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濤頭弄潮——早培的前世與今生

濤頭弄潮——早培的前世與今生

本文長約4000字,詳細介紹了人大附中超常教育30年來的演變與早培的誕生,對前世不感興趣的可以直接拖到最後一段。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2005年,錢學森院士在時任總理溫家寶前來探望之際的發問一語成讖,史稱「錢學森之問」,至今仍是新中國教育亟待破解的一大艱深命題。

不可否認的是,高校擴招為我國大踏步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阿里、騰訊、百度、小米等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均為當年的大學生,高級工程師們也在各個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但另一個維度下,新聞與紅頭文件里越來越多將「拔尖創新人才」的急迫需求提上日程。在隔壁日本十七年17個諾貝爾獎的豐碩成果襯托下,我國不甚豐滿、與經濟體量大相徑庭的諾獎榮譽,也時刻提醒著我們:真正處於金字塔的頂端的人才,中國還欠缺很多。

為了達到尖端人才不斷湧現的目標,在恢復高考的年頭裡,幾代教育人均做出了艱苦而卓絕的努力,人大附中早培便是翹楚,是帝都家長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目標。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參與其校園活動的學生人次近萬。

早培到底有什麼魔力?在這個敏感的時間點,劉老師在此想與各位密切關注它的家長們,分享一些我知道的故事。

從超常教育開始

我國只有兩位有統計價值的諾獎得主,接受教育的年代均早於文革,很難說是教育體系開花結果的成果,更多是個人的修行。找到一條真正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之路,是幾代教育者畢生努力的目標。

通過擴招來實現「大浪淘沙」的效果終有邊界,如今就遇到了師資、硬體條件不足的制約。截至2018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共2879所,與美國截至2013年的7236所相去甚遠,卻已經很難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大幅增加了。

於是一方面,教育部鼓勵由大學牽頭,尋找更多拔尖創新人才的教育方式,例如「元培學院」、「數學英才班」、985和211計劃等就是其中典型;另一方面,其他教育勢力也自發的對教育模式進行探索。

1978年3月,在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的建議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少年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隨後也開始招收少年大學生。同年,全國性中學生數學競賽重啟。

1985年9月,人大附中在初中組建了第一個超常兒童實驗班,87年又辦起了高中實驗班,學制4年。劉彭芝擔任班主任和數學老師,這也是受家長廣泛關注的人大附中「早培」之前身

值得注意的是,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慧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常見的現象,破例給予超常兒童超常的教育,也是各國教育領域的共識。85年同期在中學創立少年班的還有八中和景山學校等,所以在我國教育探索的伊始,挖掘「早苗」和適當縮短學制便成為了教育界的共識。

但後期對小天才們的教育卻分為了完全不同的兩派:一派主張通過較短的培養使之迅速的達到大學的水平,畢竟大學才是「學術」的開始,競賽只是副產品;另一派則是通過適中的學制,在學生完成技巧性、思維性的完全開發後再送入大學學習,競賽往往是主目標

美國教育實驗家沃什伯恩曾尖銳的指出:把能力非常不同的兒童鑄成同一個模子強制教學,不僅沒有效果,而且是有害的,甚至是殘酷的。

不用說,各位家長肯定也知道我指的是哪兩所學校,孰優孰劣自由各位評說。走的太快,智力超常兒童可能會產生很多社會性的心理問題;太慢,可能把時光浪費在重複性的技巧訓練上,耽誤了做學術的黃金年頭。

找到一個折中適宜的點,是每個「少年班」努力的方向。人大附中超教的學制幾經波折,最終又回到了6年制上。

奧數的由來

1956年,老一輩數學家華羅庚、蘇步青首次嘗試將蘇聯奧數引進中國,本意是為了為高校選拔頂尖的科研人才,為超常兒童提供一個評定標準。

至於後來三十年間,它演變成了20%家庭都深陷其中的蒙眼亂舞,搖身一變成了一些沒有超常教育資源的中學撈生源的工具,恐怕是華老們始料未及的,一些媒體甚至開始稱之為蘇修遺毒

