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文學評論《重讀《楊絳作品集》有感》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文學評論《重讀《楊絳作品集》有感》

【郭進拴原創】重讀《楊絳作品集》有感

楊絳先生過世兩年了。

兩年前的那個5月,朋友圈鋪天蓋地的悼念文章湧來。一時間,好像人人知道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每個人都在唏噓:我們仨終於團聚了。

讀楊絳先生的作品,一篇一篇細細讀來,好像與她老人家促膝談心,似曾相識的情感油然而生。

我珍藏有一套《楊絳作品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1994年11月第4次印刷)。作品集共分三卷,一卷為小說集,二卷為散文集,三卷為文論、戲劇作品集。

楊先生為自己的短篇小說集取名《倒影集》,她這樣解釋:「故事裡的人物和情節,都是舊社會的。在我們的新時代,從前的風俗習尚,已陳舊得陌生,或許因為陌生而變得新奇了;當時見慣不怪的事,現在也會顯得豈有此理而使您嘻笑、使您怒罵。這裡收集的幾個故事,好比是夕照中偶爾落入溪流的幾幅倒影,所以稱為《倒影集》。」《倒影集》里一共有7個故事,每個都有意思,70多年以前原來是那樣的啊。

《璐璐,不用愁!》,是一個關於愛情選擇的故事。璐璐,年輕漂亮的女大學生,同時有兩個男生的追求,卻不知道到底選擇了哪一個才好。學政治的、有權有錢的官家子弟小王和學化學的窮學生湯宓。況且,算命的說了,璐璐是官太太的命。如果選擇了湯宓,就是跟命運作對,璐璐也並不願意,就糾結著,到底怎樣選擇。當然,這樣的事放在當今是一點兒懸念都沒有了。女孩子肯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小王了,儘管小王略矮些,儘管璐璐自己是長條兒,兩個人走在一起,「娘帶兒子似的,人家笑」,到底省去了多少打拚的艱辛?如今是「拼爹」的年代,不是嗎? 可是,70多年以前的璐璐卻「真是愁死了」。小說寫得行雲流水,將一個女孩子愛情抉擇時的種種小心思小手腕寫得淋漓盡致,當然,結局也是既出乎預料又在預料之中的,兩個愛的追求者,璐璐都失去了。但是,璐璐並不愁:「美國的來信!呀!她請求免費學額成功了!」璐璐笑著,輕輕舒了一口氣。70多年以前的女孩子可以是學業彌補愛情的。真真「上帝關你一扇門,必定會開一扇窗。」璐璐的故事在楊先生的娓娓道來當中結束了,讀者心裡想必也沒有多少遺憾,至少我不遺憾。

《小陽春》寫的是四十幾歲男人的情感掙扎。70多年以前,人,不論男女一旦過了四十歲是不是就有一種江河日下的恐慌感?倒不似當今,「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青春從四十開始」。《小陽春》里的博士俞斌是四十歲的男人,原本平靜的內心一池湖水似的被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吹起了波紋,竟也發出了這樣的讚頌:「白是沒有感情的顏色。黑,表示涵蘊著太陽的熱--或者--像一朵烏雲,飽含著電。」俞斌是想要抓住青春的尾巴?總之,他是春心萌動的,面對著年輕的胡若蕖。內心蠢蠢欲動的男人、洞若觀火的女人、以及明媚嬌俏的女子,三個人演出了一幕喜劇。楊先生果然寫得妙!又幽默,常常就會有叫人忍俊不禁的句子跳進眼睛裡:「不過『美』也有休息的時候」--講半老徐娘的年華老去;「只記得一個烏黑烏黑的鍋底臉,一臉黑毛,說話哼呀哼,像要哭出來似的。」--半老的徐娘看年輕的女子竟這樣的不堪?真真女人嫉妒起來是什麼樣難聽的話都想的到的?。中年男女的婚姻保衛戰打得無聲無息,卻又精彩緊張。當然,結局總是一個套子里的:「十月小陽春,已在一瞬間過去。時光不願意老,迴光返照地掙扎出幾天春天,可是到底不是春天了。」--中年男人的情感依舊是一池不起波紋的池水。

