電子郵件訂閱DVD業務上,添加了視頻點播服務。Netflix公司已經顛覆了實體影像出租店的商業模式,並巧妙地防止自己被視頻流技術顛覆。
但在2011年,該公司試圖把視頻流部分從其DVD業務中分割出去,做出了一個有嚴重問題的決策,引得公眾嘲笑,並且在醒悟過來之前損失了數以十萬計的訂閱用戶。突然之間,Netflix公司就無法清晰地把握自己的命運了,更不用說對整個娛樂產業產生影響。
同一年,TR50的常客亞馬遜也沒有入選。從2011年到2017年,亞馬遜只有那一年缺席了榜單。如果當年的TR50的產生流程提前幾個月,亞馬遜很可能會入選。不過,執行力的缺失最終讓這家科技巨頭缺席。當年,亞馬遜發布的Kindle Fire初看起來像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產品,可以威脅到iPad在平板電腦市場的主導地位。
但是,隨著消費者對該設備的日常體驗越來越多,他們最初的興趣和滿意就逐漸變成失望。雖然亞馬遜發布了補丁,稱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用戶關心的問題,但推出的這個產品表明,在2012年,在將雲計算和消費類電子結合起來這件事情上,亞馬遜仍然是一個挑戰者,而不是一個領導者。
在2011年到2017年的7年時間裡,共有195家公司入選TR50的榜單,其中有63家公司至少入選了2次,23家公司至少入選了3次。IBM(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和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各入選了7次,7年之間無一缺席。如果把谷歌和Alphabet算作一家公司,它也入選了7次。亞馬遜和Facebook各入選了6次,在入選次數排名中並列第四。在中國公司中,入選次數最多的是騰訊(Tencent),一共5次進入榜單,和蘋果並列。
從入選榜單的公司體量來看,從2011年到2014年,上市公司在榜單中的比例低於40%。但是從2015年開始,上市公司的比例顯著增加。在2017年的50家入選公司中,有28家上市公司,佔比56%。這說明,創新可能在向大公司集中。
在國家方面,五大洲都有公司入選,雖然比例並不平衡。北美洲依靠美國,佔據了榜單的大多數。歐洲和亞洲基本處於旗鼓相當的地位。不過最近兩年,得益於中國技術公司的崛起並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承認,亞洲的公司數已經超過了歐洲。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阿根廷電子商務公司Mercado Libre首次入選,填補了南美洲的空白。
在國家分布上,美國的公司每年都佔據榜單的大半,不過優勢正在放緩,從名額的80%下降到60%。總體來說,榜單中的國家組成多樣性正在增加。中國公司的數量也在顯著增加,從2013年的2家到2017年的9家。入選的中國公司既包括百度、阿里巴巴(Alibaba)、騰訊、華為(HUAWEI)這樣的巨頭,也包括小米這樣的大型未上市公司,還包括滴滴出行、曠視科技、大疆(DJI)等初創企業。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官方常常把公司分成生物醫學、能源材料、計算?機與通信(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互聯網與數字媒體(包括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以及交通運輸(包括城市交通、太空探索等)。除此之外,還有兩家投資機構因為革新了投資理念和模式,也進入了TR50榜單。
自2011年以來,交通運輸領域入選的公司數量基本維持在穩定的水平。尼桑、豐田(Toyota)、奧迪(Audi)等汽車製造商,滴滴出行等出行服務公司,甚至是SpaceX這樣的航天製造和服務提供商,都曾入選。互聯網與數字媒體公司的數量在2014年達到頂峰後迅速下降,這一趨勢符合移動互聯網紅利結束的時間點。
取而代之的是計算機與通信類型的公司數量快速增長。大量新興人工智慧技術公司在2016年和2017年出現,而亞馬遜、蘋果、騰訊和百度等老牌互聯網公司也紛紛加入人工智慧的浪潮。生物醫學領域的公司數量也比較穩定,不過子領域卻有明顯的變化,從早期的製藥和基因測序,到後來的基因治療,再到最近的基因編輯。
三大技術領域的行業焦點
我們通過技術手段,綜合分析了生物醫學、能源材料以及計算機與通信這三大領域入選公司的入選理由、專利申請和新聞報道等信息,總結出了2011年到2017年入選TR50的企業的研究焦點,希望可以藉此分析行業變化的趨勢。
生物醫學領域的行業焦點
2011—2017 年生物醫學領域的公司研究焦點
在生物醫學領域,基因組測序是最為關鍵的技術之一,所以一直在TR50榜單中穩定地佔據份額。基因測序公司大致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公司致力於基礎研究,並把全基因組測序的價格壓到市場可以接受的範圍。這類公司的代表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的著名測序公司Illumina。