但奧數本就是個屬於千分之一人群的小眾遊戲。

它起源於蘇聯的IMO競賽(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最開始在蘇聯及華約境內,而後擴散至全世界,成為大學之前學生數學成就的巔峰,許多IMO金牌選手後來成為了數學大師

例如1988年第29屆IMO,俄羅斯的佩雷爾曼,越南的吳寶珠與澳大利亞華裔陶哲軒同時獲得金牌,三位英傑如今均已獲得數學界的最高獎項——菲爾茲獎,後被譽為「當代數學三傑」。

陶哲軒,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

對於以工業化、現代化為目標的中國來說,走這樣一條「理工興國」之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而舶來品奧數,在當時的歷史契機下作為選拔早苗和驗證教育成果的工具又再適合不過了。

但不是所有學生都有參加IMO的實力,老一輩數學家認為此項目對理工興國的大方針有益,便同時效仿蘇聯建立了完整的競賽與選拔制度。在動亂停辦13年後,1978年重啟的全國性數學競賽,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濤頭弄潮第一班

1989年在西德舉辦的IMO中,中國隊一舉奪得了團體第一名,其中就有一位銀牌得主,來自人大附中第一屆第一實驗班的顏華菲

實驗班設立的伊始,便是希望在奧數及其他領域,給予超常兒童因材施教的教育。那時,劉彭之還是一位普通的數學教師。在她的書中她這樣寫道:

顏華菲,一個平平常常的女孩子。

據她自己說,跟同學玩智力競賽時,總要比別人「慢半拍」,她特別羨慕那些腦筋轉的快的同學。上初二時,去參加市裡舉行的數學競賽,分數低得她都不好意思,這讓她的自信受到沉重打擊

……

一次考試的契機,劉彭之將她叫到了辦公室,語重心長地鼓勵她。

顏華菲後來回憶起這次談話:……我的情緒立即高昂起來,當天回家又翻開書來,找了幾道難題,又干到夜裡12點。

……

在她浮躁時,我就暗示她要踏實;在她情緒不佳時,就鼓勵她,給她打氣。我允許她在完成教學大綱的學習內容後,自己支配課堂時間可以不上課,自學其他新知識。可以不做已經會做的作業,去探索更深的領域。對她偶爾迸發的古怪思路,總是給予鼓勵,支持她獨闢蹊徑。

……

她開始有了目標,有了動力,凡是能弄到的題,她都要一試身手。她還自學了《抽屜原則》、《數學歸納法》等書,對幾何更是全身心投入,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

為了培養他們勤于思考,敢於質疑的精神,我鼓勵他們寫數學小論文,我告訴他們,這些論文可以是對一個定理的新的論述和證明;可以是對一個數學問題粗淺的探討,還可以是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感想和領悟。最後,我將這些論文裝訂成冊,發給學生傳閱。

……

這時的顏華菲,已經不是昔日那個毫不自信的小女孩了。

……

1989年,作為隊內唯一一名高二學生,顏華菲在西德不倫瑞克舉行的第30屆IMO中為中國隊獲得了一枚銀牌,並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

第一屆第一實驗班的40名同學中,有35人都獲得了碩士以上學位,31人被清北錄取。這是彼時僅為普通是重點的人大附中學校歷史上的一次偉大嘗試,用4年的學制,不比如今的生源,在劉彭之及其他老師超越式的教育理念下誕生的輝煌成績。

而後的第一實驗班,又孕育了諸如姚健剛、肖梁、楊奔、張瑞祥等IMO金牌選手,也有過十幾位高考狀元的傲人戰績。超常教育初期實踐的喜人成果,也使得人大附中在「少年班」的同質中,摸索出了一條獨特卻又紮實前行的道路。

仁華學校

1989年,為了擴大和繼續超常兒童教育實踐,在得到了中科院、中科大等單位的支持後,人大附中成立了華羅庚數學學校(簡稱華校)。著名數學家王元、龔升、馮克勤、陳德全任名譽校長。

