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畫——石濤《畫語錄》之庄學意味

一畫——石濤《畫語錄》之庄學意味

石濤《畫語錄》建構了一個畫學理論體系,其體系之核心範疇即是「一畫」。談畫理,「一畫」立矣;示墨筆,「一畫」在焉;尊「大受」,「一畫」活也。一即三,畫涵一,一畫大成也。

石濤畫學理論有濃厚的庄學意味,茲結合莊子哲學論析之。

尹滄海 《南塘雨過秋如洗》

一、一畫之理:法於何立,立於一畫

一畫非一筆一畫,乃畫之一。

一者,道也,體也;畫,形也,用也。體用不二,「一畫」立矣。

石濤言:「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1石濤之一畫,內涵為一,表現於畫,一即畫,畫即一,故曰一畫。石濤言:「吾道一以貫之。」2「一」者道也,千變萬化之「畫」旨在表現唯一之道。因此,在石濤看來,一畫乃繪畫藝術之本質,亦是繪畫創作之最高法則。

尹滄海 《呦呦鹿鳴》

(一)夫一畫,含萬物於中

石濤言「夫一畫含萬物於中」。3一者,道也,宇宙之本、大千之依;畫者,大千萬象也。一,畫之唯一意旨意蘊;畫,道之無盡生動表現,故「一畫」含萬物。亦即石濤「一畫」中,一與萬物乃是性與相、一與多、主與從、本與末之關係。故石濤言,「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4

石濤的畫學理論將繪畫上升到宇宙本體論的高度與深度,有極濃的庄學內涵。莊子以道觀天下,萬法源於一。《齊物論》曰:「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5一指、一馬皆為譬喻,乃天地萬物一體之意。《知北游》亦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6此處一氣乃一道之喻,莊子貴一,統諸萬法非是一氣,實為「通天下一耳」。

尹滄海 《一樹梅花一放翁》

莊子認為,萬物統於一,一切即一,一即道。《大宗師》曰: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7

莊子認為,道無為,自古以固存,為天地人生之歸依。「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8,人與萬物為一,統於一。可見,石濤之一畫論可視為莊子本體論之畫學表述。

尹滄海 《放下自在》

(二)一畫之法,乃自我立

石濤之一畫是「眾有之本,萬象之根」,也是生命之本。

石濤注重自我的肯定、個性的創造,其言「我之為我,自有我在」,「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9藝術不離主體,舍「我」則無藝。繪畫之創作總是審美主體在表達,總是「我」之表達、展露與抒發。

尹滄海 《月明午夜生虛籟》

藝術品位之差別在於,是何種境界之「我」在表達,「我」所表達為何。「我」有大小,有高低,有智愚。石濤之「我」,非是小我,乃是大我、真我,是道之在身心者為我。石濤言,「一畫之法,乃自我立」。10可見,石濤之「我」,是化境之我,所立是一畫,我之於一畫,一畫之於我,是合而為一的。石濤處,一畫非是抽象之普遍,而是具體之普遍。

石濤之一畫,是我情我意,是山川雲霞,然內涵始終是一。一畫融天地造化、我心我身而俯仰皆如。莊子言「周盡一體矣,性也」11,山水是道(性)之呈現,人亦是道之呈現,「我」與山河大地不隔絲毫,心不離性。石濤一畫中,主客相融,有濃厚庄學味。

尹滄海 《船子德誠和尚》

二、一畫之心:蒙養與生活

藝術總是意象(意即審美內涵)。「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12,蒙養著眼於「意」、一;生活留意於「象」、形。有靈有神,「一畫」在焉。

繪畫創作中,審美心胸決定得「意」之高下。「意」之澄明、博厚、高遠由不為物蔽的心境所生。石濤畫「意」之一,得自心胸的涵養、智慧的開顯,得自「心淡若無」13。然則理一分殊、意一象萬,畫之意旨唯一,畫之形象萬端。欲得生動畫「象」,須得「生活」、遍觀,須得「搜盡奇峰打草稿」14。

尹滄海 《仿古山水冊》

(一)蒙養

石濤言:

