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最好看」的一段歷史,600年前挽救危難大明的于謙,為什麼最後卻以悲劇收場?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朕聽
」(zhentingwx),給小主講講你不知道的奇聞趣事
1
一副好口才
于謙,
明初錢塘(今杭州)人。七歲時,一個和尚給他相面,大吃一驚,說:「這孩子將來是救時宰相
啊!」「救時」,也就是挽救時局的意思。或許,于謙日後的
力挽狂瀾,
確實在他七歲時,已經被這和尚看破。永樂十九年,于謙進士及第。宣德初年,授御史。他有
一副好口才,
引起宣德皇帝的注意。這位宣德皇帝,就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促織》里喜愛鬥蟋蟀的那位天子。于謙每次晉見皇帝彙報工作、回答提問,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條理分明,語言流利。皇帝著迷了,側耳傾聽,竟然忘記了蟋蟀的長鳴。當時,于謙的長官都御史顧佐,對待下屬十分嚴厲,動輒對著御史們一陣雷霆暴怒,唯獨對於謙彬彬有禮,肯下之以禮,因為顧佐心中,于謙的才能要勝過自己,這是一種
惺惺相惜的感情。
宣德皇帝的叔叔朱高煦謀反,宣德皇帝親自帶著軍隊鎮壓。朱高煦自知抵擋不過,出城投降。皇帝不想見這位謀反的叔叔,派于謙代表自己去曆數朱高煦的罪行。于謙大踏步走到跪伏在地的朱高煦面前,似托塔天王下凡,巍若崇山。他斥責朱高煦,不備講稿,隨口即來,正詞嶄嶄,聲色震厲,凜然大義溢於言表,聽得朱高煦匍匐在地,渾身打顫,連連稱「萬死,萬死」。這次大長了皇威,宣德皇帝知道了,十分開心,優厚地賞賜于謙,標準和朝廷重臣一樣。
2
愛民巡撫
于謙任御史,出巡江西,為數百冤獄囚徒平反昭雪;不避權貴,檢舉揭發陝西禍亂人民的軍地高官,宣德皇帝下詔一一逮捕查辦。
宣德皇帝愛蟋蟀,分得清能打善拚的蟋蟀大將軍,也知人善任。他看出於謙能夠擔負重任,親下手詔給吏部,任命于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這次破格晉陞,讓于謙
從一個七品的御史乘著火箭坐到了封疆大吏的位子。
于謙新官上任,立即深入基層調研,他拜訪地方父老,視察各地,發現需要興革的事情,隨即報告朝廷。
于謙親民愛民,民間疾苦,毫不諱言,一有水旱災害,
不遮不掩,更不粉飾太平,
而是迅速奏報朝廷,請求撥糧賑災。明英宗正統六年,于謙上疏朝廷:今河南、山西各存糧數百萬石,請朝廷恩准,每年三月青黃不接之時,各地方官上報缺糧群眾,隨時開倉借糧接濟困難群眾度荒;受助群眾,等到秋收時償還官府,對於老弱病殘及貧困群眾,一概免於償還。正統皇帝收到奏疏後下詔依准。于謙擔心地方府州縣官們不認真落實,又請求朝廷定下規矩,凡是存糧不足的地方官,即使任期滿,也不允許離任,必須把借糧助困的工作做好做紮實;同時由監察官員隨時督促落實。正統皇帝一一應允。
河南黃河段,常常發生潰堤決口洪澇災害,于謙命令相關府衙加固堤壩,沿堤壩每隔一段距離修築一座崗亭,任命亭長,專門負責巡查修繕堤壩。
于謙還下令在交通道路兩側種樹打井,想來也是
歷史上較早開始道路綠化工作的人物。
幾年下來,工作卓有成效,榆柳夾道,綠樹成蔭,道無渴者。于謙管轄之下的山西大同,是保衛京師北京的軍事重地,駐有重兵。但是將帥們卻個個貪污腐化,中飽私囊。許多高級將領驅使著國家軍隊的士卒為自己開墾私田。于謙鐵面森森,
管你什麼總兵、參將,管你什麼中流砥柱,管你什麼定國安邦,只要貪腐、假公濟私就不行!
