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員風采:埋下一顆讀書的種子

成員風采:埋下一顆讀書的種子

對於七十年代出生在農村的人來說,童年是物質和精神雙貧的歲月。我九歲背上書包,走進學校,便一頭扎進了知識的江河。

缺少紙筆的年代,拿一塊方方正正的石板,短短的一截炭條,一筆一划,模仿著祖先創造的最原始的文字,心中便有了一份小小的激動與欣喜。懷著美好的憧憬,大聲地朗讀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卻怎麼也想像不出那是怎樣的一個情境。可是,單單是那簡單的文字,彷彿一個個跳動的精靈,猶如在廣袤的田野上,迎著風自由奔跑,激起一個孩子心中無限的遐想和美好的情愫,;一篇篇的課文,浸潤著一顆少年純真的心,無數的人生經歷和體驗,綻放在那個簡單而美好的年紀:「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不知道那是怎樣的一種寒冷,心中卻升起一股凜然的志氣,好像自己成了劉胡蘭;「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一句話,便就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自己就成了《小英雄雨來》;《再見了,親人》,那份深情厚誼無以表達,彷彿眼前就站著朝鮮的大娘、大嫂和小金花;《十里長街送總理》,短短的一句話,竟能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潸然淚下;轉眼間,卻又置身於《草船借箭》的縱橫捭闔中,談笑間,雲開霧散,不見硝煙。在如野草般荒蕪生長的年代,薄薄的課本成了至寶,一篇篇課文,不懂文法與主旨,卻爛熟於心,琅琅而出,樂此不疲,在文字的美麗中努力地汲取著營養,快樂地如天使一般成長。

我最早的課外書是《小學生作文》,班裡有一個小男生,姑姑家在縣城,每月給他寄兩本雜誌,他每次都炫耀地擺在桌上,自己不看,也不借給別人。老師有時候借去讀,他的眼中便更多了一份得意,我們眼巴巴的瞅著,幾分羨慕,幾分嫉妒。有一次,他改做錯了的數學題,要看我做的,我便抓住這難得的機會,要求借一晚上《小學生作文》,他竟答應了。於是,放學路上,我邊走邊看;回到家,一手拉著風箱做飯,一手捧著書看;飯後,秉燭夜讀,有的文章竟然讀了三四遍,文中的一個「陽台」,憋了我整整四年,才知道那是樓房上凸出的能夠晾衣的小平台。

如果把生活比喻為創作的意境,那麼閱讀就像陽光,對於一個少年的成長,也許只需要埋下讀書的一顆種子,讓他向著陽光發芽。

漸漸地,開始搜集借閱所有課本以外能讀的東西。走親戚串門時,見了貼在牆上的連環畫,便脫了鞋站在炕上一口氣看完,不知道什麼是《龍鳳呈祥》,但知道那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小人書,只要能找到的,都翻了一遍又一遍。至於借到《聊齋志異》後,點著煤油燈,一讀到深夜,漆黑的夜晚,忽閃的燈光,呼呼的風聲,凍得冰冷的腳,加上一個個鬼魅狐仙的故事,是骨子裡根本不相信神鬼的我,躺下之後仍是心有餘悸的閉上眼睛不敢睜開。早晨起來,黑鼻頭,黑鼻孔,黑鼻涕,父母的沒有文化及粗曠式放養,給了我絕對的空間和自由,我仍舊怕,仍就讀。

上了師範,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圖書館,第一次見了平生從未見過的那麼多書。那顆童年時埋下的種子,來到了一個光明的世界。

那時每次只能借一本,兩周一次。為此,我和同學們商量好了,不借一樣的,到時候輪換著看。記得《四世同堂》有三部,我們三個人一人借一部,卻為誰先看第一部爭得不可開交,最後用猜拳的方法解決了,我也第一次嘗試了從結尾往開頭看的倒讀法。那時候,如饑似渴,卻又囫圇吞棗,一下子裝進了《巴黎聖母院》、《呼嘯山莊》、《簡愛》、《飄》好多的世界名著,有時候故事情節都穿插交錯。只可惜圖書館只對我們開放了一年。後來,我開始從地攤上買舊書,8角錢的《吶喊》、《彷徨》,五角錢的《痛苦與狂喜》......那是我一個月只有十幾塊錢的零花錢。

一段時間,我迷上了古詩詞,專門挑戰高難度,《長恨歌》、《琵琶行》、《孔雀東南飛》、《蜀道難》、《氓》、《離騷》......一篇又一篇,似乎出口都能成章。直到語法老師借給我一本《古代文學評論》,我才停止背誦,在艱澀難懂的繁體字中,硬著頭皮讀著劉勰的《文心雕龍》、曹丕的《典論·論文》......那本書,我讀了整整半年,但對於我的古文閱讀,卻是打下了一定的底子。

參加自學考試,我沒買到《古代文選》,鄰近考試,抱著去看看題型的心態,結果發現全是「老朋友」,一口氣把題做完,居然通過了。

一顆種子,已然長成了一棵小樹,所有的陽光雨露,化作了樹的枝葉筋骨,有風的日子,便可以婆娑起舞。

終於做了一名語文老師,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讀書的種子。

課文無非就是個例子,但例子是精挑細選的精品,認真揣摩,細細品讀,總是會有很多收穫,表達出來,是分數,是能力,除此還有很多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東西,還有直抵內心深處,和靈魂對話的魔法,深度的解讀和感悟,是讀書的最高境界,這些功夫散落於我平時對學生點點滴滴地指導和引領。

更重要的,是把學生領入課外書籍的汪洋大海,給他們自由遨遊的空間。

每天讀書半小時,家長通過微信反饋孩子的讀書情況,一周一匯總,督促、指導、上活動課,一個月,一個學期,引導孩子們堅持讀,讀光明的東西,時間長了,讀書成為孩子們的一項常規活動,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

慢慢地,孩子一個個都變得自信了,積極了,也很少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課本上的,在課外得到了拓展延伸;課外的,在課本上找到了知識認同,閱讀已成為了悅讀。孩子們像齊刷刷的向日葵,把從心底長出來的陽光自信、蓬勃朝氣綻放在一張張笑臉上。

書籍是少年的食物,追逐文字的少年時代,瘋狂生長的是夢想,是力量,是永不衰竭的精神源泉。

在少年的心中埋下一顆讀書的種子,在向著陽光生長的日子裡,聆聽生命拔節的聲音。

作者簡介:

趙春香,中學高級教師,保定市高新區大馬坊中學副校長,「保定市優秀教師」「保定市骨幹教師」「保定市義務教育先進個人"。

做有信仰的教師 教能呼吸的語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