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養生有「道」——道家的養生觀

養生有「道」——道家的養生觀

太極

 色

鄧偉標 

00:00/05:32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中國古代養生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養生文獻典籍,不啻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其中道家養生文化最為豐富。道家養生文化博大精深,通過「道法自然」、「重人貴生」、「少私寡慾」、煉丹術等一系列養生方法,去追求現世的和超越的人生價值,把延年益壽、長生不死作為探求的終極目標,表現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規律、延長壽命的人生價值取向,同時也為中國養生學作出了讓世人矚目的獨特貢獻,隨著現代養生科學的發展,以道家養生文化為代表的東方傳統養生理論和實踐模式逐漸為世人所矚目,其文化內容和價值逐漸被揭示和肯定。它以其系統而博廣的義理,為人們闡釋了一種科學的保健養生觀。

道家的養生觀是一種自然之道的養生觀,是順應自然、適性重生的生命觀,重視精神養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老子的自然觀, 如道生一, 沖氣以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靜篤,不妄費, 保精氣等見解,都對醫學的陰陽學說和人與自然一體的整體觀念有一定的影響, 特別是對道家的養生觀的形成起到了拋磚引玉、積極推動的作用, 是道家養生思想的先河和開創者, 也是道家養生思想的集中體現。道家的養生思想自成體系, 獨樹一幟,古名攝生,道生,即以老莊道家思想為宗旨,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的方法達到性命雙修身心和諧健康的目的一種養生觀。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應養生

老子認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萬物按其本性來說都是自然而然的,並非人為如此的。人與自然應當保持和諧,力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人的身體健康。如果人與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發生疾病,導致衰老。所以,老子在養生上極力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發道,道法自然。」的觀點,即在物質世界裡發生著不斷的變化過程, 這種變化過程生生不息。這一切就是現實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規律--道。 可見, 任何人和事物都離不開道,這裡的道既指事物發生髮展變化的客觀規律, 又是指的客觀世界本身。在老子看來, 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產生, 按照其客觀規律發展變化。這主要包含兩個方面:

〔1〕是從「人天同律」的思想出發,主張養身必須自覺地保持與自然規律的一致性。《鍾呂傳道集》說:「氣液升降為天地之陰陽,肝肺傳導若日月之往複」,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觀法則。既然人天同律,那麼人體作為一個小宇宙應當與天地這個「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從「人天同構」的理論出發,主張人體養生必須自覺地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在道家學者看來,人和物一樣,都是由氣構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進行物質(氣) 交換。《抱朴子·至理》也說:「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需氣以生者也。」這都從一個角度告訴人們,氣構成了人體,人們要實現養生,必須自覺地與外界進行物質(氣) 交換,使人體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得有益於生命的精氣。

2 . 「重人貴生」「形神相依」的心身整體養生觀。

「重人貴生」是道家養生理論的又一重要原則。《老子》稱:「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將人和天地看作同等重要的物,「重人」這一點是先秦諸子的共同思想,如儒家講「愛人」;墨家雖講鬼神,但也主張「利人」、「愛人」。但儒墨既重人又信「命」,主張「立命」,消極對待人生;而道家則主張「重人貴生」,認為人應該重視軀體和熱愛生命,因此煉養身軀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養生和宗教行為的目標。

「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在心身這個矛盾統一體中,心又居於主導地位。所以,修身之要首在明心養神,就像《黃帝內經》說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對此,晚唐道士杜光庭說得十分清楚「: 心者形之主,形者心之舍。形無主則不安,心無舍則不立。心處於內,形見於外,內外相承,不可相離。」道家認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 與魄(形體) 的統一,在養生觀上既主張養形,更主張養神。不僅認為「形」是第一性的,也看到「神」對「形」的反作用,強調形神並煉,要強身必先修其心,性命雙修,逐漸認識到人的身與心是一個整體,形成了形、氣、神三位一體的整體觀。

