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施里芬計劃:作戰計劃宗師之傑作

施里芬計劃:作戰計劃宗師之傑作

戰略是一種思想,一種計劃,一種行動。戰爭大師們要麼以軍事思想見長,要麼以作戰行動出眾。在作戰計劃方面有傑出成就而躋身一代宗師之列的戰略家有且只有一個施里芬。

在近現代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施里芬計劃影響極其深遠,不僅主宰了一戰戰場總格局,而且成了二戰時期世界各國作戰計劃制定的參照物。

它將德意志民族思辯的天賦、大膽嚴謹的精神以及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充分展現在世界面前,從而使人們認識到德意志民族一再從歷史的迷狂、挫折中迅速崛起的原因。

01計劃制定的背景

普魯士經過三次王朝戰爭(普丹、普奧、普法),最終統一了德意志,徹底改變了歐洲的地緣政治格局。但德國地處歐洲四戰之地,很容易陷入兩面受敵的尷尬局面。

依靠俾斯麥的高明外交政策,在其執政時期(1871~1890),鐵血宰相把歐洲列強玩弄於股掌之中。這位天才外交家儼然一位同時玩轉5個球的魔術師,能夠確保所有國家之間的矛盾要大於他們和德國之間的矛盾,從而製造一種精妙的平衡。

新皇威廉二世少不更事,上台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俾斯麥那些模糊的東西清晰化,一定要分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徹底拆毀了俾斯麥精心建立的外交框架。

於是,德國與法俄英三大國開始死磕,歐洲不可避免地走向危機。著名的《克勞備忘錄》就是最好的詮釋。克勞的宿命感來自於他和當時人看來無法否認的地緣政治鐵律。因此,德國參謀本部便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應對未來全面的歐洲大戰

02計劃的核心思想

施里芬計劃,是德國元帥施里芬擔任參謀總長期間(1891~1906)提出,德軍參謀本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計劃。整個計劃像列車時刻表一樣精確,從戰爭動員後第17天開始行動,到第36~40天之間結束全部戰役。

計劃的核心思想就三個字:時間差。施里芬判斷,俄國落後的軍事動員體制使其至少需要6~8周才能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而在這段時間內,擁有毛奇時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鐵路網與高明的智慧,德國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軍事集結調動並打敗法國。

這就是施里芬計劃的核心思想:打時間差。計劃的要點有四個:在未來戰爭中德國必須東西兩線作戰;採取東守西攻的原則;在西線的攻勢主力指向右翼;德軍必須假道比利時,即必須破壞該國中立。

03計劃的主要內容

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沿著法德邊界,以四個邊境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系列堅不可摧的巨型堡壘。為了避開這些堡壘,施里芬設想:將德軍全部兵力分為對俄國的東線和對法國的西線。其中,西線部隊79個師,東線部隊則僅設 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東西線兵力分配比例大致為1:8

在西線,其右翼又佔總兵力的7/8(53個師在旋轉門的右翼,10個師在旋轉門的樞軸),只留下1/8(9個師)的兵力部署在左翼,左翼地理條件利守不宜攻。施里芬曾引述腓特烈大帝的名言作為解釋:「寧可犧牲一省,但在尋求勝利時決不可分散兵力。

這是很精明的計算,把左翼兵力減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達到空前的強度。即令法軍攻入洛林,壓迫德軍左翼後退,也仍不能阻止德軍右翼的攻勢,而且愈深入愈危險。

這好像一扇旋轉門一樣,以梅斯為門軸,若法軍向前推這一面,則後面的一面就會倒轉過來打在其背上。壓迫得愈重則反擊也愈加重。

理想的情況是:讓右翼最後一名士兵的袖子拂過海峽。在龐大的右翼面前,所有的抵抗將會被碾得粉碎,德軍的右翼將會打到巴黎。最後,這扇門合上,德軍將會取得施里芬所謂的「完美的勝利」。

