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遠古記憶——徽縣銀杏樹鎮民間文化藝術掠影
徽縣銀杏樹鎮地處秦嶺山脈南麓、嘉陵江上游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全鎮區域面積91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6萬人。銀杏樹鎮因轄區銀杏村有一株千年古銀杏樹而得名,從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北宋開寶三年(960年)的千餘年間,一直是古河池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昔日繁華的茶馬古道,大破金軍的勝金台,讓銀杏在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悠久的歷史和優美的景色造就了銀杏濃郁的文化發展氛圍。漫長的歲月里,這裡積澱了河池小曲、馬勺臉譜、皮影戲、木偶戲、石雕工藝等不同形式的民間藝術活動。近年來,銀杏樹鎮黨委、政府堅持挖掘與整理、保護與傳承並重的工作方針,積極培育本土文化品牌,民間文化迎來了百花爭艷、欣欣向榮的新局面。
河池小曲,又名社火曲。集歌、樂、舞為一體,曲目較多,詞、曲較定型化,演唱方式有獨唱、對唱、幫唱等,多在公眾場合以坐唱形式演唱,具有演唱自由,節奏整齊,抒情優美,表現力強等特點,是銀杏獨有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代表曲目有《白猿盜桃》、《綉荷包》、《放風箏》等。近年來,銀杏樹積極對河池小曲進行保護挖掘,共收集、整理《賣棉花》、《二十四孝》等河池小曲70餘首,並嘗試加入了二胡、快板等樂器,使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煥發了新的活力。2007年,「河池小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馬勺臉譜由民間社火臉譜演化而來。製作藝人精選桐木、椿木、桃木原材料,經手工精雕細刻,配以彩繪人物於馬勺之上。其風格獨特、造型粗獷、線條優美、色彩強烈,給人以原始清新之感,極富民間氣息。馬山村青年民間藝人馬龍繼承了馬勺臉譜的精拋、勾線、裝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其開設的馬山天趣根藝奇石展覽館,集臉譜製作、銷售、培訓、展覽為一體,被評為第三批甘肅省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非遺博物館。
銀杏樹鎮書畫愛好者眾多,自古就有以墨訪友、酷愛字畫的遺風。每逢過年過節,紅白喜事,或中堂,或條屏,花花鳥鳥,山山水水,總要寫畫一番。近年來,銀杏樹鎮成了「農民書畫協會」,組建了書畫創作交流室,方便農民書畫家們切磋書畫技藝,目前協會已發展會員58人。協會每年都舉辦大型書畫展,推動了書畫藝術的提高和普及。銀杏農民畫強化了農民書畫的美學價值,製作工藝基本可分為線描,著色和裝裱三個階段,久負盛名的農民畫成為銀杏又一項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
銀杏樹鎮的皮影表演在原民間皮影戲、木偶戲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河池小曲、鼓樂、說唱等形式,又借鑒秦腔、川劇的一些特點,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具有濃郁的鄉土味,能很好的引起觀眾的共鳴。
春風朝夕起,文風日日盛,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黨的十九大以來,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機,在共築中國夢的新時代,銀杏樹鎮將不斷推動民間文化藝術「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品牌,讓銀杏大地上的民間藝術瑰寶生機盎然,光彩永久。
(免責聲明:以上文字內容源自【隴南徽縣銀杏樹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編輯:馬靜監製:劉文娟 審核:黃海燕
如果您有好的旅遊素材(文字圖片均可),請聯繫我們!
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
TAG:隴南徽縣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