3. 「少私寡慾」、「恬淡自樂」的養生觀

道家養生思想對人們在生活上的首要要求就是:少私寡慾、恬淡自樂。道家認為,唯其如此,方能保持身心健康。老子認為,五音、五色、五味等物質享受是有害無益的:「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政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當然,這裡完全否認感官享受固然有失偏頗,但也不是沒有道理。過分追求色彩的享受,視覺器官長期受到絢麗色彩的刺激,必致視力減退;整日追求美味佳肴必定導致食慾減退;縱情於騎馬打獵,當然將心神不寧;刻意追求稀世珍寶,難免使得行為敗傷。因此,道家主張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 ,去甚, 去奢, 去泰。老子認為追逐榮利, 嗜欲過多, 都是招災惹禍、百病叢生的根源。莊子也認為: 養生莫差於養精寡慾, 他將酒色過度視為養生的畏途, 飲食之間, 而不知為之戒者, 過也; 形用而不休則弊也; 精用而不已則勞也。因此道家在養生方面認為驕奢淫逸,放縱肉慾,都將嚴重地損害健康,只有恬淡自樂才是健康長壽之本。

4 . 「修身養性」重視修德的養生觀

道家在養生觀上既主張以德養生,修身養性,又要求人們在精神情緒方面處於安靜、樂觀、沒有過分欲求的狀態,做到心胸開闊、性格爽朗、不圖名利、排除私心,從而達到長壽之目的。通過調控意識活動而達到對人體生命過程的調節與鍛煉,得到心神的修持修鍊。道家相信人的生死命運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主張「我命在我,不屬天地。」強調個人應主動不懈地修養以臻長壽, 而否定聽天由命的消極思想。這種生死觀看似「反乎自然」, 實質上是最高層次的「順應自然」, 這也是道家注重養生術發展應用的重要思想基礎。

道家認為人應當心慈於物, 與人為善, 以近於道, 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道家的養生觀是一種以健康生命為基本,進一步高尚人格,圓滿操行,升華個體的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養生觀, 既重視自然無為,體現了無為與有為的辯證認識,也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積極養生態度,表現出其順其自然、不驕不躁、清心寡欲、安命無為的生命態度。

道家在養生方面提出: 一曰寡慾, 二曰節勞, 三曰息怒, 四曰戒酒, 五曰慎味的方法。道家養生觀主要是以「道」為思想基礎, 以「守靜」為基本內容, 以「節慾」為基本手段。其思想可概括為: 第一, 道家養生思想首倡者為老子,以老子為代表的法道 養生思想逐步發展,後>大量吸收前人和當時的各種養生學說, 使道家養生思想第一次系統化。>所代表的道家養生觀也堪稱是中國養生理論的元典。第二, 道家以返璞歸真為目標, 但它不是簡單地退回到原始狀態, 而是在新的層次主動適應自然, 是追求健康、和諧、文明的生活。第三, 道家的養生可以分為形養和神養兩大類。形養就是合理地、科學地生活, 特別要節制各種慾望, 食色二欲尤其節制; 神養重於形養, 以神養為根本, 以形養為基礎。

循道而行、順乎自然是道家養生的根本原則。清靜無為是道家養生的基本方法。貴柔守雌是道家養生思想的重要法則。道家的養生思想在豐富的道家養生生活經驗基礎上, 形成了獨特的養生保健理論和方法,簡單易行, 實用價值也很高。與儒家重視家、國不同, 道家重視個人的生存發展, 其神養思想突出地凸現了人的特點, 其節制思想, 也對中華民族的簡樸美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意義,在養生方面從老子提出」攝生「到莊子提出「養生」直至形成全面系統的自然養生,這種道家養生觀的確立, 也為傳統養生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的養生理論的精髓, 為現代人類健康提供了更多的學理依據,對人類健康益壽和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內容選自《百度文庫》,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湖北省道教協會召開會長辦公會議
唐宋茶文化格局中的道士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