《「大笑話」》,女人的世界總是是是非非的,尤其再有了一份曖昧的感情的因素。《「大笑話」》裡頭的女主角陳倩是一個年輕的寡婦,很漂亮:「陳倩微笑。林子瑜注意到她笑時不嘻開嘴,也不像逸群一笑兩酒窩。她撮著上唇,不露牙齒,那樣兒並不很大方,可是有幾分小女孩兒的嬌氣,倒也不討厭。而且她的笑都留在眼裡,一雙眼睛很活潑頑皮。」陳倩從上海到北京的「洛氏基金生物研究所」取先夫的遺物,不想倒是「熱心」的太太們要給她安排一個下半生的好去處,一個寡婦相親的故事熱鬧的鋪展開來。當然,各樣的女人、各色的女心也都盡數現在了讀者的眼睛裡了。--陳倩最終成了各路女人鬥法的犧牲品,成了「大笑話!大笑話!大笑話!」落荒而逃。或許,人的世界就是這樣,一件事情,經過不同人的嘴巴出來就有了不一樣的味道,即便當事人跳出來,或許也已經不過是增添了一份佐料而已。楊先生的娓娓道來,卻讓人心裡有些感慨,尤其結尾的一段:「但溫家園裡所見不一。有人說:『周逸群發神經病。』有人說:『朱麗是造謠專家。』有人說:『「豬屎拌牛屎」。你知道誰是誰非?你管它誰是誰非!』有人直截了當,悄悄兒去問李淑君,李淑君總矢口否認,可是制不住又漲紅了臉。」--女人的嘴巴里,世界從來不是同一個樣子的。

《倒影集》,楊絳先生的短篇小說,個個都讓人心有所動,--楊先生用自己的筆為讀者展現出來一幅民國的世間百態,讓人看見了曾經我們的國民是怎樣的?曾經我們有著怎樣的風俗習尚。如今的世界是喧囂熱鬧的,可如今的世界,到底又少了一些什麼,不是嗎?

念書時沒有分文理科之前,歷史地理都是要學的。當然,對於歷史,幾百幾千年以前的事,縱然怎樣的慘烈絢爛,過了幾百幾千年都是陳舊的,堆積了灰塵的,即便心裡生了無限感慨亦不過是一種隔岸賞花,多少帶些遺憾。近代史,甚或現代史,因為離得近,總以為沒有那樣的隔閡,不想卻反而更加模糊不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歷史上的事情,尤其牽扯了政治的,總是雲霧繚繞的,歷史書里的不過是歷史書里的,看史書有時候倒不如讀文學作品,當然,讀沒有政治湮浸的文學作品。真性情的文學更加的客觀真實。楊絳先生的長篇小說《洗澡》就讓我看到了一段小小的現代史。

《洗澡》的前言,楊絳先生這樣寫:「這部小說寫解放後知識分子第一次經受的思想改造--當時泛稱『三反』,又稱『脫褲子,割尾巴』,這些知識分子耳朵嬌嫩,聽不慣『脫褲子』的說法,因此改稱『洗澡』,相當於西洋人所謂『洗腦筋』」。

「洗腦」?記得曾經看過一部好萊塢的電影,片名不記得了,內容大致還記得,一個女演員,也不知道什麼緣故被當局視為危險人物,是言論影響到了她的影迷?會危及整個社會?忘記了,只記得那個女演員後來被一種高科技的工具「洗了腦子」,變得溫順安靜,嘴巴里也不再跳出來叫人害怕的話語來了--世界恢復和諧。皆大歡喜?似乎也並不看見是這樣,倒反而一張美麗木然的臉龐上一雙空洞的妙目,叫人有些不忍。心裡飛快生出來一個念頭:洗腦果然這樣可怕?硬生生將一個人變了另一個人出來,沒有了靈魂。當然,看那個電影的時候年紀很輕,只是對女演員被迫坐在那個電動的高科技椅子戴上那個接了好幾根電線的帽子的鏡頭感覺恐懼,從而印象深刻之外,旁的,似乎都不大怎麼記得了。不過這一次讀楊絳先生的《洗澡》,不由得想起來,尤其最後那一雙藍澈的眼睛,雖然美麗到動人心魄,到底是魚眼睛似的,除了空洞,還是空洞。--洗腦筋,果然是可以將人完全毀掉的手段?不寒而慄。

