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充饑到療親古代孝子都經歷了什麼?

從充饑到療親古代孝子都經歷了什麼?

美術展覽 | 藝術推廣 | 文化傳播 | 公共教育

二十四孝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考古發掘了一百多座宋金元時期帶有孝子圖像的墓葬。從山西長治市魏村金代天德三年彩繪磚雕墓墨書「畫像二十四孝銘」七字題記中,知其名為「畫像二十四孝」。

在目前所發現的宋金元「畫像二十四孝」墓葬中,孝子人物數量不等,少則一兩個,多則十多個二十多個,最多是二十四個孝子故事,圖像數量不一但內容較為統一,基本上是反映歷代二十四位孝子孝行內容,最完整的組合為:舜子、閔子騫、曾參、郯子、老萊子、蔡順、丁蘭、董永、郭巨、孟宗、姜詩、王祥、鮑山、劉明達、劉殷、魯義姑、陸績、田真、王武子妻、韓伯瑜、楊香、元覺、曹娥、趙孝宗。

元代以後二十四孝內容逐漸固定,形成以孝行故事為主要內容的形式。

亮寶樓藝術博物館所藏的二十四孝畫像磚所處年代為金代,共二十塊。

故事分別有孝感動天、嚙指痛心、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懷橘遺親、埋兒奉母、拾葚異器、卧冰求鯉、哭竹生筍、棄官尋母、投江尋父、拖輿諫父、舍己救弟、伯俞泣仗、割股奉親、哭澤生堇、兄弟嘆荊。

此畫像磚大小不一,尺寸為26*26CM,圖案為浮雕,整體形象簡潔大方,內容生動表達明確。

2

(圖上為亮寶樓藝術博物館藏金代二十四孝畫像磚之一)

說:

今之孝義,唐初為永安縣。時永安堡村民鄭興,耕作奉母。母久病,鄭興乃割股為羹以進母,母病始愈。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知縣報於朝,唐太宗李世民詔政永安為孝義。

據記載,孝子鄭興,自幼很有志向,終日勤勞耕作,侍奉父母,但家境貧寒。父親去世後,鄭興守孝3年。母親久病不愈,鄭興服侍床前,從不解衣,不離母親半步。

母親想吃肉丸湯,鄭興因無錢買肉,於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湯奉母。此事傳開後,人人都為鄭興的孝道所感動。「割股奉親,乃世乏奇事!」。

在清乾隆《孝義縣誌》中有這樣的記載:「因邑人鄭興孝行聞於朝,遂改名孝義。事見唐李吉甫《元和郡國志》。」

鄭興的孝舉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所以在孝義市市政府門前有兩座大型高粱紅花崗岩雕塑,其中一座即為"割股奉母"(另一座為"義虎救樵夫")。

此外,在今大孝堡鄉村口寫著"鄭興故里,孝德為本"以此展現孝義的"孝文化"。

北宋時期的劉孝忠,割肉為自己的母親治病;唐代的王武子妻割股奉養母親,這些故事在當時廣泛流傳,成為行孝的標誌。

據專家考證,人肉治病的藥方起源於某些西來佛經所載的血髓治疾,或說本是佛經寓言實非藥方,在西晉時期開始傳到內地,逐漸流行民間並得到創新,劉宋時開始有以「殭屍人肉」做葯的記載。

隋唐時期佛法流盛,人肉入葯一說漸播民間,隋代有晉陵人陳杲仁割股療親的記載,唐則天太后時隱士王友貞為母割股治病,受到太后嘉獎。

由此可以看出,割股奉君親的事迹之所以流傳,和帝王的喜好或者功利有關,特別是在唐朝初年,由於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飽受非議,不得已利用「割骨奉君親」的故事來教化民眾。

事實上,割骨奉君親的故事緣於先秦介子推割骨奉君的事情。

這個歷史最早版本是《莊子》書中的描述:「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傳說晉文公在逃亡途中,數日午餐奄奄一息。

當時隨同他一起逃亡的介子推將大腿上的一塊肉割下給晉文公食用,也成就了介子推忠孝的美名。

如今,這樣的孝行在我們現代人眼裡會被稱之為「愚孝」。

總體而言,對割股奉親行為不能簡單以「愚孝」定之,它之所以能延續上千年,實因這一行為背後載負著中國人深刻的孝親的情感紐帶。

鄭興立本,

割股奉親。

明君重德,

孝詔古今。

富民強市,

羽翼乾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亮寶樓 的精彩文章:

最全的盧浮宮藝術作品 看這裡
幾個小知識教你如何參觀博物館!

TAG:亮寶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