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面對利益和誘惑,一定要做到這三點

曾國藩:面對利益和誘惑,一定要做到這三點

原標題:曾國藩:面對利益和誘惑,一定要做到這三點


"讀史"



要看到利 益背後的「陷阱」


常言道,利字旁邊一把刀。


面對利益,愚者只看到好處,趨之若鶩,最終付出慘痛代價;而智者卻能看到利益背後的利害、甚至是陷阱,能夠權衡利弊。

春秋時期的齊國,齊桓公當政之初,齊國衰敗,魯、梁兩國都比齊國強大,且對齊國虎視眈眈,齊國的處境非常危險。


為了逆襲,管仲向齊桓公獻計,命令所有國民都穿綈料的衣服。因為魯、梁的國民比較擅長織作綈料。計劃制定以後,齊國從魯、梁高價、大量買入這種布料。


果然,魯、梁百姓看到有利可圖,全部都大量織綈。古代人口稀薄,這必然導致兩國農業荒廢了,而兩國的國民還沉浸在獲取暴利的歡樂中。


而與此同時,齊國一方面繼續購買綈料,一方面大力發展本國農業、囤積糧食。


到了一定時機,齊國突然發布命令,要求國民只穿帛料衣服,不再穿綈料衣服,不久後,齊國閉關,宣布不再與魯梁兩國通商。

十個月後,"魯、梁之民餓餒相及",兩國糧食供不應求了,這時候,兩國國君命令人民抓緊務農,但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一個國家的糧食不是幾下子就能積累起來的。


後來,魯、梁谷價高漲,魯齊國以每石上千錢的價格賣出糧食,而齊國國內才每石十錢。三年後,魯、梁兩國不得不臣服齊國。


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貿易戰了。在這場貿易戰中,管仲先用利益誘惑兩國百姓,讓他們自己荒廢農業,最後幾乎掏空了魯、梁兩國的國庫。


這就叫,以利動之,以卒待之。而兩國卻因為在利益面前,考慮簡單,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損失慘重。


孫子曰: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智者面對利益和誘惑,總能看到背後的風險和陷阱,趨利避害。


久利之事勿為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世界上沒有一層不變的東西。


一件事如果長久地獲利,則不要參合進去。因為已經長久獲利的事情,必然人人都能看得到,而且必然是完人爭過獨木橋,競爭激烈。其實到最後,所謂的利益分到每個人手裡,已經是薄利了。

世上不可能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你所見的一直獲利的事情,那只是事情表面或者是個騙局,這時候你要格外保持頭腦清醒!


曾國藩告誡世人,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利益不要獨佔


利益,是大家都想得到的,如果其中某一人獨佔了其他人的利益,一定招致怨恨,成為眾矢之的,長遠來看,這個人是失去利益的。


劉邦與項羽爭霸,劉邦懂得用分利的方式,留住手下的人才。而項羽只知道逞匹夫之勇,韓信最初投靠的是項羽,當時項羽只給他一個小官做,韓信不滿才轉投劉邦,劉邦讓他作齊王,還給他軍權,結果韓信幫助劉邦滅了項羽。


老子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智者懂得讓出利益,幫助他人達成目標。曾國藩攻佔南京後,上奏朝廷,把功勞都給了別人。實際上,曾國藩一向都把功勞分給別人。


曾國藩懂得,最高的成就不是爭來的,而是利他精神的結果。一個成熟的人,一定懂得利他、合作,懂得分利給別人。如此,別人才會真正樂於成就你。


俗話說:小勝靠智,大勝靠德。貪圖利益,獨佔利益,這是一般人難以擺脫的窠臼。實際上,在利益面前如何取捨,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和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大唐功臣侯君集,簡直是越讀書越蠢的代表,連謀反都選個笨太子!
世界十大騎兵之最!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