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國民眾首次被允許合法擁有私家轎車 | 短史記
文 | 諶旭彬
1984年的4月4日,
英國《每日電訊報》
刊文,報道了中國剛剛發生的一件新鮮事:
「中國報紙昨天宣傳一位養雞女農民孫桂英,稱她是新一代傑出的農民中的女英雄,她今年已向國家出售了四十九萬二千八百多個雞蛋。
據報道,孫桂英一家獲凈收入12486英鎊,因而受到最高獎賞——允許她成為北京第一個有小轎車的農民。
《北京日報》頭版刊登了孫桂英的一幅照片:她同五位親屬站在一部閃亮的銀灰色小卧車旁邊。」①美聯社
也注意到了這樁新聞。它們寫道:
「雞農孫桂英和她的一家,花了9300元(4650美元)買了一輛日本小卧車,成了北京普通農民家庭中第一家購買小卧車的農戶。當地共產黨報紙把它作為一件大事來宣傳。」
農婦孫桂英購買小轎車,在中國人的當代生活史上,確實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
圖:1984年,孫桂英全家與他們的小轎車合影
在成為「北京第一個有小轎車的農民」之前,這位北京市昌平縣北七家鄉東二旗村的中年農婦,已多次引起《人民日報》的注意。
在1982年10月份的兩篇報道中,她已是用以證實「世道變了」的標誌性人物。
報道里說:
「北七家公社一位46歲的婦女孫桂英,去年養雞1000隻,向國家交售鮮蛋1.1萬斤,收入1.1萬多元,成為全縣2300多養雞專業戶和重點戶的『排頭兵』。一個婦女一年掙這麼多錢,公社縣裡還給戴大紅花,『世道』可真是變了!」
「北七家公社東二旗大隊女社員孫桂英,要求貸款7500元建雞場。有人說:『國家銀行扶持個人發財,怕方向有問題吧!』縣銀行的同志回答說:『她一不投機倒把,二不走私販私,靠勞動致富,為什麼不能貸?』孫桂英養雞1000隻,165天里向國家交售鮮蛋11908斤,交給集體雞糞35000斤,除還清貸款,純收入4600多元。今年她又貸款11000元,建起一棟新的能養1200隻雞的半機械化養雞場。」②
圖:1984年10月《人民日報》提及孫桂英的報道
1981年發生了著名的「七上八下大討論」,划出一條「8人以下叫做請幫手,8人以上叫僱工,8人以下不算剝削」的奇怪界線。「私營經濟」這四個字,則需要等到1988年的4月份才能進入國家的根本大法。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孫桂英的貸款養雞和養雞致富,這種在今天看來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何以會在1982年多次登上《人民日報》。
也正是因為能夠養雞致富,孫桂英得以在1984年再度成為時代變遷的標誌,成為「北京第一位有小轎車的農民」,也是「中國第一位有小轎車的農民」
(就公開報道而言,此前尚未有任何個人合法擁有過小轎車)
。邁出這一步並不容易。
1949年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是不允許私人購置汽車的。直到1981年,交通部尚有「私人購買汽車從事營運應予制止」的指示。③
當時有一種擔憂,認為個人購買大型運輸工具搞長途販運,等同於「私人把貨幣轉化為資本」。至於小轎車,則被視為典型的「資產階級產生活方式」。
於是乎,民眾對汽車的現實需要,只好通過迂迴途徑來實現。
1982年,河南省新安縣交通局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該縣自1980年下半年以來,在8個月的時間裡,共增加私人汽車90輛,因個人無法購買汽車,這些車全部掛靠在集體名下,由私人運營,集體從中抽取一定的「照頭費」、「蓋章費」或「管理費」。④圖:清末,中國貴婦於汽車模型上拍照
1983年,禁止私人購置汽車的政策,首次出現鬆動的跡象。
這年的「中發[1983]一號文件」,首次允許農民個人或聯戶購置小型拖拉機和小型機動船,「從事生產和運輸」;對大中型拖拉機和汽車,「在現階段原則上也不必禁止私人購置」。 稍後,商業部宣布:「過去有關我們對農民個人或聯戶購買汽車、拖拉機、柴油機從事運輸不供油的規定一律撤銷。」⑤壓抑已久的需求由此迸發。截至1984年,僅河南鞏縣一地,民眾共計已購買私人汽車673部。
當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
私人汽車進入到鞏縣的運輸行業後,不但運營汽車的民眾真切地獲得了利潤,還「促進了國營車隊改善經營作風,提高管理水平」,讓該縣普通民眾一體受益
:
「過去,由於運力緊張,貨主常常需要多方求情,有的農民甚至背著乾糧在車隊等十幾天。司機出車,貨主管吃、喝,末了還得送土特產品;稍有不周,司機就以車壞為理由把車停在半路上或以路壞為由不把車開到裝、卸貨地點等。國營客車不但班次少,而且還打罵旅客,甚至不出車。個人汽車的出現,『將』了國營車隊一軍,促使其不得不改善經營作風,提高管理水平。現在,國營車隊的貨車也能主動求貨上門,不刁難貨主了。客車由原來的每天兩班改為半小時一班,並且基本上做到了主動熱情,服務周到。」⑥
圖:1949年,上海街頭的福特汽車廣告
1983年底,北京昌平的孫桂英花了21000元,也購買了一輛東風140卡車,用於拉料送蛋。這讓她在1984年的養雞純收入上升至3.7萬元,較上一年約翻了一番。包括萬里在內的多位高層領導,曾來到她的家中「問長問短,關心備至,鼓勵她堅持搞下去」;《人民日報》關於她養雞的報道,也曾得到過最高層領導的批示。