這家公司自2013年以來,從未缺席過TR50榜單。早在2013年,基因組測序的成本仍需將近1萬美元。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編輯部已經預測,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必將降至1000美元。而這一價格是一個臨界點,意味著醫保系統已經可以部分覆蓋基因測序的成本,從而讓這一技術進入臨床醫療市場。
現在看來,這一目標已經基本達到。2017年,Illumina再次入選TR50榜單,理由是公司推出了一種新機器NovaSeq,據說只需兩天半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多達48個人類全基因組測序。也許過不了多久就可以將DNA測序成本降低到100美元。
隨著基因測序成本的下降,一些公司開始將其應用於市場中。23andMe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旨在為消費者提供基因測序服務,也把「消費基因測序」的概念傳播開來。但是直到最近幾年,公司才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並於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年進入TR50榜單。在此期間,公司還與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經歷了一段艱苦的周旋,終於獲得了針對健康性狀檢測的許可。截至目前,23andMe已經為超過100萬人提供了基因測序服務。
除了消費基因測序外,基因測序還被用於研發新型診斷技術中。就在2017年12月4日,Counsyl從高盛和Founders Fund等多家機構獲得了8000萬美元的融資。Counsyl早在2015年就進入了TR50榜單。當時,美國有3.6%的夫婦在產前會使用Counsyl的產前基因檢測服務,以檢測潛在疾病,並提供健康管理和相關預防措施。
生物醫學領域的另外兩條重要的主線是基因療法和基因編輯技術。這兩種技術都旨在修改人類的基因組,從根本上治癒某些複雜的遺傳疾病。只不過基因療法往往通過基因載體(如病毒)來把基因運載到基因組裡,而基因編輯則採取更高效精準的方法修改致病基因。雖然理論上,基因編輯比傳統的基因療法更安全,但是基因療法已經經歷了10多年的研究和臨床試驗,所以逐漸在2015年、2016年開花結果。
Spark成立於2013年10月,是一家致力於治療遺傳疾病的生物技術創新公司,以開發一種全新的私人化的精確治療法來治癒原先難以治療的基因性疾病。Spark試圖研發的遺傳療法可以治療遺傳性視網膜營養不良,這種疾病的患者從一出生就會逐漸失去視力,並最終在中年時完全喪失視力。2015年年底,Spark公布了遺傳性視網膜營養不良的療法SPK-RPE65的三期臨床結果。在臨床試驗中,這一療法獲得了良好的結果。因此,Spark也入選了2016年和2017年的TR50榜單。2017年10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初步批准了Spark的基因療法,成為2017年度最重要的生物醫學新聞之一。
2012年夏天到2013年年初,3個不同的研究組(Jennifer Doudna/Emmanuelle Charpentier,張鋒,以及George Church)分別發表論文,闡述了CRISPR/Cas9在動物和人類細胞內的作用機理,打開了基因編輯的研究和應用大門。2013年,張鋒成立了基因編輯公司Editas Medicine,該公司於2016年上市併入選當年的TR50榜單。雖然基因編輯在理論上很有優勢,但是它仍然是一種很新的技術,加上臨床領域技術應用本身就需要很長的研發和試驗周期,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趕上基因療法在臨床市場中的積累。
能源材料領域的行業焦點
2011—2017 年能源材料領域的公司研究焦點
在過去7年間,能源材料領域的熱點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其中,生物能源的衰落讓人嘆息。在所有生物能源相關的公司中,Amyris的經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Amyris的創始人包括合成生物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傑·基斯林(Jay D. Keasling)。
公司早期就轉變了實驗室的技術,用合成生物學的技術讓酵母菌生產青蒿素。Amyris還希望通過合成生物學方法,讓改造後的酵母菌把糖類物質轉化成柴油燃料,直接用於加油站等設施中。2010年9月,Amyris在納斯達克上市,數月後股價就翻倍飆升至33美元。2011年,Amyris公司入選TR50榜單。然而,雖然Amyris的目標可以在實驗室中理論上實現,卻始終無法達到工業生產的規模和成本目標。
在過去7年中,太陽能一直是TR50榜單持續關注的新能源領域。不過,這一領域的公司也經歷了洗牌。2011年入選的無錫尚德早已破產重組,而曾經的首富施正榮在長期休整後進入了一段新的創業旅程。相對穩定的公司是First Solar,它和無錫尚德等很多21世紀頭10年引領太陽能行業的公司不同,這家公司專註於薄膜太陽能技術,並在過去7年4次入選TR50榜單。
