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朗讀的根在校園

朗讀的根在校園

1.序

新營小學邀請到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統編語文教材主編之一曹文軒先生為老師進行講座,幸而得到蹭課的機會,得以近距離聆聽。

2.變化

2017年秋季開學,小學一二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全部統一使用國家版統編語文教材,據曹文軒先生介紹,統編版最大的變化之一是選文的變化,新入選的文章佔比例較大,有很多選文是過去12種版本的教材都不曾入選的文章,選文的改變為教材帶來新氣象。

統編語文教材還有一個變化是在原來教材注重詞句學習的基礎上,補充了字的拼讀學習,每一個漢字都有無窮的含義,這是英文所不能具備的獨特魅力。

3.工具性

語文大綱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曾有人說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曹文軒先生特別發現,在現實語文課程中,很多教師注重了人文性而忽視了工具性。曹先生指出,要把語文課當作語文課來教,要幫助小孩子培養語言文字能力,而語文課程的學習也是學好其他各科課程的基礎。

如名篇《凡卡》。曹先生講,講好《凡卡》,兩個地方要特別注意。一是,凡卡的苦難經歷,為什麼不是作者角度的敘述而是藉助寫信自述的方式來進行?從敘述的角度來看寫作的巧妙。二是,凡卡投入郵箱的信上並沒有爺爺的地址,這是一封凡卡發不出去爺爺收不到的信,而這種細節的別具匠心恰恰是文章最迷人的地方。

4.朗讀

語文教師要有作為,而有作為的標誌之一是善於朗讀,善於引領孩子的朗讀,語文課堂上要經常有精彩語段鑲嵌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學大法恰恰是教無定法,每個語文教師要有自己講課的風格,適合的、揚長避短的、千人千類的……

但現實是太多的語文教師不注重朗讀,本身也不是好的朗讀者,遑論指導孩子們的朗讀了。曹先生說,說話要有說話的腔調,朗讀要有朗讀的腔調。

曹先生說,中國需要閱讀,朗讀,通過朗讀,把孩子從聲音的世界渡到文字的世界,我在想,朗讀的根應該在校園。

5.質疑

教師要有一種質疑的思考方式,很多習以為常的知識不一定是正確的合理的。

如「我們獲得了奧運會的主辦權」,這個句子沒有語法上的錯誤,但卻有涵義上的誤區,「奧運會的主辦權在奧委會」,「我們獲得的」不是「主辦權」,而是「承辦權」。

再如《曹沖稱象》。

在原來的教材中有一段是:也有的說:「辦法倒有一個,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

而在統編版教材中這一段卻被刪掉,曹先生力主刪掉了這一段,原因有三。一是大象是送來的珍貴禮物,切成塊這樣的餿主意實在難當;二是,按照傳統大部分人對於曹操的認知,估計很難有人敢在曹操面前提出來把大象切成塊,保不準大象沒被切成塊,出這個主意的先被切成塊;三是這一段的敘述在孩子面前不環保太血腥。但是無數的原文老師對老版的教材都習以為常了,甚至沒有多少人注意到統編教材比原來的教材少了一段,或者雖然有教師注意到了,但根本就意識不到這背後其實是一篇大文章。

我依稀記得《曹沖稱象》好像是有一篇古文版本,特意搜索,原文如下: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果然沒有敢出「切成一塊一塊的再稱」這樣餿主意的記載。

習以為常的,普遍認為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

6.

天寧小學宋正雪校長問了一個問題:作為一名知名的作家,會推薦哪些書籍作孩子整本書閱讀的書目?(大意如此)

我也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孩子的寫作記敘性的多一些,描寫類的特愁人,那如何指導孩子進行較為細緻的(風景)描寫練習?

第二個問題常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但現實中並不是讀的多就寫得好,那閱讀的廣泛性和寫作能力究竟是什麼關係?如何化廣泛的閱讀為較好的寫作水平?

7.做什麼

朗讀的根在校園,好像應該做點什麼,才不辜負書香的小院,美好的遇見。

六月份的書友會線下活動先做一期朗讀者?再研究一下教師朗讀的培訓、示範和引導?

8.

曹文軒先生講座的時間只有四十分鐘左右,但受益良多。

感謝新營小學李洪江校長和他的優秀團隊,得語文視野。

閑著無聊的,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熙大昊 的精彩文章:

TAG:小熙大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