寫畫一道,須知有蒙養。蒙者,因太古無法;養者,因太朴不散。不散所養者,無法而蒙也。未曾受墨,先思其蒙;既而操筆,複審其養。思其蒙而審其養,自能開蒙而全古,自能盡變而無法,自歸於蒙養之道矣。15

蒙養即無法、太朴、一體。而要在創作中體現內涵之「一」,審美心胸須純一無雜,情志專一。「夫畫貴乎思,思其一」。16然「思」非苦思冥想、勞心苦志,而是消除雜念、深入觀照、無求無待的狀態。如此方能神清智顯,發明心地,產生一流畫作。正如其言「心淡若無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17,「心不勞則有畫矣」。18

尹滄海 《默默飛來雁》

石濤的審美心胸理論,和莊子「坐忘心齋」顯然是相通的。莊子言,「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19,「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20心齋即空心,坐忘即摒除雜亂、思慮、功利之念。莊子認為,空諸所有的直觀心境,方能顯現無限的道、把握本源的一。

莊子的「坐忘心齋」是修道論,卻對後世中國藝術產生了奠基性的影響。可以說,中國山水畫、文人琴之心法都是莊子這一思想的踐行。石濤主張繪畫心胸澹泊、清凈、純一,亦可看出莊子的思想脈絡。

尹滄海 《月出驚山鳥》

(二)生活

石濤貴一,然則下筆即有多,於乎得一?正是多中求一,一以多顯也。石濤之「一」非是單調,非是死寂,非是空無。這繪畫的本質、宇宙的道非是死物,是流動無滯、生生不息、鳶飛魚躍、萬象森羅的。一即是不二。繪畫以「一」顯空靈,然若滯於「一」,即是空而不靈,墮入頑空。故石濤之畫道求「一」、求形而上的無限與永恆,同時卻注重藝術形象之變化萬千,其言:

山川萬物之具體,有反有正,有偏有側,有聚有散,有近有遠,有內有外,有虛有實,有斷有連,有層次,有剝落,有豐致,有縹緲,此生活之大端也。21

石濤之「生活」即山川萬物各各不同的具體樣態。「筆非生活不神」,把握大千之生動鮮活萬象,下筆方具神韻。

莊子的生命亦是靈動活潑的。面向宇宙,面向自然,面向人生,莊子一方面表現得極其超脫、極其冷峻、極其靜定,另一方面卻是極其熱愛、極其生動、極其活潑。莊子的生命,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他非是執於出世、執於入世,而是在出世入世間行雲流水、順其自然。

尹滄海 《雪韻清輝》

莊子《天道》曰:「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22《知北游》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23這是無求無執、無心合道。莊子又曰:「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備矣。」24道非是孤立,而是完備。道與萬物,不一不異。合道的生命清虛無染,卻又是最真實的快樂與靈動。莊子之蝴蝶,栩栩其然;莊子之游魚,出遊從容;莊子之神龜,曳尾於塗;莊子之大鵬,扶搖九天。這都是活潑潑的心靈飛躍,真真切切的生命樣態。庖丁解牛,津人操舟若神,呂梁丈夫蹈水,遊刃有餘,神乎其技,技近於道。皆是從技藝去體會一如之道,道與生活密切相關,讓生活更生動。

石濤在藝術中展現一與多、同與異。莊子在生命中體現靜與動、變與常。二者皆既要涵養與靜定,又重生活與生命,異曲同工。究竟而言,石濤的藝術本就是生命,莊子的生命亦是真切的藝術。

尹滄海 《筆底蓮花水面浮》

三、一畫之境:「大受」與象徵

藝術有別於哲學、宗教、科學、倫理,在於其直觀與象徵。石濤以直觀、澄明、生動之畫「象徵」一道意境,畫即一,一即畫,「一畫」活也。

(一)尊「大受」

《畫語錄》中,石濤提出「尊受」的概念,強調直覺的洞見。「受」有小受,有大受,「不過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識也。為能識一畫之權,擴而大之也。」25普通之感受感覺為分別之受、淺表之受,小受也。「大受」是一畫之受,是無分別之受,是對本體的感受、本性的洞察,亦即對「道」的領受。小受與大受之別是質的區別,是層次之別,恰如莊子之小知與大知。莊子曰「小知不及大知」26,又言「大知閑閑,小知間間」27。「小知」莊子又謂「成心」,乃世俗經驗。大知即莊子之「明」,即是「朝徹見獨」28、齊萬物而同一、見道之智慧,亦即石濤所追求之「大受」。