他沒收了將帥們開墾的私田,統統收歸國有,所得糧食用作邊防軍費。當時,太行山內藏匿不少江洋大盜,平日打家劫舍,作惡多端。強盜們知道現在的巡撫是於清天,再也不敢肆意妄為,只得藏匿深山老林之中,過著野人似的日子。
于謙任河南、山西巡撫九年,政績卓著,調任兵部左侍郎,領取二品官的俸祿。
3
錚錚鐵骨
于謙正直愛民,有才華,敢作敢為,有擔當,在一個政治稍微清明的時期,能夠受到當局的賞識。朝廷的內閣,由明朝著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把握,內閣輔臣正直,當然器重這位正直的巡撫。于謙奏報的事務,
早上呈給皇帝,晚上即獲批准,
這都是「三楊」從中協調的結果。而于謙對那些貪污受賄的權貴,向來不放在眼裡,每次入京師,
口袋空空,堅決不給你行賄。
權貴們不能不怨望他。「三楊」先後去世,朝柄落入奸宦王振手中。適逢一個姓名與于謙相似的御史得罪了王振,王振報復,
于謙躺槍,
被朝廷隨意尋了名目治罪,說他怨望皇帝不提升自己官位,且擅自推薦官員,被判死刑。在死牢中關了三個月,王振搞清楚抓錯人了,又放了出來。無妄之災,命保住了,卻被降了職,做不得巡撫了。人民不答應,河南、山西兩地官民一千餘人,拿著冤書,到京師求情,黑壓壓在皇宮門前跪了一片,河南、山西地面上的周王、晉王也上奏章求情,朝廷頂不住壓力,恢復了于謙的巡撫官職。官場險惡,波譎雲詭,但阻擋不住于謙
濟世救民的理想,
褪去冤曲的鐐銬,他再次投入工作。當時山東、陝西遭災,流民二十萬逃荒到河南,如果處理不當,這二十萬流民就是革命的力量。于謙立刻上疏朝廷開倉賑濟,並奏請朝廷批准,由河南布政使集中流民,撥給田地、耕牛、種子,讓他們就地耕種復業。于謙在河南、山西巡撫任上十九年,為百姓做的好事不計其數,深得人民愛戴。他冤死後,到了明萬曆年間,朝廷為他平反,河南、山西的人民為他建祠堂,世世奉祀,香火不斷。
只要真心為民,為群眾謀福利,人民必定不會忘記他。
4
力挽狂瀾
明英宗正統十三年,于謙任兵部左侍郎入朝做官。
次年秋,瓦剌軍事首領
也先
大舉進犯明朝,朝廷準備反擊。奸宦王振慫恿英宗御駕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于謙極言反對。英宗好大喜功,希望像他的先祖朱元璋、朱棣那麼英勇,不聽規勸,結果全軍覆沒,英宗被俘。
京師大震,百官一時六神無主,手足無措。朝廷稍稍定神,在皇太后的支持下,讓郕王監國,朝會上商議戰守。大臣們哭喪著臉,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一個翰林院的侍講徐珵出列上奏:「我觀星象有變,當
南遷
!」話音剛落,于謙出列厲聲說道:「言南遷者當斬!
京師天下根本,一動萬事去矣!
你徐珵也熟讀經史,難道不知道宋朝南遷的後果!」于謙以北宋為戒,一旦南遷,長江以北半壁江山頓時淪喪,且不說那大好河山,縱是億萬小民,也瞬間再淪落為奴隸,這些事實,剛剛發生在百十年前的元代。
于謙一語驚醒眾人,郕王當場拍板,支持于謙主張,堅決固守北京。
可是時局卻是糟透了:明朝的精銳部隊全軍覆沒,留守北京的部隊只是一些老弱病殘和絝袴子弟,人數不及十萬。朝野震恐,
上下都無固守的意志。
兵部的長官,早已隨同英宗陷落前線,掌控軍事中樞,只有于謙,一副千鈞重擔突然落在於謙肩上。他從容不迫,沉著應對,一方面迅速命令北京、南京、河南等地的預備部隊,和山東、南京沿海的抗倭部隊,以及長江以北、北京附近的運糧部隊,集結馳援京師北京,一方面利用京師北京現有的守衛部隊,分別部署守御任務。一時間,京城九門戒備森嚴,士卒紛紛駐守城牆,嚴陣以待,將帥來回巡視,不敢有絲毫懈怠,城牆上刀槍如林,劍戟似叢。朝中百官和城中百姓看到這個陣勢,心中稍稍平復。
