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德國魯爾區經濟轉型是「漸進、超長期過程」——訪波鴻魯爾大學校長阿克塞爾·舍爾梅里希

專訪:德國魯爾區經濟轉型是「漸進、超長期過程」——訪波鴻魯爾大學校長阿克塞爾·舍爾梅里希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校長阿克塞爾·舍爾梅里希近期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德國重要工業區魯爾區從煤炭、鋼鐵向多元經濟轉型的過程仍在進行,是一個「漸進的、緩和的、超長期的過程」。

魯爾區是德國乃至歐洲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擁有歐洲第二大城市群,包括多特蒙德、埃森和杜伊斯堡等二十多個城市,人口超過500萬。

該區也曾是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生產基地,但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受低價石油衝擊,先後陷入「煤炭危機」和「鋼鐵危機」,經濟一落千丈,轉型也在各級政府推動下開啟。

「(魯爾區)經濟轉型已經開啟50年,到目前為止仍在繼續。」舍爾梅里希說。他指出,到目前為止,魯爾區的經濟生產率、經濟增速仍低於德國其它地區,而10%左右的失業率仍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舍爾梅里希說,魯爾區對煤鋼業的改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畢竟,在最高峰期單是煤炭業就能提供約60萬就業,」他說,「必須採取適當措施緩和、軟化轉型過程。」

據他介紹,為了盡量避免快速轉型造成大量失業等問題,德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對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煤炭行業長期進行補貼,以實現逐步退出煤鋼產業的目標。

據悉,德國境內最後一座煤礦仍在魯爾區的博特羅普市運營,計劃於今年年底關閉。屆時,魯爾區才能真正實現「退出」煤炭產業。

舍爾梅里希說,這樣一個漸進的轉型過程有助於維護魯爾區社會穩定,也為新經濟、新行業的發展贏得了時間。

這位對魯爾區發展歷程頗有感觸的校長向記者回憶說,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是孩童的他常去埃森市看望親戚,當時的空氣質量特別差,窗檯擦凈後一夜間又會落滿灰塵。「如今有些老人仍會保留每天早晨擦窗檯的習慣,但其實已經沒有這個必要,因為空氣質量早已轉好」。

他說,在魯爾區藍天回歸、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大學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波鴻魯爾大學為例,這所成立於1962年的綜合公立大學,是德國在二戰後成立的第一所大學,也是德國第一所設立工程類專業的綜合大學,現擁有4.3萬名學生,為當地的經濟轉型和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科研和人才支持。

舍爾梅里希說,目前波鴻魯爾大學與波鴻市在信息安全領域密切合作,近年來每年提供約250名信息安全畢業生,助力該市打造德國信息安全產業之都,結合自身優勢發展獨特的經濟增長新支柱。

他介紹說,波鴻魯爾大學和魯爾區其它兩所大學即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多特蒙德工業大學都屬於意在提高地區機遇的「魯爾倡議圈」成員,它們與其它73個企業成員每年定期舉行兩次會談,加強產學交流,一方面提高大學所設學科的實用性,另一方面給產業發展提供研發建議和動力。

舍爾梅里希特別指出,波鴻魯爾大學與該地區的中小企業有著密切聯繫,在為它們實現數字化和吸引專業人才提供幫助的同時,大學的科研成果也獲得產業轉化的機會。「總體來講,加強產學合作會更有效地推動魯爾區經濟轉型。」舍爾梅里希說。

他還說,大學還幫助魯爾區形成了濃厚的創業文化。如波鴻魯爾大學積极參与地區產業多元化,鼓勵和支持初創企業,還在改造老舊產業的地塊中租下5000平方米空間,用於創客中心,幫助大學生創業。

「以前的魯爾區,如果你的父親在一家工廠上班,你很有可能也會在同一家工廠上班。但如今的魯爾區,你的選擇會更多,比如你可以創立自己的公司。」舍爾梅里希說。

(新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網 的精彩文章:

熱歸熱 AI大潮做的終於比說的好聽
張一山蠟像入駐北京杜莎 邂逅人生第「捌個我」

TAG: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