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走向太空
航天發射場是發射航天器的特定區域,也被稱為通往太空的大門。和任何一項工程不同,航天發射場建設因其特殊的用途和功能格外引人關注。無論是新建,還是改擴建一個發射場,都預示著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上人類將走得更遠。
目前,世界上有超過20餘座航天發射場,每一座都是超級工程。
1
從地球到太空:
人類航天之旅的起點
放眼遙遠的太空,航天發射場只是人類太空之旅的一個起點。航天發射場的規模、功能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航天實力。
始建於1955年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位於哈薩克拜科努爾市西南288公里處,面積約6717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航天發射場。
1957年10月4日,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加加林,都是從這裡發射升空的。
60多年來,俄羅斯/前蘇聯從拜科努爾發射了約2500枚運載火箭和洲際彈道導彈,超過1400個航天器,100多位宇航員從這裡進入太空。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國際空間站的生命線。
始建於1962年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總面積567平方千米,是目前美國最大的載人航天發射基地。
其核心部分是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它是一座具有抗颶風能力的巨型全鋼結構建築,共有4個垂直總裝車間,2部吊重250噸、吊高140米的大型橋吊,每部橋吊均可橫跨2個車間,每個車間都可以適應目前任何類型火箭與航天器的垂直整體總裝測試要求。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肯尼迪航天中心因發射太空梭而著稱。「哥倫比亞」號、「奮進」號、「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都從這裡飛向太空,並接受這裡的指令。
2
從宏大到細微:
把夢想送入太空的天梯
就像每次發射我們看到的畫面,迴轉平台緩緩打開,「點火!」指揮員下達口令,火箭一飛衝天,巨人般的發射塔在熊熊烈焰中巋然屹立。所有人的目光聚焦於發射塔。發射塔是航天發射場中一個重要核心設施,是把飛天夢想送入太空的天梯。
發射大型航天飛行器的發射塔都是非常龐大的鋼鐵構築物。
其重量少則幾百噸,多則幾千噸;矮的幾十米,高的有一百多米。法屬蓋亞那的庫魯發射場,為「阿里亞娜」運載火箭服務的發射塔高82米,重約1000噸;美國發射登月火箭的活動勤務塔,高125米,重4760噸,其臍帶塔高116米,重2450噸。
這樣宏偉龐大的發射塔並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鋼筋鐵骨,內部設計和建造其實十分複雜。
如果把發射塔看做一個鋼鐵巨人,那麼在它的身體里遍布著各系統神經,細微和精密程度直接關係著發射成敗。
為保證發射成功,發射塔必須要有牢固的塔體結構和良好工作性能的起重吊裝設備;有良好工作條件的工作平台;有能支撐電纜、加註、供氣管及其插頭和連接器用的臍帶塔或臍帶桿還有勤務臂;有作為垂直交通用的電梯和爬梯;有放置儀器、儀錶和進行測試檢查等各種用途的工作間;有加註及泄出燃料的管道、消防管道、給排水管道及其支架和控制台;有的還要設置能夠進行空氣凈化和溫度、濕度調節的衛星測試工作間,等等。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暴風雪號太空梭發射區有3個發射工位,2號、3號發射工位相距600米,其中一個由發射登月航天器的工位改建而成。每個工位有固定塔架兩座,可轉動塔架一座。
固定塔架布置在發射台兩側,高64米,其中一座用於上人,另一座用於火箭加註。可轉動塔架主要用於太空梭加註。固定塔架旁設有兩條通道,一條是上塔道,內裝有鏈傳動車,設有座椅,可將人員送往35米高處。
下塔道為滑梯式逃逸管道,當塔架上發生緊急情況時,航天員可以通過逃逸管道滑入地下掩體。
各種資料表明,世界各國建造的發射塔幾乎沒有兩座是完全相同的,它們都凝聚著設計和建設者的智慧和汗水。
從設計者頭腦中的結構、功能、公式、符號,到一張張藍圖,從藍圖變為由一個個構件、一顆顆螺栓、一根根管線組成的發射塔。伴隨著升騰的烈焰,在宏大與細微中,發射塔用自己的懷抱把人類的夢想送入太空。
3
從歷史到未來:
鑄就托起神箭的豐碑
回首過去,發射場建設歷史記錄著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
中國創建最早的綜合型發射中心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建於1958年。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這裡發射。
1992年9月21日,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921」工程拉開大幕。
1994年載人航天發射工位開工建設,戈壁灘上崛起了中國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發射塔高100多米,重約2500噸,最大懸臂長24米,第一次採用雙面導流槽。這座發射工位投入使用後先後把神舟號送入太空。
隨著航天事業發展需要,繼酒泉、西昌、太原三大衛星發射中心之後,2009年9月14日,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始動工。兩個發射工位同時施工在中國航天發射場建設史上是第一次。
中華大地上每一座航天發射場都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里程碑,是中華民族精神崛起的象徵。
文昌航天發射場的建設,不是已有發射場的翻版和重複,它代表著先進技術,代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
文昌航天發射場主要用於發射新一代大型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航天器等航天發射任務。
發射場的建成並投入使用,極大提高中國航天發射的綜合能力,不僅可以基本滿足國內外各種軌道衛星發射的要求,也為我國運載火箭更多參與國際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作者:康 璐
▋來源:我們的太空
▋編輯:亓 創呂炳宏
愛太空您就一轉發、兩點贊、再留言
TAG:我們的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