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罰、罰、罰!金融業最悲催是銀行!

罰、罰、罰!金融業最悲催是銀行!

文/吳亞洲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最近兩年,金融業開出了多少罰單?罰沒的金額又是多少?要算清這筆賬,可真得費點功夫。

這兩年的證監、銀保監開起罰單來,那就是開足馬力、轟鳴震天的機器。要說哪個部門的罰單最震撼,影響最大,其實不是最受關注的證券業,而是銀行業!

一、罰單不說謊,銀行業在沉淪。

2018以來,銀保監會以及地方銀監局(含分局)針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違規行為,已經至少開具並披露了898張罰單。而去年前10個月,銀監會系統共作出行政處罰2617件,處罰銀行業金融機構1468家……我國有多少家銀行,這些罰單均攤下來,每家領到都不止一張兩張,因而,已然能夠說明我國銀行業的迷失。

都知道,證監會給市場開罰單,板子不一定打在券商;而銀保監系統給銀行業市場開出的罰單,不僅在數量上秒殺證券業,一邊掏錢一邊被打臉(個別頻頻受罰的銀行,已然在信用上大受損傷)的,那可都是各個銀行。何況,從罰沒金額來看,億元級別的罰單並不鮮見——今年1月19日,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因掩蓋不良貸款,被罰4.62億元;3月16日,央行公開億元級罰單,直指民生銀行廈門分行的支付清算業務違規;去年年底,廣發銀行被銀監會罰款7.22億元,震驚業內……

金融業家大業大,最大的是銀行,金融業的風險之源,也還是銀行——在金融行業,一個工商銀行的體量,能抵所有券商。整個銀行業的體量,則遠超過券商和保險和總和。更重要的是,銀行業占我國間接融資規模的比例超80%,承受著中國經濟之重。

有罰,未必有賞;現在的銀行業,一家銀行不被罰、被輕罰,都是大大的獎賞!而總的來說,重罰之下的銀行業,已經掩不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病象。

二、銀行業,到底怎麼了?

沒有銀行業的出清,就沒有新的經濟周期!

儘管銀行業這兩年的增長在放緩,監管在加碼,但截至2017年11月末,我國銀行業的資產規模已從2007年末的54.1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44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17%,遠遠「跑贏」GDP。這樣高的年均增速和體量,顯然是透支增長的結果,是經濟過度金融化、虛假繁榮的重要表徵。

嚴重依賴房地產的銀行業,除了讓房地產行業和銀行業深度捆綁、自斷退路,又如何談得上出清!2016年,我國新增貸款中高達45%的是房地產相關貸款;2017年,13.5萬億的新增信貸創下新高,但其中仍有四成是房地產;2018年一季度,我國新增貸款4.86萬億元,其中1.9萬億是房地產貸款,佔比達到39%……

僅就個人購房貸款而言,其能夠貢獻給銀行的利潤,其實是微薄的。而與此同時,缺乏利潤增長點的銀行業,卻要面對節節攀升的吸儲成本——這一點,也體現在了房貸利率的快速上浮。

我國居民的儲蓄率,已經由2010年的16%下降到2017年的7.7%;今年一季度,四大行和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個人存款中的儲蓄存款餘額在均出現負增長;4月,居民存款大降1.32萬億元,餘額為67.4萬億元,為歷史單月最大降幅;目前,各項存款餘額的同比增速已經降至197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業為吸儲已經打起了慘烈的價格戰。

在整個銀行業的迷局中,一些城商行的增長是比較靚麗的,然而,這些銀行存貸款結構的惡化,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上海銀行為例,近幾年,上海銀行儘管存款總額是穩步增加的,今年一季度,營收和盈利的增長也高達兩位數,但個人存款、活期存款佔比連續下降,保證金存款連續上漲,就盈利而言,卻並非好現象——低成本的活期存款,能夠為銀行帶來更好的利潤;而保證金存款的所有權不在銀行,不能成為銀行的利潤來源。

雖然A股上市銀行低迷的估值,擋不住地方銀行扎堆IPO的熱情,但這是被「缺錢」逼的。而上市銀行又能如何?曾經的銀行業標杆民生銀行,今年搞出個讓股東「倒貼錢」的分紅方案,儼然辱沒了銀行「分紅大戶」的好名聲,凸顯了銀行業的艱難;在銀行業強監管的態勢之下,民生銀行成為被處罰的標杆,更驗證了狼性的野蠻生長,終有要還的一天。

一邊是逃不掉的經濟周期,另一還有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崛起之下的銀行業開放、變革、慘烈競爭……傳統銀行業當前的處境,怎一個冏字了得。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紀 的精彩文章:

《美國錯誤》之「修昔底德陷阱」
資產跌,還是匯率跌,中國經濟能不能邁過這道「坎」?

TAG:AI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