04計劃的修改及評價

施里芬一輩子做了這一件空前絕後的精密計劃,卻沒有付諸執行的機會。1913年臨死前他依然強調:「不要忘記了盡量增強右翼!」這也是其偉大計劃的核心觀念。不幸的是,到了他的後任小毛奇手裡,不僅原有的計劃被修改得體無完膚,而且執行時更是錯誤百出。

小毛奇對於西線兵力的分配大致為:左翼30萬,中樞40萬,右翼70萬(共140萬)。原計劃左右之比為1:7,現在大約變成1:3

小毛奇的最大錯誤也許還不是減弱右翼而是增強左翼。施里芬計劃是右攻左守,並盡量引誘法軍向左深入,這樣就可以間接幫助右翼的成功。小毛奇不僅增強左翼兵力而且更容許左翼發動攻勢,結果遂把法軍從左向右趕,反而增強了他們對抗德軍右翼的能力。

施里芬計劃(變質後的)最終毀在一位參謀本部軍官(情報處長韓池中校)的手裡。在通信系統完全失靈的情況下,小毛奇沒有親自到前線指揮,而是指派韓池視察前線。

中校憑藉參謀總長的授權,命令德軍第一軍團不戰而退,英法聯軍遂輕鬆贏得了馬恩河會戰。這一方面反映了參謀本部軍官的權力實在太大,已經侵越了指揮官的權力;另一方面說明參謀總長小毛奇不配做高級指揮官,他只是一位偉大指揮官的侄子而已。

05計劃失敗的原因

一是施里芬不懂甚至厭惡政治,他的偉大計劃是在政治真空完成的。他對破壞比利時的中立滿不在乎,這是計劃的原始起點,導致和一手促成比利時中立地位的英國翻臉,從而又多了一個勁敵。

二是攻勢崇拜導致走火入魔。施里芬的整個計劃都受到「進攻是最好的防禦」這種思想的影響,總想「乾坤一擲」,畢其功於一役,再加上晚年頭腦僵化,難免走火入魔。

三是施里芬幾乎從未考慮到戰爭中摩擦因素的存在。摩擦是區別真實戰爭與紙上戰爭的唯一觀念。他幾乎不承認敵人有「獨立意志」的存在,而一心相信他的計劃可以貫徹到底。

四是施里芬對坎尼會戰的研究有誤。他極端推崇坎尼會戰並以此作為其戰略思想的基礎,甚至不惜歪曲史實論證其觀點。他夢想可以做一個大迂迴運動,足以與坎尼會戰的漢尼拔媲美,但他並未認清在兩者運動距離上的差別(前者只有幾百米,後者則長達330公里)。

五是德皇威廉二世好大喜功。他既破壞了俾斯麥精妙的外交政策,又未對國力做合理的分配和動員。他和英國進行海軍造艦競賽,但最後還是打不過英國海軍。德國最強的陸軍也沒有得到充分動員。

總之,施里芬計劃在拿破崙時代有成功的希望,在下一個時代(二戰)也有獲勝的可能,因為制空權可以癱瘓敵方的兵力調動,而機械化部隊的發展又可以加快包圍的速度。事實上,施里芬計劃可以看成是二戰時期德軍閃電戰的雛形。

但在施里芬時代(20世紀初),實現的難度比較大,但也並非不可能。一個成功的坎尼會戰,不僅需要聰明的漢尼拔,而且需要一個像法羅那樣的蠢貨對手配合。

一戰時期德軍參謀總長小毛奇固然不是漢尼拔,但法軍總司令、「遲鈍將軍」霞飛的頭腦僵化卻似法羅。法軍的第17號作戰計劃,規定法軍主力直取阿爾薩斯和洛林,正好掉進施里芬計劃的陷阱中。所以假如當時德軍由施里芬親自指揮,則重演一個近代的坎尼會戰也並非不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武談兵 的精彩文章:

信念勝過共識:鐵娘子如何馴化政敵
三十六計Vs五事七計

TAG:講武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