1994年,華羅庚數學學校聯合外語學校、計算機學校、創造發明學校等共同成立華羅庚學校。

2004年,更名為仁華學校。

2012年,仁華學校關閉。

仁華學校在小奧這塊天地里有多開天闢地,恐怕很多新一輩的家長沒有明確的概念。

翻一翻孩子手上的數學課本,恐怕有一半都取材於這套書。這是京城第一本導引式教材,有著小學領域最全明星的編者陣容。在當時不甚繁榮的培訓行業里,它的影響力可謂一座無法企及的高峰,其中許多題目和思想被拿來七改八改,舊貌換新顏的出現在現在孩子的眼前。

仁華學校匯聚了京城奧數最頂尖的一批孩子,每年級14個班,完善的選拔與淘汰制度,每學期750元近乎公益的收費,不僅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也讓社會上一些培訓為虛、攬錢為實的坑班汗顏。除了「神秘」,幾乎沒有負面口碑

2000年,仁華學校開始從北大數學系「借」師授課,在更多新鮮且高水平的師資注入後,仁華學校的教學質量又有了質的飛躍。

看看那些在仁華任教過的名師們吧!陳平老師;優才的胡迪、孫樹濤、呂飛;高思的徐鳴皋、須佶成、李川,還在人大附中任教的唐曉苗,簡明教育的季民,樺樹灣的趙曉峰等。再回首恍然如夢,人已在江湖。

華校存在的二十年里,劉彭之大刀闊斧改革亂象叢生的校園,將博士生首次引入中學課堂,對外交流、對內不斷迭代教學方法,再輔以仁華學校一條龍的超常教育服務,終奠定了人大附中今日的江湖地位。而其本人也榮膺「新中國百大教育人物」中唯一一位中學校長

終於走向早培

很多家長關心早培活動今年怎麼搞,我在此給出幾件事實,大家自行斟酌。

第一個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該文件從2008年8月開始研究制定,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意見,並經過反覆修改,形成了公開徵求意見稿,並於2010年7月29日發表正式綱要,時效是2010-2020年

第四章 義務教育

(九)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十)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

……

第二十一章 重大項目和改革試點

(六十七)組織開展改革試點

……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探索貫穿各級各類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途徑;鼓勵高等學校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支持有條件的高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和試驗,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

2010年4月前後,人大附中向北京市教委申請成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並於2010年4月20日收到教委的回函。

2010年教師節,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造訪人大附中,對人大附中的教育實踐工作進行了肯定

2010年10月,北京市教委啟動「確定參與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基礎教育試驗項目學校」的研究和論證工作,並於2012年2月7日正式發函。

2012年2月7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京教函〔2012〕42號公布

各區縣教委、燕山教委:

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的精神,全面實施《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中長期規劃》,201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市7個基礎教育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

……

附件3:

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試驗項目基地名單

早期培養試驗基地學校:北京市第八中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

劃重點,市教委的批複是以貫徹國務院和教育部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意見為基礎的,在此文件的有效期內,2010-2020年都應是成立的。今年的形勢和2012年比也不算太嚴峻,大家心裡應該有數。

自早培成立伊始,人大附中的頭牌變從理科實驗班轉為早培1班,單論篩牛娃的效率來講,一次初試和一次夏令營的早培與仁華學校比可謂是退步了。

但人大附中二十多年超常教育長期積累的師資和培養方法,恐怕是京城所有學校都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在自主招生愈發擴大化的今天,高中學課競賽和針對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培訓愈發重要,人大附中還將保持著有限卻不可取代的優勢。

首屆早陪班的去向,清北不是頂尖學生的首選

2017年報名時間為6月15-6月27日,今年如果有動作,也應就在最近了。

結語

都說人才的收穫周期大至是20-30年,第一批高考走出的精英如今也應到了拿諾獎的年紀,第一批超常教育的親歷者也應到了拿菲獎的年紀。

他們有多少還屬於中國,有多少還有著昂揚的鬥志,有多少還在搞科研,我們不得而知。在接下來的幾個十年里,我們或許有幸見證我國超常教育成果的集體迸發,也或許只能吞下其全面失敗的苦果。

但我們知道這些天才們曾走了一條正確的路,站在世界同齡人的最頂端。

願這條路永遠都在!

GIF

本文部分素材和圖片來源於網路,及劉彭之所著《人生為一大事來》,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優才教育小升初 的精彩文章:

養一個帝都娃,你必須要邁過的五道坎

TAG:優才教育小升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