這是孫桂英勇於投資購買卡車的信心所在。
但對河南鞏縣的民眾而言,問題就要複雜很多了。調查報告稱:
「左的影響依然存在。以前汽車屬於大型生產資料,是不允許農民購置的。目前有些人對農民購買汽車仍然想不通,行動上抵觸,具體表現在:不給農民個人買的汽車報戶口;不供應農民個人的汽車汽油;農民個人的汽車肇事加倍處罰;有關部門對農民個人的汽車只收稅費不管理。目前,許多農民雖然購置了汽車,但仍然顧慮重重,怕政策發生變化。」
這種內心的顧慮重重,要到1984年才能稍稍落地。
這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農民個人或聯戶購置機動車船和拖拉機經營運輸業的若干規定》,
從政策上第一次明確了私人購置汽車的合法性。
也是在這一年的3月25日,農婦孫桂英花了9300元,從北京市友誼信託公司購入了銀灰色豐田小轎車。她成了中國第一位擁有私人轎車的農民。
也是在這一年,包括《光明日報》在內的中國媒體,首次開始公開討論「轎車進入中國家庭」這一美好願景實現的可能性。
圖:一汽生產的紅旗牌轎車,這是一種僅供相應級別人員公務使用的汽車
時代在破冰。
但正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堅冰的融解,同樣需要漫長的時間。
孫桂英的私人轎車,在1984年被媒體一再報道。不過,所有媒體都會在報道中強調這輛車的用途是「聯繫業務和接送客戶」。畢竟,「允許私人購置汽車」並不等同於「允許私人購置轎車」,在那個時代的語境里,轎車仍屬於「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中的奢侈品。1986年的北京,當陳佩斯開著七萬多元買來的紅色天津夏利回家時,圍觀「奢侈品」的民眾與獵奇的報紙、電台的記者,仍能將路給堵死。
1980年代末,《中國轎車發展規劃》出台,明確提出:在2015年之前,不考慮發展家庭轎車。
⑦如此,也就不難理解以下統計數據:到1990年底,全國仍總共只有82萬輛私人汽車,其中又有58萬輛是載貨車,24萬輛私人客車中,絕大多數是微型麵包車,私人轎車僅幾萬輛而已。
但堅冰終究是要融解的。1994年,孫桂英購買豐田車十年之後,私人轎車終於徹底擺脫了「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陰影,獲得了進入千家萬戶的合法身份。這年7月4日新公布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首次明確表示:
「國家鼓勵個人購買汽車。」「任何地方和部門不得用行政和經濟手段干預個人購買和使用正當來源的汽車。」
⑧2001年,「鼓勵轎車進入家庭」又被列入了國家發展計劃。
2017 年的一份統計顯示,中國私家車的保有量,已超過了1.7億輛。
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由此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圖:今天的中國,私家車已超過1.7億輛
注釋
①英報報道:《北京第一個有小轎車的農民》,載《參考消息》1984年4月15日。
②分別見:田流、歐慶林,《京郊農村能夠更快地富起來——北京昌平縣訪問記》,《人民日報》1982年10月13日第4版。田流、段存章,《添磚?修橋?開渠——昌平縣各行各業為社員儘快富裕盡心儘力》,《人民日報》1982年10月13日第4版。
③《關於禁止私人購買汽車、拖拉機營運的通知(1981年2月24日)》,收錄於:《河南省交通史志資料彙編 運輸篇(1949-1982)安全監理分冊》,1984,第61頁。
④《新安縣交通局對私人汽車情況調查》,1982年3月17日。收錄於:《河南省交通史志資料彙編 運輸篇 客貨運輸分冊 上 1949-1982》,1984,第656~659頁。
⑤《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1983年1月2日。《商業關於農民個人或聯戶購置農機具供油問題的通知》,1983年2月9日。
⑥河南省工商局、鄭州大學經濟系聯合調查組,《關於河南省鞏縣農民購買汽車問題的調查》,原載《經濟學動態》1984年第1期。
⑦陳義鳳、趙洪山,《當代北京汽車史話》,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第107~109。
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全書》第12卷,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第68頁。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點擊標題可閱讀):
1978:這一年,萬千沉默心流,拉開了自由表達的序幕
1979:「青年人愛美是正當的」,這句話來之不易
1980:上億人為何輕易成了「氣功大師」的俘虜?
1981:口紅在中國,是如何解禁的?
1982:全套歷盡了波折,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
1983:感謝港劇,讓大陸文藝界體驗了一番「觀眾用腳投票」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