當然,比起來好萊塢的電影,楊先生的長篇小說《洗澡》要溫和的多,許是楊先生敘事的口吻?娓娓的講述,將原本肅穆的思想改造的政治事情用一種再平常不過的口氣告訴了出來--生活原本就是寧靜平順的,儘管政治的氛圍濃得如同厚重的霧氣怎麼樣都散不開。人,到底是要一直活下去的,不是嚜?

我們的國家一直都是動蕩的國家,我念書時的歷史課本上就告訴我們現代的中國曾經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運動期」1949年解放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各種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三反」、「五反」、「『批林批孔」……當然,最著名持續時間最長的就是「文化大革命」了。「文革」,我沒有經歷過,但是就是張愛玲的那一句話:「不喜歡現代史,現代史打上門來了。」我跟文革連擦肩而過都算不上,頂多在80年代初期聽見父母講話還小心翼翼的,似乎一句話說得不對就要招來災難似的,也是我家的問題,誰叫我有解放前「叛逃」到台灣跟美國的大伯跟姑祖母呢?我鎮日里看見的父親都是噤若寒蟬的,自然也模糊的曉得運動的可怕,又有些懷疑:果然「舊社會」里的都是頂壞的?但從來沒有敢問出口來,還不是害怕招來父母親的斥責。當然,我一直都不大喜歡現代史。現代史都在眼前,有什麼稀罕,儘管我並不很清楚什麼「三反」、「五反」,直到讀了楊絳先生的《洗澡》。

《洗澡》里關於「三反」時知識分子洗腦的部分佔整部小說的篇幅並不很長,儘管整部小說分為三個部分,「洗澡」是最後一部分,但比起來前兩部到底要短了很多--前邊的兩部是為了這最後的一部做鋪墊的,楊先生在小說的前言里明白的寫:「寫知識分子改造,就得寫出他們改造以前的面貌,否則從和改起呢?憑什麼要改呢?改了沒有呢?」楊先生這樣的問,自然讀者就要自己從小說里找答案了,不是嚜?當然,我也是讀了先生的小說,終於清楚了「三反」是反什麼了。?可是,果真讀到了三反的故事,卻又不由得攢了眉--思想改造實在是可怕的呀!或許,政治原就是一把令人膽寒的寒光閃爍的利刃?能夠劃開人身上的一層表皮,將人性中的醜陋展現出來?人,果然能夠離得了政治嚜?不是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嚜?突然想起來張愛玲的那部著名的小說《十八春》了,張慕瑾說過這樣一句話:「所以還是那句話:』政治決定一切。你不管政治,政治要找上你。』我結果是弄得家破人亡!」

面對政治,人總是渺小無力的。

《洗澡》中的那些個被當作是「一個大包袱」由新中國「全包了」的「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在「三反」運動里體味到了政治的巨大威力,不僅人人自危,更是提防旁人--所有的人都用了懷疑驚恐的目光看自己身外的世界。小說里這樣寫:「大會散場,丁寶桂不敢再和朱千里胡說八道,怕他沒頭沒腦地捅出什麼話來。朱千里也有了戒心,對誰都提防幾分。俞楠更留心不和他們接近。」其實,我讀小說時,丁寶桂、朱千里兩個人物給我的感覺就是完全的「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究,儘管朱千里在法國多年受了法國浪漫主義的湮浸,到底沒有絲毫的政治敏感性。就好像小說里的羅厚這樣說他的導師朱千里:「老頭兒人頂好,像小孩子一樣,經不起我輕輕兒幾下馬屁,就給拍上了,把私房話都告訴我了……」可就這樣一個人,硬是在「澡堂子」里被「洗」成了「像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蛤蟆,獃獃怔怔,家都不敢回」的可憐蟲。當然,不堪「洗澡」的朱千里最後自殺了,儘管未遂,到底是他的反抗。其他人的「洗澡」都各盡自己的能是將自己痛快淋漓的「痛斥」了一遍,按照丁寶桂先生說的就是「越臭越香」、「越丑越美」人,怎麼可以這樣?人性裡頭到底有多少的醜陋可以這樣眾目睽睽的任意肆虐?政治就可以做到!看著那些「老先生的洗澡」真真叫人寒毛豎了又豎,頭皮麻麻的。

