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貸款非彼貸款:產品移用風險解析
文/劉曉春
銀行的信用風險,造成的原因有很多。調研不充分、風險評估不專業、客戶不誠信、客戶經營能力不逮、經濟周期衰退、行業下行、市場變化等,都可能產生風險。換一個角度,梳理風險產生的原因,信用授信產品的移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筆者有段時間分管個人業務,發行信用卡的任務沉重,於是到基層調研。經營行的行長、信用卡業務負責人、客戶經理,都建議考慮給個體經營戶、小微企業主發卡,把授信額度提高到一兩百萬甚至更高,這樣就容易完成任務了。我當時就明確,絕對不允許!
銀行的不同信貸產品,是針對客戶的不同需求,依據這些需求的不同風險節點進行設計的,相應的管理邏輯也依據這些不同進行規定。一旦移用或錯位,就會造成風險管理的錯位,最後導致風險的發生。
信用卡屬於無抵押個人消費信用貸款。風險的控制首先是額度審批,把額度控制在客戶月收入的一定比例內,在這個基礎上,還要考慮客戶的年齡、職業、以往信用記錄等。發卡後,日常關注客戶的消費習慣和還款情況,採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
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是生產或商業經營性貸款,資金用途一般是客戶日常經營性流動資金。風險控制除了客戶以往的信用記錄,更主要的是評估客戶的經營管理能力、生產能力、經營的產品是否適銷對路等。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的審批程序比信用卡更複雜,需要的資料更多,貸後管理也更複雜。
如果把信用卡用於個體工商戶或小微企業的經營,就會混淆消費和經營兩類資金的用途。因為業務反映在信用卡的賬目中,信用卡部門就只按照無抵押消費信用貸款的要求進行風險管理,不會關注客戶的生產經營狀況。很不幸,在信用卡業務發展初期,不少銀行的基層行都發生過這樣的產品移用情況,信用卡發卡量和消費額任務雖然完成了,但很快風險也大量產生了。
回頭看這幾十年,許多信用風險的產生,都可以從產品移用的視角進行分析。
比如,流動資金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包括項目貸款、技術改造貸款等)。針對這兩類貸款,銀行有不同的准入條件和審查要求,也有不同的管理邏輯。但部分企業和銀行的客戶經理,為了審批方便,有時因為固定資產貸款的指標緊張,會有意無意地以流動資金貸款替代固定資產貸款。雖然放貸時,經辦人心知肚明,但貸款一旦放出去,整個管理系統是把這筆貸款作為流動資金貸款來管理的,最後可能形成不良資產。
對企業來講,用大量的流動資金貸款去進行固定資產投資,首先形成了資金來源與運用期限的錯配,造成資金管理困難,從而帶來流動性風險。由於在貸款申請和評估時,不是在項目投資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不會針對項目投資所需的額度、期限、用款進度、貸款方式進行設定。企業項目投資後,不僅有資金期限上的錯配,還有金額的錯配、用款進度不能按計划進行等問題,需要不斷地申請新的貸款,甚至需要用高利貸臨時周轉等,這既影響了項目投資的進度,也加重了項目投資的成本。
自從有了按揭貸款,有的房地產企業因自身資金鏈緊繃,就利用員工或社會人員的身份證,辦理假按揭貸款供企業使用。這也是一種產品移用,有個別銀行的個別營業機構把按揭貸款辦成了高風險貸款。
近年來的一些監管套利業務,也容易造成產品移用的現象。特別是在業務多層嵌套後,業務的股債邏輯混亂,導致風險管理目標錯位。由於多層嵌套,資金的最終業務邏輯已與第一層的業務邏輯不同。如果還是用第一層的業務邏輯進行業務審查和風險管理,這些風險管理措施可能就會落空。
銀行的每一個產品,都有業務內在的邏輯,准入的標準、審批流程的設計、成本收益的計算、合同條款的設定、風險管理的要求等,都是相應配套的。一旦產品移用,原來設定的各項管理措施就會變得風馬牛不相及,甚至各項風控措施都失效。
我們往往就銀行的報表分析,哪類貸款風險高,哪些行業貸款風險高。如果考慮到銀行大量授信產品被移用的因素,可能這些貸款的風險就被錯估了。比如,批發零售、小微企業、加工生產業等這些科目中的貸款,實際上大量的被移用到其他領域。這樣的後果是,銀行大量壓縮這些類別的授信、上級行大量減少對這些類別授信的授權,最終影響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從客戶的角度看,需要資金時,只要拿到資金就可以,不關注負債的品種是否與自己的用途相匹配,也給後續的經營帶來被動甚至困難。許多企業的經營中,不僅有槓桿率高的問題,更有負債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其中,包括期限結構、負債品種結構,還有負債結構與資產結構匹配的問題。正因如此,我們看到一些企業常年處於到處找資金的煩惱中。一些企業資金鏈出現問題,甚至危及自身的存亡,很大程度上與這些錯配有關,或者說是移用了負債產品的結果。
銀行在創新產品時,要深刻理解產品的內在邏輯,設定相應的業務流程和風控措施。比如給個體經營戶和小微企業發行用於生產經營的信用卡,我覺得這樣的創新可以考慮,但必須單設一個業務品種,進行專業管理,針對這類客戶的生產經營特點,確定準入標準、評估風險的方式、發卡授信後的風險管理要求等。在依據業務邏輯創新的同時,更要關注在具體辦理業務中產品應用是否得當,防止經營機構因單純業績觀念而發生產品移用的風險。
(作者系原浙商銀行行長)
※調整計價策略 尚品宅配推自助式消費
※區塊鏈大熱你怎麼看?數博會聽專家這麼說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