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類最嚴重憂慮?機器演算法背後的倫理追問

人類最嚴重憂慮?機器演算法背後的倫理追問

從全球範圍看,人工智慧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5年至2017年,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先後為人工智慧發展制定了戰略藍圖。2017年7月,我國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未來30年由初級智能社會到高級智能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在新聞傳播界,有人說: 「媒體已開始進入智能時代。」

2018年4月22日,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現場,由人民日報社和百分點共同研發的機器人「小AI」可依據觀眾說出的4到8個字現場作詩。

新聞傳播新引擎

2006年,國外媒體已開始應用人工智慧寫作。2014年7月美聯社使用機器人撰寫財報新聞,《洛杉磯時報》應用智能技術抓取預警數據生成新聞報道。2014年起,我國主流媒體積極運用新技術手段向報道的立體化、移動化、智能化邁進,在全國兩會等重大報道中,谷歌黑科技、「小融」「小新」等智能機器人豐富了傳播樣式和互動體驗。2017年12月,新華社發布人工智慧平台「媒體大腦」,提供包括智能媒體生產平台、新聞分發、采蜜等在內的8個模塊服務內容。人工智慧賦予新聞新的呈現方式,進一步延伸了新聞內容的傳播路徑。

這裡試將智能傳播加以界定,它是建立在新能源、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發展和突破基礎之上,以機器定位節點,以物聯網、數據流替代人力、技術、設備等傳統生產要素,以用戶、市場為導向,以智能技術決定內容生產、傳播、營銷和集成決策方向的傳播方式。目前智能傳播已可以流暢地完成新聞采寫、編輯處理、智能推送等任務,隨著物聯網、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智能傳播將深度覆蓋,形成傳播主體智能化,信息處理、傳輸、接收智能化,接受主體智能化的全程智能傳播現實。

智能傳播新場景

改變內容生產技術、機制和流程,智能使傳播更有效率。人工智慧識別和技術處理能力範圍,不局限於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人類可把控的結構化數據,還包括非結構化數據。即便在結構化數據信息的處理上,人工智慧也是技高一籌。例如它可以利用神經網路、深度學習等技術,通過軟體處理,讓用戶享受到一張原圖轉化成為多種藝術流派影像的審美體驗。正在媒體融合領域興起的「中央廚房」生產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智能系統,可以更精確地設計策劃選題、篩選信息,前置多元傳播形態的優化配置。而新聞機器人在及時性、準確性方面更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這一切都大大提高了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效率。

精確定位傳播需求,智能推薦主導分發領域,使傳播更具人性化。相較於人工分發的費時費力、搜索引擎配置對於用戶需求的過度依賴,智能推薦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可以依靠大數據搜集用戶習慣、興趣、偏好,對海量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充分利用數據分髮指導再分發。它可以從信息源中智能提取、發現具有消費潛力的信息內容,其推薦更加符合用戶需求、更具個性化、人性化特色,並能夠充分引導用戶消費。

黏合用戶創造服務,智能使傳播產品更具市場價值。在以用戶畫像、場景分析、文章分析等為智能分發運作機理的智能傳播、分發平台上,智能推薦內容可以達到「千人千面」的效果,形成強大的用戶黏性,商業價值也可以相應地得到顯現。美國Narrative Science科技公司旗下的Quill Engage平台,通過數據統計消費者行為,了解用戶使用方式,捕捉市場改善用戶體驗,並將信息提供給負責生成消費報告的智能機器人,這使廣告投放更加精準、直接。在智能分發機理下運作的今日頭條,近年收入指數不斷增長,2016年達到60億元,2017年達到150億元,人工智慧的使用呈現出巨大的市場價值及潛力。

演算法倫理新問題

智能傳播生機勃勃,但長遠地看,機器演算法所導致的倫理問題或成為技術繁榮背後人類最嚴重的憂慮。

首先是演算法精準計算出來的冰冷信息拒斥價值觀導向,並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信息窄化。除非精心操控,推薦引擎不斷向用戶兜售的產品總不會逾越人們的興趣偏好,即便是其中含有明顯媚俗、低俗、庸俗的內容。並且由於智能機器不假思索的選擇,反而可能誘導用戶形成新的沉溺,這與媒體平台被視為社會文化塑造者的功能和期待相悖。破解這一難題,須切實提升媒體平台公共服務理念素養和智能管理水平,促使演算法體現先進文化價值觀,從而達到媒體平台自覺驅逐劣幣、拒絕野蠻生長的良好效果。

其次是如何防範用戶成為作繭自縛的「蠶」。單一內容的傳播和公眾選擇性心理的存在,使信息傳播可能導致「信息繭房」效應:將既有立場、觀點、興趣、嗜好封固在一個狹長的界面中,造成認知受阻,形成信息「繭房」。同時,也容易導致行為的極端化,影響到個體、群體的互動交流。這提醒社會要更加重視提高媒體平台的主體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完善社會治理,規範傳播秩序。

第三,機器的深度參與或將加深「異化」憂慮。馬克思主義哲學將人的技術生產及其產品反過來統治人的社會現象稱為異化。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傳播主體與工具客體的地位和主次關係發生了改變,在新的傳播情境中,同樣需要防範人類淪為媒介主宰的客體、成為機器擺布的異化對象的悲劇。當一個人佩戴著智能眼鏡——通過網路提示搜索詳盡信息,手持話筒——通過語音識別和翻譯與任何其他人實時交談,運用大數據通過採集、篩選、過濾各種信息而形成毫釐不爽的逼真印象時,你能夠說,人的意識還全然停留在人的腦海中,而非一種機器造物嗎?

人工智慧會帶來田園牧歌般的自由解放,還是會將人類重置於火光映照的「洞穴」之中?它將導致人的價值的提升,還是永久地失去?這種追問雖讓人感到沉重,卻是智能傳播不得不面對的未來議題,對此,人們需要作出理性、審慎的思考和抉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路傳播雜誌 的精彩文章:

2017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發布,哪些媒體上榜?
2017中國電視網路傳播力榜單發布

TAG:網路傳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