當然,楊絳先生講故事的方式是娓娓道來的,給人一種紀實的感覺,《洗澡》亦如此。楊先生筆下那些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是活脫脫就在眼前似的。當然,或許就如楊先生自己說的「小說里的機構和地名純屬虛構,人物和情節卻據實捏塑。我掇拾了慣見的嘴臉、皮毛、爪牙、鬚髮,以至尾巴……」小說家寫小說往往會在現實當中找故事人物的原型,編造現實當中根本不存在的人和事其實是很困難的事情,至少比想像的困難。張愛玲就承認她的很多小說的故事都來自她知道的人的故事,當然,為此她的一些親戚朋友很不滿意她,斷絕了往來的似乎也有的。還有,就是言情教主瓊瑤,她的很多小說也是根據真人真事來的。「文學來源於生活」,不是嚜?只是,希望楊絳先生筆下的『洗澡』運動不要再有才好,畢竟,那樣的改造實在是對人性的一種無情的踐踏,我這樣以為。她的散文《我們仨》用冷靜的筆調,高超的文藝技巧和超乎尋常的文字駕馭能力,行文如潺潺流水,娓娓動聽,竟讓我的思絮一發而不可收拾,眼前不斷湧現出錢鍾書、錢媛、楊絳一家生活、學習、遊戲、工作、讀書的溫馨情景,除了轉載收藏以外,總感到自己有種意猶未盡不吐不快之感,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深深地教育著我,楊絳對家人深厚的情感更深深地感染著我。書的開始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感覺很平實,但是通過幽默的筆觸,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有著葛朗台式的吝嗇鬼――余楠。一開始還以為這個就會是本書的男主人公?可是,看下去就會知道,這只是一個可憐可悲而又可恨的反面人物。余楠先是想傍上胡小姐,可是又捨不得投資,丟掉了向外跑的可能性,在走投無路之際,一封來自新中國的邀請信救了他的命,拉著他及全家投入了神聖的建設新中國文化事業的偉大道路,而在這道路的盡頭,卻是一張無形的網。

一場神仙會讓本書的各路神仙悉數登場了,這場會一口氣展示了一二十個人名,害得我翻天覆地看了好幾次才算是弄清楚之間的關係。這之中,有來自蘇聯的權威,有從法國回來的海歸,有舊朝的老夫子,有新中國的年輕小將們,當然,掌握方向的是黨的文化工作者。

小說隨之展開了錯綜複雜的人物情節描寫。之間穿插了兩條線,一條線是事業線,充滿了知識分子階層特有的爾虞我詐,但是給我的感覺是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高潮,僅有的一場盜稿事件也沒引起多大的波瀾便被輕輕地解消了,大概是想讓所有的衝突在最後的「洗澡」吧。另一條線則是情感線,大體上以許彥成、姚宓和麗琳之間似有還無的三角戀為主,摻雜著羅厚、姜敏、余照等其他人做為陪襯,同事業線一樣,情感線上也安排了一場高潮戲,也就是香山游事件,可是也沒發展到激烈衝突的地步便結束了。我想,這是不是楊先生刻意這樣安排的,將小說的整體氛圍控制在一種含蓄的狀態之中。

小說做了這麼多的鋪墊,最終的目的還是讓這許多神仙們的性格與特點展示在讀者面前,最後的高潮自然就是所謂的「洗澡」了。看著一個個大文人們在群眾的目光中,以近似於裸體的方式剖析自己的靈魂的時候,我先是想笑,可是實在是笑不出來。按小說的說法,這時已經是三反期間的事了,也就是說應該是1952年的事了,經過三年的洗腦,終於將各路神仙們的思想改造成同一種思想。不管他們內心如何掙扎,可是也不能改變這種事實,這也許是所有留在新中國的知識分子們都必須經歷的吧。

