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風來,放風箏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
風箏在古人的詩句里,
也在你我的生活中,
它滿載著快樂、幻想和希望
……
這項傳統的民間技藝,
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箏歷史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的多線風箏。
在歷史上,風箏的用途曾有過多次轉換。根據史書記載,風箏的最初功用是用于軍事。
到了唐代中期,社會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箏的功用開始從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於紙業的發展,風箏的製作材料也由絲絹轉而開始使用紙張。風箏逐漸走向民間,類型也豐富起來。
宋代,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當時由於文人的參加,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製作風箏發展為一種專門的職業。
明清時期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並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
風箏地圖
在風箏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開始與風箏工藝相融合,將神話故事、花鳥瑞獸、吉祥寓意等表現在風箏上,從而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文化。
作為中國傳統的手工藝,風箏的製作有幾大派系,北京、天津、濰坊、南通都赫赫有名。
北京風箏
北京風箏至今保持著骨架精巧、彩繪嚴謹、雍容華貴、觀賞價值較高的藝術特點和風格。其藝術造型大體有七種:扎燕、硬翅、軟翅、對燕、拍子、串兒、筒兒。
扎燕風箏是北京風箏流派之一,屬曹氏風箏一脈。曹雪芹扎的風箏造型獨特,飛得很高,逐漸被人們稱「曹氏風箏」,乾隆年間曾被譽為京城「四大流派」風箏之一,與當時著名的哈氏風箏、金氏風箏、馬氏風箏齊名。
扎燕風箏的工序講究扎、糊、繪、放四藝。
在扎糊技術上,其「三停三泄」之法符合力學原理,而且結構骨架均因時、因地,分不同種類,或大或小,或寒風凜凜之時,或和風習習之日,均能扶搖直上青雲之天。
在繪製藝術上,它講求「意匠」和「迷筆」手法。尤其是扎燕風箏,更採用擬人畫法,不僅畫面色彩鮮艷,令人賞心悅目,而且筆法細膩多變,刻畫形象誇張而逼真。
濰坊風箏
濰坊風箏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氣韻,扎制博採眾家之長,特別在風箏的造型結構和繪畫色彩上,把製作木版年畫的工藝移植到風箏上,把國畫的傳統技法,運用到風箏的繪製上,形成了造型優美、扎工精細、色彩艷麗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風箏的一個重要流派。
在中國的風箏家族中,濰坊風箏以其材料的奇特選用,設計的誇張變形,畫工的年畫技法,以及放飛的巧用力學原理,構成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神韻。
南通板鷂風箏
中國風箏素有「南鷂北鳶」之說。南通風箏,俗稱「鷂子」,是我國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風箏品種。
南通板鷂風箏製作技藝起源於北宋年間,千百年來一直傳承發展於南通民間。其製品融扎裱造型、配色繪畫、音律設計、「哨口」雕刻等工藝於一體,具有用料考究、工藝精準、整體協調性能和馭風性能優越等特點。
南通板鷂風箏獨具魅力之處是在風箏上安裝了大小不等的「哨口」,一旦放飛藍天,「得風則鳴,其聲隨風抑揚」,有「空中交響樂」之美譽。
天津風箏
天津風箏的代表是魏元泰,人稱"風箏魏"。
他博採眾長,技藝精湛,在風箏上打眼、扣揮、扎結,用錫焊銅箍銜接風箏骨架的首、身、翼、層,數丈長的風箏能摺疊裝進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紙袋,攜帶方便。
他製作的蝴蝶風箏在空中可以自動調換位置,飛機風箏能撒傳單,小鷹風箏能兩翅扇動,兩眼啟閉。
風箏製作
以傳統方式製做風箏極需耐心。從選材開始的每一步,扎、糊、繪,都是非常精細的活兒。
選材時要挑選柔韌不脆的竹材,選中間,棄兩頭,削磨刮拭以至光滑,且手法必須輕柔小心,以免摧折。
描畫時經常要反覆上色,才能夠做出立體鮮活的感覺。
風箏做成之後還要試飛,看是否能夠迎風平穩,中線不偏,否則放飛時搖蕩俯合,必然墜落。一旦瑕疵過大難以調整,整隻風箏就廢棄了。
這些複雜的步驟要求風箏手藝人懷有極大的熱愛和耐心,能忍受長時間在工作室里精磨細畫。
秉持傳統手藝的專業風箏製作人現在已經不多了,但他們都努力維繫著一條從過去牽來的線,用心做風箏。
他們是快時代里沉得下心來的人,把唐風宋韻用一根線拉住,在高空里飄飄搖搖,訴說一個古老而年輕的故事。
圖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限交流學習!
※最古老的衚衕——元朝就有的磚塔衚衕
※狗年看狗文物|盧浮宮博物館的汪汪們!
TAG:文化科技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