官民的心理在於謙緊鑼密鼓的籌劃部署之下剛剛安定,朝中的官員已經開始著手
清算王振。
郕王駕臨午門聽政,有官員當場宣讀彈劾王振的奏疏,要求監國的郕王族誅王振。其時,王振也已經死於亂軍之中,王振的罪惡,朝臣們要讓王振的親族抵償。彈劾王振的奏疏剛被讀完,錦衣衛指揮使馬順
急不可耐地蹦出來,大聲呵斥彈劾王振的官員。這裡,一方面馬順是王振的黨羽,王振被清算,他也明知禍事不遠;另一方面,錦衣衛向來在百官面前頤指氣使,馬順根本不把群臣看到眼裡。不過,馬順所為,只是垂死掙扎。給事中王竤突然衝到馬順面前,沖他的頭部猛擊;其他的官員見狀,先是愣了一下,接著一擁而上,開始對馬順群毆。有的扯去馬順的官服,有的掌摑馬順,有的腳踹馬順。庄肅的朝堂立即成了馬蜂窩,亂作一團。旁邊執勤的軍士面對這場群毆,不知如何應對,只是站在一旁大聲喝止。寶座上的郕王
自小沒有見過這個場面,兩股戰戰,起身就要離開。還是于謙眼尖,他推開眾人,一個箭步衝到郕王跟前,一把拉住他的袍袖,說到:「殿下,你不能走!場面要由你來收拾!」郕王仍掙扎著離去。
于謙撕扯著郕王袖子,說:「殿下只需宣布馬順當死即可!」
郕王無奈,只得重新坐回寶座,說:「馬順等當死,此事以後不需再論。」
一句話,把廷擊馬順的事件定了性,也安定了人心。
朝會結束後,于謙從宮門離去,背後被吏部尚書王直拉住。這位白髮蒼蒼、德高望重的大臣悄悄對於謙說道:「國家正依賴像你這樣的人。今天的事變,雖然有我一百個王直,又能做些什麼呢?」
當時,朝野上下都倚重於謙,于謙也當仁不讓,
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馬順被打死,王振的其他黨羽紛紛遭到清算,朝廷內外統一了思想,堅定了信心,同仇敵愾,準備固守北京。
國不可一日無主,
封建時代,一旦朝中少了皇帝,臣民便是六神無主。雖然此時有郕王監國,但他僅僅是一個親王,皇帝的弟弟。也先的鐵騎步步逼近。于謙請求皇太后立郕王為帝。太后也是憂心忡忡,不知所措,但她知道于謙是忠臣,對大明是忠貞不渝的,同意了于謙的請求。無意間,于謙立下了擁立之功,這一切都是瞬間發生了,來得太快了。郕王感激不盡,再三感謝。于謙當眾說道:
「我所做的確實是為國家著想,沒有絲毫的私心。」
正統十四年九月,郕王即位,是為明景帝。他面奏景帝,對當前形勢作出判斷:也先挾持英宗,必然輕視朝廷,大舉入侵。當務之急,一是嚴令邊防將帥同心協力,加強戒備。二是京師兵力不足,戰鬥力不強,缺少武器裝備,需加緊時間招募軍隊,令工部趕製兵器。三是派遣能征慣戰的將帥帶兵把守京師九門,在城門外列陣待敵。四是選擇能官強將為巡撫官、軍事指揮官。五是通知京師郊區人民入保城內,防止罹難兵災。六是防止通州儲存的糧食落入敵手,可令官員兵卒自行前往領取,充當薪俸,一舉兩得。最後,于謙悲壯地對景帝說:「軍事調度,我責無旁貸,失敗則治我罪。」景帝業深為之感動,對於謙的建議一一採納。在這個危急時刻,于謙升任兵部尚書。
當年十月,也先押著英宗帶領瓦剌鐵騎浩浩蕩蕩南侵。當月攻破京師西面的紫荊關,包圍了北京。
大將石亨主張把部隊收縮入城,以北京城固若金湯,守而不攻,以逸待勞,把也先拖垮。這不失是一種可用的策略。北京城防堅固,也先輕易攻不破,頓兵堅城之下,也先的撤離是必然的。只不過,按照于謙的看法,收縮兵力入城,萬萬不可。于謙說:「為何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朝!」于謙的看法要更長遠一些,