然而,相對於前面做了這麼多鋪墊,真正的洗澡經過我反面覺得沒有想像中激烈,而最想看的許彥成的洗澡經過,更是簡單的讓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對比前面幾個人過關之艱難,很難讓我相信他會這麼簡單地就能過關,這未免讓我有些許失望。

尾聲是耐人尋味的,給我留下映象最深的還是彥成那一句「你的話我都記著」,一霎那間,我竟然想起了賈寶玉對林妹妹說的「知己」那場面來,人世間的感情就是這麼奇妙,不如意事常八九,小說只能以這種方式戛然而止,而這也許也是最好的結局。

凌晨5點,終於掙扎著看完了全書。可是竟然一點睡意都沒有,因為我的記性向來不大好,如果不趕快寫點什麼,只怕又得再看一遍。

通觀全書,很難讓人不與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做個比較,圍城應該是描寫舊中國知識分子最好的小說了,而洗澡則是以新舊兩種思想的碰撞與融合作為出發點。然而這部小說,我感覺很象是圍城的姐妹篇,甚至連語言風格都有幾分似曾相識的感覺,含蓄而平實,從中卻透出些許的悲意,引人深思。圍城的衝突高潮階段基本是在三閭大學中展開,洗澡則是在一個大雜院中。甚至連人物似乎也有參照系:許彥成VS方鴻漸,姚宓VS唐曉芙,麗琳VS孫柔嘉,余楠VS李梅亭........不知別的讀者是否也有這種感覺。作為作者文章描寫的主人公彥成與姚宓,我並不是十分欣賞。雖說是人無完人,可是彥成對麗琳的淡漠,對女兒的無情,對姚宓的猶豫,很難讓我喜歡上這個形象。而姚宓呢,雖然作者極力想將她描寫成一個發乎情止乎禮,堅強而又不失純真的新女性形象,可是她卻又實實在在地傷害了麗琳的感情,雖然如她所說「我和許先生說好了,絕不會如何如何....」可是這算是恩賜嗎?反正看完後,我對麗琳寄與了無限的同情。作為一個對愛人付出全部的愛的女性,不應該對她保護自己婚姻的行為有任何指摘之處。好在經過這麼多波折之後,終於他們還是壓抑了不可能出軌的感情,採取了明智的行為,雖然也許三個人都會很痛苦。

書里我最喜歡的人物反而是兩個小角色,一個是羅厚,呵呵,敢做敢當,充滿了陽剛之氣,小說最後似乎暗示他會和姚宓走到一起去,如果真是這樣,我認為倒是姚宓的福氣。另一個喜歡的人物是宛英,這是一個集中了中華民族婦女美德的婦女形象,善良而具正義感,只可惜,竟然會嫁給余楠這樣的偽君子,不過最後也暗示她會離開余楠,而這也大概是所有讀者的希望吧。

當然,我們也不能僅僅將這部書當成是情感戲來看,書中展現的新舊思想的衝突也是頗讓人尋味的。這麼多有思想,有個性,有學問的知識分子,在新中國的陽光沐浴下,生活保障是沒問題了,而思想呢?對於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來說,也許保持一個獨立人格的健全要比五斗米更重要吧(除了余楠、妮娜等醜惡的投機分子之外),然而通觀全書,讓我想不到的是,真正付諸於反抗的竟然只有朱千里一個人,而這人似乎楊先生對他的諷刺反而是多於同情,總之,他那一句士可殺不可辱還是贏得了我的尊敬。至於其他人,經過汪洋大海式的洗澡後,最終全部磨平了稜角,成為或即將成為合乎標準的新中國御用文人,說一樣的腔調,寫一樣的文章,而且,這洗澡還將一輪一輪地持續下去,不知到了反右,到了文革時,這些人的命運又會如何?可惜沒有續集了。

最近我又讀了《我們仨》,這是女兒錢媛生前起草未完的文章,楊絳在女兒、丈夫去世四年後寫完出版的回憶錄,也是完成了女兒一份未盡的夙願。。。。《我們仨》楊絳以母性的慈愛訴說一生對女兒的牽掛,向讀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文字皆從肺腑流出,行文用筆皆由情牽掛,讀到感人之處,不無熱淚盈眶使我們看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惜與呵護,全篇充滿人性美得光輝。

