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明神武的宋太祖為何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而不是形勝之地洛陽?

英明神武的宋太祖為何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而不是形勝之地洛陽?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

英明神武的宋太祖為何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而不是形勝之地洛陽?

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嘩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英明神武的宋太祖為何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而不是形勝之地洛陽?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 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 [15] 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後逐步統一中國,由於疆域相對南宋而言到達黃河以北,所以被後世稱之為北宋。

趙匡胤不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軍事家,也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在基本平定南方諸國及地方割據勢力後,他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他說:「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趙匡胤於公元927年在洛陽夾馬營出生,因而對洛陽有特殊感情。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下詔西幸洛陽祭祀天地,並打算從此留在洛陽。

英明神武的宋太祖為何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而不是形勝之地洛陽?

自後梁建都開封以來,經不斷疏浚和開鑿後,基本形成以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經汴水入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京東之粟由齊魯地區入五丈河達京。使開封便於取得全國各地的糧食和物資,解決首都開封數十萬禁軍和百萬居民的糧食和物資供給問題。這在當時是建都長安或洛陽都無法辦到的。

當趙匡胤把遷都洛陽和長安利在有險可守的想法告訴趙光義時,趙光義說:「在德不在險。」趙匡胤一時語塞。趙光義離開後,趙匡胤對左右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但這一打算遭到群臣和其弟趙光義極力反對。並且宋朝疆域較小,西安以及豫西的洛陽已經靠近邊境地區,綜合考慮,此事也就只能作罷。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謚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英明神武的宋太祖為何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而不是形勝之地洛陽?

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英明神武的宋太祖為何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而不是形勝之地洛陽?


宋太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國史 的精彩文章:

在安徽被徐錫麟暗殺的巡撫恩銘,竟是徐錫麟的恩師?!
如何藍玉不死,朱棣還能打進南京城嗎?

TAG:深度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