如果這次示弱,那麼往後,瓦剌便會輕易前來襲擾北京,如此便永無寧日了。
于謙調兵遣將,率領二十二萬大軍,分別在京師九門外布陣,他親自和大將石亨駐守德勝門外,抵擋也先主力的進攻。
對京師保衛戰,于謙抱著必死決心,他把兵部事務託付給侍郎,出城關閉城門,親臨前線督戰,並宣布戰場紀律:前線部隊,將領不顧部屬擅自後退者,斬;士兵不聽從將領命令擅自後退者,後隊士兵斬前隊士兵。
非常時期,只能用非常的措施。
北京保衛戰的官兵,人人都是戰鬥員,人人又都是督戰員。戰陣里的將領和士兵,知道前進是死,後退也是死,索性拚了性命往前沖,興許有生還的可能,
於是無不奮勇殺敵。首戰告捷,彰義門守將毛福壽打退敵人第一次進攻並俘虜敵軍將領一員,明軍士氣大振。也先的目的,挾英宗以索財。
及至城下失利,又看見明軍嚴整的軍陣,自己的士氣已消退大半。韃靼人喜寧,原本是明朝的宦官,叛逃瓦剌,因為熟諳明朝虛實,常給也先出主意,成了謀士。喜寧教唆也先,讓他放出話,就說送還英宗,要求重臣來迎駕,並奉上財物,這是國家級的挾持人質行為。景帝不許,也先更加喪氣。也先硬著頭皮再試攻德勝門。于謙使計,派石亨設伏誘敵。也先果然中計,派出萬騎來戰。待進入埋伏圈,明將范廣一聲令下,蜷縮的明軍火器手突然站起來萬銃齊發,也先軍頓時亂作一團,人馬踐踏,鬼哭狼嚎,也先弟弟孛羅當場斃命,其餘死傷無數。
也先軍又衝擊西直門,明軍都督孫鏜拚死抗擊,石享援軍趕到,也先軍敗退。
彰義門戰況同樣激烈,副總兵武興與都督王敬已挫敗敵軍前鋒,也先軍且退。突然從明軍陣後竄出幾百個身著錦衣的騎士,原來是
一群宦官
也打算立功,看敵軍敗退,窮追不捨。反倒攪亂了明軍戰陣,
明軍很快陷入潰敗。亂兵之中,武興被一支冷箭射死。兵敗如山倒的明軍狂奔到附近土城,敵軍又追著不放。當地居民紛紛助戰,他們爬上屋頂,嘩聲震天,又以石頭瓦片擊打敵軍。好在援軍到達,也先軍見占不到便宜,迅速退卻。也先軍與明軍相持五日,勒索不成,又打不勝,心知目的難以達成,且聽說其他各處援軍馬上到達,恐怕斷了自己退路,遂挾持著英宗向西逃離。于謙調兵追擊,至紫荊關而回。
京師保衛戰勝利,論功于謙加少保銜,總督軍務。于謙辭少保不受,他對人講道:「敵人打到京師城下,卿大夫理當慚愧,豈敢邀功!」景帝不依。
也先退軍,于謙加緊備戰,在真定、保定、涿州一線加派軍隊,又于山西派遣重臣駐守,嚴防也先再犯。
5
堅決的主戰派
也先敗退,立即通過大同參將許貴轉達和議的意願,
以英宗換財物。
于謙怒道:「先前派指揮季鐸去議和,隨後也先進犯京師,繼而派通政使王復去,也不見上皇(指英宗)放回。和議不足依賴,這是明擺的事兒!況且我大明與也先不共戴天,道理上原本不應和議。萬一講和,也先勒索無度,滿足他,我大明生敝,不滿足,則又起禍端,最終仍不得和平。大同參將許貴等人,身為將領,畏怯如此,該殺!」之後發去敕令對許貴痛加斥責,從此邊防將領再沒人提講和了。明朝在於謙的堅守下,
上下一心,同仇敵愷,
對也先來說,無縫可鑽。在叛宦喜寧的謀划下,頻頻派來使臣,請明朝遣使奉迎英宗,企圖攪亂朝廷的政局。吏部尚書、忠厚老臣王直上奏迎回英宗,景帝老大不高興,說:「我本來不打算當皇帝,當初被擁立,都是你們所為!」于謙從容道:「皇位已定,豈容有他?但是不迎回上皇,於理不通。」聽了這話,景帝只得說:「按你說的辦!按你說的辦!」最終迎回英宗,景帝把他軟禁在「南宮」。6
國朝柱石
英宗回歸,明朝與也先處於
停戰狀態,
