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中國古典舞講好中國經典故事

用中國古典舞講好中國經典故事

舞劇《梁祝》嘗試用意境化的結構方式進行創作,展現中國魅力和東方意蘊,是中國古典舞劇創作的新探索。北京舞蹈學院以教學實踐為方向創作這部古典舞劇目,也為未來古典舞學生的藝術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更好地幫助他們成才,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藝術創作。

《梁祝》故事取自唐人筆記張讀的《宣室志》,這部由旅美舞蹈家李恆達編導的舞劇同樣以此為本,他以自己30年前的雙人舞《梁山伯與祝英台》為發端,累積30年的舞台創作底蘊,終於今天完成了這部感天動地的舞劇《梁祝》。導演李恆達介紹:「中國古典舞與中國的五千年燦爛文化一脈相承,少年時的我對古典舞的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的舞蹈語彙和表現手法一見鍾情,現在兩鬢飛霜,依然心如少年,和舞蹈學院的眾多前輩、師生一樣,能夠看到古典舞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舞台上盛放異彩,是我的心愿和使命。1987年我曾編創表演雙人舞《梁祝》,多年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旋律還時時縈繞在腦海里揮之不去。身在異鄉和同事朋友說起中國舞至今沒有像芭蕾舞《羅密歐與朱麗葉》《天鵝湖》那樣膾炙人口源遠流長的舞劇是莫大的遺憾。我希望以一部更成熟豐滿的舞蹈作品來重新詮釋梁祝的優美傳說,讓我摯愛的中國舞和北京舞蹈學院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舞劇《梁祝》分為《序》、第一幕《相識》、第二幕《相送》、第三幕《相會》、第四幕《相伴》、尾聲《永生》,導演設計了一個倒敘的開始,從祝英台身穿紅色婚服的惶恐、痛苦、無助與梁山伯的失望、焦急、心碎,直接把大結局前兩個人的狀態先交代給了觀眾。紅色的婚服成為了這部舞劇的關鍵點。作曲家郭思達把家喻戶曉的《梁祝》旋律融入電影大片似的音樂風格中,是旋律,是節奏,更是一種情境的心理渲染和心境的外化宣洩,能把觀眾實時帶進梁山伯或者祝英台的心境、心情當中。

兩位特邀舞蹈家竇帥方和王帥分飾祝英台和梁山伯,北舞古典舞系學生擔綱群舞。劇中,通過群舞作為主人公內心情感的外化,群舞演員以身化月光流淌表達內心情愫,以舞作落葉紛飛述說心中不舍。在祝英台身披鮮紅嫁衣屈從這「命運」的安排時,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間那些或逗趣、或美好、或悲傷的回憶如同電影中的鏡頭交迭重現,她如展翅而舞的蝴蝶一般凝望著周身屬於他和她的「回憶」,凄然淚流,嘴角囁笑,嫁衣如火,她在灰燼中再見到了幸福。

舞劇編導們在編創過程中大量選取了中國古典舞的基本元素,通過不斷豐富動作語彙,以探索動作表達的更多可能性的同時,堅持以中國古典舞語彙作為創作原點,用中國形式來講好中國故事。於是在舞蹈語彙風格上如何牢牢把握住創作的「初心」,是創作團隊一直高度重視的事情,要用純粹至美的古典舞語彙來再表達我國經典文學之作,以身體為筆作敘,以舞為魂抒情,讓觀眾真切的感受雙方之間「情深似海,而無以言說」。

「虛實相生」的美學概念是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範疇的重要組成部分,虛實相乘、有無相生是中國哲學、中國美學、中國思維的特點,亦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注重氛圍的烘托和意境的營造。舞劇《梁祝》在創作手法上採取了虛實結合,以梁祝二人的情感過程作為主線,引申出主人公內心情感的外化,包括月光、落葉、幻覺等等都是意境化的表達,更加符合中國人審美和古典舞的表達方式,而不是完全按照西方舞劇的結構方式來講中國的故事。

在舞台設計上,舞劇《梁祝》採用了「紙」這一具有中國傳統古典意蘊的方式進行呈現。一張留白的紙,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用生命書寫的純情愛戀,也突出了舞動的形與變換的色;水墨留白之間,無畫處皆成妙境,寥寥幾筆,就是亭台樓閣山水的古風意蘊。至純至簡的舞台,光影色,人形景,若丹青於白宣之上,構得一幅清逸秀麗的雅緻水墨畫。

可以說,舞劇《梁祝》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以中國經典民間愛情故事《梁祝》作為創作藍本,堅持以中國古典舞作為表達語彙,以舞劇形式在舞台上再現經典,進行現代性的藝術再造與深加工,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極具中國味道和東方神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音樂中國 的精彩文章:

交響樂講述40年「春天的故事」

TAG:音樂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