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報設計大師離世,他的這項「絕活」你是否了解?
2018年5月20日,因阿茲海默併發症,好萊塢傳奇電影海報設計師比爾·戈爾德(Bill Gold)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尼治鎮去世,時年97歲。
在7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戈爾德製作了超過2000幅的電影海報作品——它們橫跨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圖片來自網路)
其中,《卡薩布蘭卡》、《慾望號街車》、《發條橙》、《驅魔人》等極具辨識度的海報設計都出自他之手。可以說,你對很多你所喜愛的電影的第一印象,往往都來自比爾·戈爾德的創作。
在海報藝術轉向攝影和計算機生成圖像之前,戈爾德都是使用絲網印刷的傳統工藝徒手繪製電影海報的。在用慣了PS和美圖的年輕人看來,「絲網印刷術」是一個遙遠又陌生的字眼,它能設計出如此精美的電影海報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同於流水線的批量產物,戈爾德設計的海報本身就是藝術品,它還同時兼顧著影片的情節、情緒或謎團。這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把握,被《紐約時報》形容為「給了數百萬在黑暗的電影院中等待的觀眾誘人的一瞥。」
絲網印刷最早起源於中國,在秦漢時期就出現了「夾頡印花」方法。隨著印染工藝在民間流行,其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在兩千年後的今天,絲網印刷技術不斷發展完善,現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常印花的T恤圖案、廣告指示牌、家電印花等都是它的「傑作」。
(圖片來自站酷)
顧名思義,絲網印刷是用絲網作為基底,製作帶有圖案或者文字成品的印刷術。印刷時,需要將絲網印版一端倒入油墨,用刮板對絲網印版上的油墨部位施加一定壓力,同時朝絲網印版另一端勻速移動,油墨在移動中被刮板從圖文部分的網孔中擠壓到承印物上。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因為一次只能印壓一種顏色的油墨,所以面對多彩的海報圖案,我們需要在不同的著色部位進行多次上色,這就是我們常會聽到的「套色」工藝。它對手工技術的要求很高,一張海報難免出現套色不準、顏色暈染等問題,稍有不慎便會報廢。
以黃、品紅、青和黑四種顏色組成的四色印刷為例,即有24種不同的排列組合,選擇符合油墨特點和疊印規律的印刷色序,才能使印刷品的色彩更忠實於原稿,圖像層次清楚、網點清晰。此外,印刷海報對於紙張的平滑度、白度、緊度和表面強度也各有不同。
(圖片來自搜狐科技)
絲網印刷主要由五大要素構成:印版、刮板、油墨、印刷台和承印物。除了製作海報所用的紙張,承印物還可以是木材、玻璃、金屬、塑料等眾多的基材。
對於絲網而言,最關鍵的參數是網紗目數。它是印版的精度單位,指一英寸內,印版的孔數。例如150目,是指在一英寸內有150個網孔,因為1英寸=2.54厘米,所以1毫米內就有5.9個網點。
(圖片來自搜狐科技)
對於電影海報而言,不同部分會選取不同目的網紗印刷。
厚重的大背景可以選取100-250目。目數越少說明網孔越大,下墨量也就越多,覆蓋力也就越強,大顆粒的油墨用在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場景下,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了。
一般的人物場景的描繪,則可以用250-350目。這是目前工業上最為常用的網目範圍,它既可以過濾油墨,又能夠保證印刷的精度。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種網紗可以減少出錯情況,一張網紗多次使用,對於生產的成本時間也有較好的控制。
而在海報的文字、數字介紹部分,或者人物的細節刻畫時,就需要用到350-400目的高精度印刷效果了。
通常來講,電影海報的絲網印刷有手工印刷和機械印刷兩種方式,而機械印刷又分為半自動和全自動印刷。相對而言,手工印刷耗費的人力、時間成本較高,操作起來也不如機器來得便捷,但製作成的海報卻因為數量稀少,和其他工藝品一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圖片來自志樂園)
一部電影的上映伴隨多張電影海報誕生。根據傳播渠道和作用不同,它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原版電影海報,即是由電影發行公司發行的電影海報,對海報發行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嚴格的規定。第二類是授權的電影海報。授權版的海報由於價格較為低廉,發行量大於原版電影海報,在市場上較為多見。
戈爾德製作的絲網印刷海報是第一種。一般而言,這種頭版海報有獨特的「防偽標誌」,即採用雙面印透的方法來區別與其他海報,並且所有的原版海報的尺寸基本上都是99*69cm。再版海報的尺寸相同,但都是單面印刷的。每版海報都是限量印刷的。作為一種收藏品,其價值不可估量,國外的電影海報收藏者是專收原版電影海報的。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曾經與戈爾德合作過的著名導演不勝枚舉,包括: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斯坦利·庫布里克和費德里科·費里尼等。但和他關係最為緊密的合作者,是曾主演《荒野大鏢客》、《廊橋遺夢》的著名美國影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71年起,戈爾德負責了他主演的所有電影的海報設計工作。
《骯髒的哈里》是兩人第一次的合作。在海報畫面的構成上,戈爾德將影片中的警察哈里使用的槍作為海報的中心圖像,左前方玻璃破碎的效果暗示著子彈從中穿過;而作為影片中主角的哈里,則像從側面進入到海報畫面中。在後期處理上,戈爾德專門使用了黑色背景、粉色勾線、黃色側光的三重套色技術,營造「迷幻」視覺效果,這也被設計評論家 Steven Heller 稱為「擁有流行藝術的品質」。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簡潔而不簡單的印刷工藝,與戈爾德「少即是多」的美學設計哲學不謀而合。在這些海報中,你可以從衝擊力極強的對比撞色中,感受到電影戲劇性的內在氛圍——這便是海報設計大師的成功之處。
如果說,絲網印刷在從前是技術,在當今的電影界便是風格。2015年上映的電影《西部慢調》講述了19世紀末的美國西部往事。影片的宣發海報採用疊影套色,藍天的背景專門留出網格的星點油墨斑痕,極具復古風潮。這張海報也被《帝國》雜誌評選為當年25幅最佳電影海報之一。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看來,絲網印刷並沒有隨著時間消亡,反而被富有創意的電影人喚起新生。或許,這就是戈爾德希望看到的景象吧。
作者:東東
※小清新的石竹君,原來也如此拜金?
※即使身處花海,我們也未曾見過它的真實模樣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