相比之下,電池技術的崛起並不讓人驚訝。一方面,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一直需要符合自身發電特點的電池儲能;另一方面,電動汽車等電能應用場景的快速增長也對電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發新電池技術的公司既有24M、Aquion Energy和Sakti3這樣打造全新電池(如固態電池)的企業,也有特斯拉這樣因電池技術的應用落地而入選的企業。事實上,特斯拉入選2015年TR50榜單的理由就是「將電池技術從汽車擴展到住宅和商業應用」。
不過,這些企業的命運也有所不同。Sakti3以9000萬美元的價格被英國戴森公司收購。2017年11月,電動汽車廠商Fisker宣布旗下電動汽車將使用Sakti3研發的固態電池技術,充電1分鐘最高續航就可達800千米。而曾獲得比爾·蓋茨投資的明星公司Aquion Energy就沒有那麼幸運了。該公司開發了全新的鈉電池,以鹽水為電解質並配以氧化錳陰極和碳基陽極。不過,隨著鋰離子電池的成本急劇下降,Aquion Energy激進的擴大產能措施並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最終於2017年破產。
除此之外,風能、天然氣等可替代能源領域企業也不時出現在歷年的TR50榜單中。不過,這些領域的公司,總體來說,並沒有獲得太陽能領域能源企業的轉化率和商業成績,人類探索新能源的路徑仍然漫長。
計算機與通信領域的行業焦點
2011—2017 年計算機與通信領域的公司研究焦點
在計算機與通信領域的公司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人工智慧自2015年開始崛起。在人工智慧領域中,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相關技術都在蓬勃發展。不過,在2016—2017年,增長最迅猛的是無人駕駛領域的技術,這一趨勢很可能會延續到未來幾年。
所以,為人工智慧(特別是深度學習)提供計算設備的英偉達公司自2015年起就沒有缺席過TR50榜單。2017年,公司在數據中心和汽車領域的業務收入分別比2016年增長了186%和24%。很多主要的互聯網和雲服務提供商都在使用英偉達的晶元來優化服務,而包括豐田、奧迪、寶馬(BMW)等50多家汽車製造公司也在使用它們的自動駕駛技術和平台進行各種試驗。
互聯網巨頭也在向人工智慧轉型。我們以入選TR50榜單次數最多的亞馬遜公司為例,通過2011年至2017年亞馬遜公司的入選理由,可以清楚地發現,這家電商公司已經在徹底地擁抱人工智慧技術。
人工智慧的子領域的發展情況
2011年入選理由:得益於亞馬遜,電子書終於成為一個巨大、主流的消費市場。
2013年入選理由:在某些地區開啟一日送到業務,讓網路購買商品的需求獲得了提升。
2014年入選理由:和12家頂級在線零售商的銷售額總和持平,提高了我們對電子商務的期待。
2015年入選理由:物流中心使用的機器人可以使整個中心更加高效。
2016年入選理由:今年,亞馬遜日益強大的Alexa 智能語音助手(Echo、Echo DOT、Tap)讓上網、播放音樂、調節燈光和恆溫器,都變得簡單。亞馬遜的網路及雲計算服務也不容小覷,它正在迅速發展並將成為亞馬遜新的增長點。
2017年入選理由:近年來,亞馬遜使用了包括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在內的一系列人工智慧技術,徹底升級了移動計算能力並改善了購物的體驗。
除了互聯網巨頭,創業公司也在這一波人工智慧浪潮中崛起。例如,中國創業公司曠視科技就入選了2017年的TR50榜單。曠視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被滴滴出行、阿里巴巴等大企業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技術企業沒有在人工智慧浪潮中落後。2013—2017年,中國公司25次入選TR50榜單,其中23次入選公司開展的業務都和人工智慧有關。在這些公司中,百度、騰訊、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滴滴出行等公司已經公開宣布要重倉支持人工智慧技術,而大疆、曠視科技等初創公司則以開發人工智慧技術作為主營業務。
總體來說,我們可以看到,計算技術、能源材料和生物醫學的需求一直存在,但是具體技術熱潮會上下起伏。入選TR50榜單的企業往往有在實驗室階段就廣受矚目的技術,但生物能源和很多電池技術因為不能很好地市場化而遭遇挫折,而人工智慧則因為找到了很好的應用場景而迅速爆發。因此,如何把實驗室中的技術落地到應用場景?如何在大規模生產和成本控制方面滿足市場需要?這樣的問題也許是一家技術公司最重要的課題。
看了這麼多,想要深入了解這些公司的行業案例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文摘菌將會把這本書送給其中點贊數最高的3位同學~~~
本文摘自人民郵電出版社《未來版圖:全球聰明公司的科技創新趨勢和商業化路徑》
【今日機器學習概念】
Have a Great Definition
※喬布斯曾放話「拒絕收購就幹掉你們」,Dropbox如何一路上市?
※斯坦福大學物理教授張首晟:In Math We Trust
TAG:大數據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