首先,從楊絳的人生觀來看,勤奮與樂觀是他們生活的基調,楊絳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個人的努力,她說:「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環境,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是我們的樂趣」年輕時在英國,她和錢鍾書勤奮讀書,比賽誰讀的書多,圖書館是他們經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識,格物致知,追求知識成了生活習慣,勇於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包括在生活細節上,比如:探路、學習、做飯、散步遊玩等都充滿樂趣,楊絳在書中說:「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難,鍾書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就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遊戲,一家三口經歷坎坷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麼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而楊絳的價值觀,也反映到作品中,字裡行間,無不看出他們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實為古今少有,讓人肅然起敬。楊絳十分鐘愛英國詩人藍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前半句說的是淡然的心境,後半句則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寫照。楊絳在書中寫道:「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百年之後,鍾書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多幾個知己,不求有名聲。』」

錢鍾書個性鮮明,他不見蔣介石,不參加國宴,不當文學顧問,不當社會科學院的副院長,這些都是世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環與榮耀,先生卻唯恐避之而不及,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爾不群之狀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時,他們又是愛國的知識分子,建國之後經歷多次政治運動,從不後悔,錢媛出生在英國,天然擁有英國國籍,他們都放棄了,並說:「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他們始終不忘自己的鄉土情懷和堅守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操。

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鍾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楊絳在描述愛女病重去世時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時:

「我覺得我的心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淚一起流下來」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裡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著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還有楊絳與錢鍾書的伉儷深情,更是永恆深摯,為了讀懂《我們仨》第一部——古驛道上相聚,我查閱了不少資料。現在摘錄徐艷玲寫的學術文章《萬里長夢話凄涼》中這樣寫道:

1994年7月30日,錢鍾書住院到1998年12月19日去世,愛女錢媛是1996年1月18日住院到1997年3月4日去世,這一過程中發生的事情,而《我們仨》中的錢鍾書被一輛黑車接走是去北京醫院,開會,實際是住院,船,是錢鍾書在北京醫院住院的病房,號頭311,是病房的房間號。客棧是指三里河寓所,在船上一天天漂移,是指錢鍾書病情很重,一天天走向人生終點,探視時,太陽照在前艙就得離開,其實是作者每天上午探視,下午回家做彼此的食糧(錢鍾書又不能進食),作者每晚在客棧做夢的內容,是錢媛每晚和她通電話講述的實際情況,「萬里長夢」是指錢鍾書住院共計1600天,楊絳說「我做了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錢鍾書這個學貫中西,飽經磨難、被人稱為二三百年才能出現的天才,正當爭分奪秒工作的時候,卻住進來醫院,一住就是四年多,而那時候,楊絳已是83歲的老人了,錢鍾書卧病時,楊絳為他整理了《石語》(即1938年在巴黎陳石遺老人同錢鍾書談詩的記錄),1996年2月由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為《錢鍾書集》(三聯書店於2001年出版)代序;幫助抄寫《槐聚詩存》等,錢鍾書感激地說:「你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每天上午去探視,以前兩人見面總說說話,後來鍾書無力說話,就捏捏楊絳的手,再後來只能用眼神來交流了,充滿情意的對視,與彼此也是莫大的安慰,在錢鍾書無力說話時,一天,突然握著楊絳的手說:「絳,好好里(即好生過)。」

當錢鍾書確悉女兒已去,病情急劇惡化,於1998年12月19日凌晨去世,到八寶山火化時,錢先生身穿中山裝,裡面是楊絳親手織的毛衣毛褲,阿媛為爸爸做的一條厚褲,楊先生是想讓她和女兒的愛及綿綿深情永遠陪伴他,火化爐前,楊先生久久不肯離去,真是難捨難分,遵照錢先生的遺願,沒有舉行任何儀式,骨灰沒有領回,將隨眾人的骨灰一起深埋於北京的郊野大地。

錢鍾書去世後,楊絳先生說:「鍾書在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儘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前,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她做到了。

處理了錢鍾書的後事,整理了錢鍾書留下的大量讀書筆記,楊絳心力交瘁卻想著照顧丈夫,為丈夫處理一切事情,這是怎樣的伉儷情深!

