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影《鋼琴家》觀後隨筆

電影《鋼琴家》觀後隨筆

5月27日凌晨,等待歐冠決賽,百無聊賴,再次觀看電影《鋼琴家》,感慨萬千。遂以隨筆記錄之。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1945年除,春寒料峭,白雪皚皚。波蘭華沙,黃昏時分。一個流浪漢,飢腸轆轆,衣衫襤褸,滿臉的絡腮鬍也無法遮住英俊及充滿污垢的面龐。西邊一縷夕陽溫柔地包裹著他的身體,但依然無法驅除侵入心扉的寒冷。

他咧咧嗆嗆地走進一棟破敗的別墅中尋覓食物,在如獲至寶般地尋覓到一盒罐頭,試圖打開之時,德國軍官出現了。

「你在這裡做什麼?你是做什麼的?」

」鋼琴家。」

鋼琴家斯皮爾曼在德國軍官的要求下,戰戰巍巍地坐在了鋼琴邊。

世間鋼琴家皆彈肖邦,於是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緩緩奏響。開始的節奏非常緩慢,很低沉,甚至有些顫抖(一半是因為飢餓,一般是因為恐懼),但又像是在低聲傾訴。慢慢地,記憶隨著音樂恢復,每一個音符都瞭然於心,隨之節奏加快,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像泣不成聲,又像是在控訴,非常急迫,像要吐出一顆心,像在憤怒,像在咆哮……也許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此時,音樂絕對是從心裡而流淌出來的,沒有哀傷,只有琴聲,只有活下去的希望。

彈奏完畢,鋼琴家把雙手放在雙腿上,像極了小學生,驚恐而顫抖地等待著唯一聽眾德國軍官的裁決。。。。

生死一線間,無聲勝有聲,德國軍官不置可否,予以默默救助。導演述而不評,恰到好處。

無疑,這就是電影《鋼琴家》的高潮。

這是一部客觀、冷靜、不帶意識形態的電影。而這,就是「亂世」,每到這種時刻,什麼樣的人種都會有。鋼琴家斯普爾曼在友人的幫助下多次死裡逃生,最終重獲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當中,並非全是好心人和難友……救援他的,有勾結納粹迫害同胞的猶太敗類;有波蘭人;當然還有納粹軍官。

人性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善良和良知,無法準確定義,和他是哪國人、哪個黨派的人沒有任何關係。

我覺得《鋼琴家》講了一個非常流暢的故事。那麼多的苦難,那麼多可以控訴、煽情、挑釁的地方都被波蘭斯基以古典主義敘事手法里最簡潔的手段迴避了。無論他內心是多麼想要表達感情,表達觀念,最終他做到了,也許很多導演越來越難以做的事情。

整部電影,導演都在控制情緒,就像波蘭斯基自己說的那樣——「你看不到導演的痕迹」,除了這裡,廢墟中鋼琴演奏,借音樂把電影推向了高潮。就是在這種對譴責和批判極度的剋制之中,在這種對是非觀念極其含蓄的表達之中,波蘭斯基重現了真實的二戰猶太史。

活著,要比死更難。我想到了我們中國半個世紀前的文革,那麼多的人會選擇自殺,也許即是此理。

有這樣一段戲,在送往毒氣戰的中轉站,斯皮爾曼的父親買了一塊糖,小心翼翼地用小刀分成六塊,一家六口一人一塊。從某種意義上說,吃完這頓最後的甜蜜的「團圓飯」之後,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與分離。

親人逝去,鋼琴家獨自一人流浪求生,活著的本能讓這個幸運兒一次次躲過死神的追趕,但是他躲不掉孤獨,漫無天際的飢餓與寒冷,那是我們任何不曾經歷那場戰爭的人無法體會的感覺。在戰爭中,一個普通人,沒有革命理想,沒有親人和朋友,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藝術,支撐他的,就只能是活下去的本能。

因為只有先做為一個人活著,才有可能是鋼琴家。

請尊重任何的生存形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人物語錄 的精彩文章:

十年生死汶川城:5.12地震10周年紀念

TAG:小人物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