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流光溢彩的壽山芙蓉石雕刻

流光溢彩的壽山芙蓉石雕刻

壽山石雕藝術自誕生以來,從簡單粗糙的鑿刻一直發展到如今異彩紛呈的風格,歷經了長時間的審美演變。其發展過程相當複雜,也有著眾多的風格分歧,但可以說直到當下,依然有眾多的壽山石雕創作者在不斷地對壽山石雕藝術風格進行或獨立或融合地探索,而收藏者們的審美意趣也在飛速地進步著。想要將壽山石雕藝術源遠流長並且複雜多樣的審美演變一一詳述,怕會冗長繁瑣,但從近年的壽山石雕藝術風格改變中,我們可以窺見當代壽山石雕審美的發展演變過程。

作為傳統的民間工藝,有一大批傳統藝人從事著壽山石雕刻藝術的創作,如周寶庭、阮文釗等等就是傳統壽山石雕藝術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創作風格注重根據壽山石原有的形態顏色進行依形就勢的雕刻,一般不會輕易改變石材原有的形狀,也格外看重石材本身的顏色變化,這就是傳統壽山石雕刻步驟中所說的「相石」。在壽山石雕的歌訣中有「圓刀婉轉,奇形異色,按料取材,構思相石。壽山名石,除疵掩缺,借形就勢,分色取巧」的句子,還有「巧色配得好,作品才是寶」的俗諺,傳統藝人對於「相石」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甚至還有被稱作為「躲石」的雕刻技巧,借用民間傳統雕塑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來設計構思人物、動物的形態,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同時又「順理成章」地躲過石料材質上的砂隔、裂格、水痕及色彩不適等不足。

正因為傳統壽山石雕刻中更多地以石材本身作為雕刻構思的基礎,因此受到了石形、顏色的諸多限制,使得作品的形式感不強,甚至在造型上有些怪異模糊,雖然這樣創作手法也不無精彩的作品出現,但大多作品仍然難以讓人在初見時就產生「眼前一亮」的視覺衝擊。即便如此,還是有眾多收藏愛好者對這些傳統的壽山石雕作品表現出了追捧的態度,其中重要的原因正是這些作品尊重石材的自然形態和天地覆載之大美,不過於以個人的意志強加於石材之上,因此這些作品在細細品味之後,往往能感受到獨特的樸拙渾厚之美,這是精雕細琢的作品所難以呈現出的韻味,深沉內斂而綿綿無窮。

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經歷了文革時期的為政治服務的雕刻和審美斷層之後,再次逐步發展起來的壽山石雕刻,也開始探索重新崛起的藝術發展道路。此時藝術品創作,主要為滿足出口創匯的需求,考慮到整體出口所追求的直觀性與繁複性的工藝品要求,這個時候所雕刻的大量壽山石雕作品都充滿了濃郁的裝飾效果。尤其是在雕刻工藝上,強調純技巧式的繁瑣華麗風格。現代雕刻工具的大量使用,不僅使得壽山石雕刻在技巧層面藉助工具而得到拓展,也在客觀上提高了壽山石雕刻的效率,但同時也使得這個時期的作品陷入了量產的模式化、工藝品化窠臼之中。同時,在對傳統壽山石雕的繼承上,更多的創作者追求的是流於表面的形式與造型的複製,而缺乏對於傳統壽山石雕神韻的進一步發掘,這也與前文提到的當時對於壽山石雕外在華麗繁縟的審美追求有關。

當然,在這樣的出口創匯熱潮之下也不乏優秀的作品誕生,純手工雕刻的繼承更顯得彌足珍貴,像陳敬祥、王炎銓等那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的鏤空雕刻等技法至今仍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其中求偶雞、獅戲球等經典的作品甚至由於民俗文化傳承的斷層而更加彌足珍貴。幸運的是,大多數傳統壽山石雕的審美態度、構思風格與手工雕刻技法仍舊以家族為單位繼續默默傳承著。家學淵源使某些傳統藝人的雕刻技法得以在他的後輩中繼續傳承發展,即便在時代的審美取向發生變化時,仍舊保有獨特風格的生命力。

進入新世紀之後,眾多西方外來美學理論與藝術流派傳入中國,新老壽山石雕創作者們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學院派教育體系的進修與深造,因此傳統的壽山石雕藝術自然也不例外地逐漸受到了這些西方美學甚至是哲學思潮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融合中的一部分,是正常也是必然的。眾多壽山石雕創作者們開始嘗試創新,不僅包括理念上的創新,還包括題材上的創新;也不僅包括非家族傳承的藝人們的創新,還包括了家族流派中年輕一代的創新。

同時我們所不能忽視的是,與從前壽山石被大量採掘、「源源不盡」的狀況不同,由於長期「竭澤而漁」的採挖,這個時候的壽山石資源已經處於瀕臨枯竭的狀態。因此越來越多的雕刻者出於對壽山石原材料的珍惜,逐漸將自己的雕刻風格向更為精緻的方向發展。但面對眾多來自本土或者外界的美學理論的影響,雕刻者常常陷入無從抉擇的境地,工整細緻有餘而韻味不足。令人欣喜的是,壽山石收藏市場對此表現出了樂觀積極的態度,並開始由收藏者的審美來潛移默化地驅動創作者的風格取向。

在壽山石雕經歷了無數次嘗試與突破之後,我們發現,隨著市場火爆,壽山石雕刻又涌動出一股「皈依傳統」的風潮。這既是前幾年精緻風格的積澱,也是傳統藝術與審美態度的崛起。僅有外在的精緻而缺乏感染力的作品,已經不能滿足收藏者逐步提高的鑒賞品位與審美水準,在長期的探索中,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收藏者,都逐漸將中國文化中的「神韻」作為評價一件作品好壞的重要標準。內斂、含蓄、端莊又不失大方的傳統氣韻,與壽山石溫潤凝膩的自然之美可謂相得益彰,而中華民族幾千年所積澱出的、大到題材小到紋飾也無不具有最貼合中國人審美的古典韻味。

國畫、竹刻、青銅器、書法等等其他傳統藝術門類中亦有著許多足以讓壽山石雕汲取並借鑒發揚的精華,已經有不少的壽山石雕創作者從這些傳統藝術中獲得審美啟發和創作靈感,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做是這幾年壽山石雕典雅神韻的審美風格崛起的代表。從竹刻中借鑒改進的「沙地陽雕」的雕刻技法;從青銅器紋飾中獲取靈感而創作出的博古紋飾章;石頭上的文人畫一般的薄意雕刻;硯台、硯屏、水丞、筆架、筆掭、臂擱、鎮紙等等古代常見的文房用具,乃至扇面、手牌等精緻典雅的把玩小物,無不透出傳統審美復興的氣息。這是近期壽山石市場給予創作者們的答案,也是近年來壽山石雕的審美趨向。至於未來的壽山石雕審美將如何演變,壽山石雕是否能夠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審美體系,眾多的壽山石收藏者都在期待著。畢竟,藝術家的使命就是揭示展示深藏著的美,揭示美的豐富性,揭示生活的豐富,揭示「他者的豐富性」。如果您也是一個收藏品和文玩愛好者,請收藏此賬號或關注hongsenhongmu1交流探討朋友圈每天為您分享各種文玩的收藏價值、把玩技巧、交流以及市場行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鴻森紅木文玩愛好 的精彩文章:

TAG:鴻森紅木文玩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