尹滄海 《無所從來》

「大受」乃了知「一畫」之關鍵。明心、了一所呈現的畫境,是全幅的宇宙,是物我的合一,是山水與斯人的交融。「尺幅管天地山川萬物」29,「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30,石濤畫中,人是渺小的,山水天地是開闊的,人與混茫之宇宙、無限之時空,化合為一。

石濤之畫境,或言其努力追尋之畫境,正是莊子「大知」所達之齊物之境。石濤言:「一有不明則萬物障,一無不明則萬物齊。」31明萬物皆一,齊萬物而歸一,正是莊子《齊物論》所言「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32,「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33。「明」是心地明朗,是最深的空靈與澄澈。山水悠悠,水墨有無。物有形而遠,畫有象而古,化歸虛靈空妙,萬有在此而一切即一。

尹滄海 《雲中誰寄錦書來》

(二)「一」之象徵

一即是形而上之無限、永恆。石濤之畫「意」在「一」,具超逸脫俗之意境。然則若言石濤在畫中「創造」意境、「建立」無限、「想像」一,則是本末倒置。宗白華先生言:「藝術之創造是藝術家由情緒的全人格中發現超越的真理真境,然後在藝術的神奇形式中表現這種真實。」34此言的當。石濤非是在畫中建立「一」,

非是「創造」意境,而是借畫去表達在實際人生體會之真理真境。心歸無限,神與物游,配以從於心之高妙的畫技,手中之畫自然顯出意境。石濤之畫是標月之指,是以畫對本有之「一」的象徵,是對「無限」的暗示與啟發。

尹滄海 《青青南塘》

據此可曰,石濤之畫即是莊子寓言。莊子有卮言、有重言、有寓言,「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35。「三言」之中,「寓言十九」36,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現方式。狙公賦芋、痀僂承蜩、濠梁之辯、望洋興嘆、呆若木雞、屠龍之技、無用大樹、運斤成風,凡此種種,看似章法散漫、變化無窮,卻是借些獨特的表現方式,體現莊子之「道」的內涵。莊子筆下所有寓言皆是象徵,象徵道理、道法、道境。其以「道」為核心,或明理、或養心,或表達等差別、齊萬物、逍遙無待、不拘時空、揮灑自如之境界。

尹滄海 《蕉陰聽夜雨》

宗白華先生言:「藝術同哲學科學宗教一樣,也啟示著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實。」37藝術皆是「立象以盡意」,一流藝術啟示終極之真實。石濤之畫與莊子之寓言皆是一流藝術,差別在於石濤筆下為畫象,莊子之寓言為言象,然其所開顯之真實,會歸為一。

注釋:

1.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7月版,第3頁。

2.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3頁。

3.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5頁。

4.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8頁。

5.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第59頁。

6.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559頁。

7.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181頁。

8.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71頁。

9.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5頁。

10.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3頁。

11.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672頁。

12.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5頁。

13.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12頁。

14.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8頁。

15.(清)石濤著;(清)汪釋辰輯;鄧實、黃虹賓編:《大滌子題畫詩跋》,《美術叢書》本,神州國光社,1991至1936年,第一卷。

16.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12頁。

17.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12頁。

18.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11頁。

19.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205頁。

20.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117頁。

21.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6頁。

22.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340頁。

23.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566頁。

24.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337頁。

25.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5頁。

26.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10頁。

27.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41頁。

28.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184頁。

29.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12頁。

30.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8頁。

31.俞劍華註譯:《石濤畫語錄》,第7頁。

32.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62頁。

33.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54頁。

34.宗白華:《藝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版,第92頁。

35.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884頁。

36.陳鼓應註譯:《莊子今注今譯》,第727頁。

37.宗白華:《藝境》,第100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