代價是每年對他不菲的「賞賜」。也先派遣的使者達到三千人之多。于謙一面虛與委蛇,一面小心防範,在居庸關駐守重兵以備不虞,又命令邊防將領增修工事加強戒備。明軍主力「五軍」、「神機」、「三千營」的軍制也經于謙加以改革:為解決不相統一,各自為戰的問題,他創立團營制,從主力部隊中精選十五萬,分為十營操練。于謙設計遣散京師附近
「降人」,
這些民戶是永樂年間歸降明朝的北方少數民族,後代世居於京師地區,也先進犯,則為內應。時值明朝在西南有戰事,于謙選擇其中精於騎射者,大加賞賜,派遣他們赴西南作戰,繼而將其妻子兒女一同遣送,讓他們在西南邊區居業。很快,「降人」之患就這樣不聲不響地解決了。除了北部瓦剌進犯,明朝東南至西南偏遠地區也是民變、匪患不斷,朝廷也不斷用兵鎮壓,一切的運籌謀畫,皆于謙一人。遠方戰事,瞬息萬變,于謙獨運機謀,目視指屈,口授機宜,無不貼合實際,有所功成,屬下的官吏,相顧駭服。又賞罰嚴明,即使是勛臣宿將,一旦小有過失,立即請示皇帝飛詔斥責,片紙行於萬里,各處將帥無不小心從事。
于謙一人支起了大明江山。
7
蒙冤就戮
縱觀歷史,
政變多由奸利小人所發。
京師保衛戰立下戰功的石亨,
功不如于謙,卻被封侯,有政治野心,卻受于謙壓制,私慾難逞。為了巴結于謙,石亨上疏皇帝推薦于謙兒子為軍官。景帝詔允,于謙固辭道:「國家多事,身為臣子不能顧私恩。他石亨位列大將,何曾見他舉薦哪個才士,何曾見他提拔哪個士卒,為國謀事?唯獨舉薦我的兒子,於公議何堪?我原本就反對冒濫軍功,絕不能為了親生兒子壞了規矩!」石亨鬧了個大紅臉,更加怨望于謙。還有
徐有貞,
就是當年建議南遷避敵的侍講徐珵,被于謙貶斥,對他也懷有切齒之恨。石、徐二人勾勾搭搭窺伺機會謀亂。
景泰八年,石、徐二人趁景帝病重,發動政變,迎取英宗復辟,繼而以
謀逆罪
名逮捕于謙和王直等人。王直辯解不休,于謙冷笑道:「這都是石亨的意圖,辯解何用!」英宗念于謙確實有功於大明,不忍加害,經不住徐有貞的讒言,終於決心處死於謙。于謙就戮之日,天空陰雲密布,天下萬民為他鳴冤。抄沒家產時,官員們發現於謙
家無餘財,
只有正室大門緊鎖,打開一看,都是皇帝賞賜的一些蟒衣、寶劍之類物件。皇太后先是不知道于謙被殺,知道後好幾天傷心痛悼,英宗也後悔不迭。
于謙死後,石亨黨羽陳汝言繼任兵部尚書,一年中連打敗仗,又被舉報貪污巨萬。英宗召見石亨等人,怒氣沖沖說道:「于謙被景帝寵信多年,位高權重,抄家卻家無餘財,你不是說于謙貪污受賄嗎!」石亨趴在地上無以應對。
不久,北部邊防又傳來警訊,英宗十分憂慮,旁邊的恭順侯吳謹說:「如果于謙在,敵寇不至於如此!」英宗聽了默然良久。
就在當年,徐有貞與石亨反目,徐有貞被石亨中傷遭到貶謫。又過了幾年,石亨也獲罪死在獄中,于謙才平反昭雪。
今天,我們仍在傳誦那首
「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取清白在人間」。
于謙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是國之柱石,民族脊樑,他和其他所有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是人民前進的勇氣之源。作者:
秦磊,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
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役猴為盜,詭影重重,一顆獸心卻終難抵過叵測人心
※他是大唐皇族、唐太宗的堂弟,也是唐初一代名將,卻被後世「醜化」為奸臣,千古奇冤!
TAG:魚羊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