錢媛,這個楊絳的「生平傑作」,爺爺眼中的「讀書種子」,爸爸眼中的「可造之材」「她剛正,像外公,愛教書,像爺爺」,她從小聰慧過人,過目不忘,懂事聽話,乃至長大,才華出眾,能力非凡,是父母的貼心人,保護人,可是她命運多舛,風華正茂時趕上文化大革命,年輕的丈夫被逼自殺,歷經磨難,卻始終是「發了一點芽的種子」,正當年富力強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卻被無情的病魔擊倒,最慘痛的是在老父親生命垂危,老母親身心交瘁最需要她照顧時先於二老而去,怎樣一個噩夢。怎樣一個撕心裂膽的痛楚,媛媛去世和火化,(1997年3月8日),楊絳先生均沒有到場。她說:「我還得到醫院去看鐘書,也不認面對那令人不忍的場面。。。。」等到媛媛去世百日後,她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埋有園媛媛骨灰的雪松下坐坐,她套用東坡悼亡詞:「從此老母斷腸處,明月下,常青樹。」

媛媛與錢鍾書的離去,對楊絳來說,不止是人天兩隔的永別,而是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我們仨》一文中,她用夢的構圖,獨特的行文手法,描寫了在古驛道上,我們仨失散了,實在是不忍實錄那不堪回首的時光,而是用經歷了大悲大喜後的冷靜向讀者淡淡的敘說著。

古驛道上,楊絳飽含深情的敘述,是指從三里河寓所到北京醫院的道路,關於為什麼叫「古驛道」,筆者分析是取古代傳遞信息之意,作者往返於三里河寓所和北京醫院之間,傳遞媛媛和錢鍾書倆人的信息,作者每天晚上和媛媛通電話,了解她的病情,並把爸爸的情況告知她,每天上午去醫院探視爸爸,再把媛媛的情況跟爸爸說說,作者可不就是個信使嘛,難怪這條路叫古驛道,(家——醫院——醫院)。

更有研究楊絳《我們仨》的專業人士評述說:「1933年,錢穆先生對當時只有22歲的楊絳有一句脫口而出的評語:「我看到你是個有決斷的人」這句話真是恰如其人,簡約懇切。九秩高齡的楊絳,在1997年痛失唯一愛女之後,接著在1998年又失去了患難與共的丈夫兩次失去摯愛的打擊,令她悲殤不已,但是她抗住了命運的無情打擊,並以出眾的才情與驚人的毅力寫出了《我們仨》這一本血淚之書,世事滄桑,天地玄黃「我們仨」經歷了夢魘(yǎn)一般的生離死別,而這其中不離不棄的家庭真情,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操以及淡泊名利和仁愛的知識分子人格精神是留給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最好的精神財富。」

而我則深切體會到:她對生活的體驗,告示我們:「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已經走到盡頭了」,這是智者歷盡滄桑後體悟出來的人生箴(zhen)言,沒有長久的永遠,只有永恆的短暫,日子一天天過去,快樂也罷,憂傷也罷,都將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歸於淡泊,教人正視世間的悲歡和人生的坎坷磨難,平靜面對,坦然接受,同時積極地追求美好的人生,體驗和充實自我生命,就不算虛度此生,也就沒有辜負父母和歲月賜予的生命,生命無價,真情相惜才是王道!

《智泉流韻》微信平台

原創版權聲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韻》的各類文章都屬原創首發,因不是原創而造成平台封號的,後果作者自負,並賠償平台相應的費用。本刊嚴打剽竊,拒絕抄襲,若有侵權行為,文責自負,《智泉流韻》公眾平台概不負責。刊發文章的圖片來源於網路,部分相關圖片由作者提供給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泉流韻 的精彩文章: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三月桃花紅滿天》
《特別推薦》主編郭進拴最新原創散文:《故鄉的桑葚》

TAG:智泉流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