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剛學經濟學,哪些書看了會把人引上「歧途」?

剛學經濟學,哪些書看了會把人引上「歧途」?






圖片:Public Domain



哪些書會把經濟學初學者引上「歧途」?



知友:周笑予

(100+ 贊同)



這個問題如果是早兩年邀請我,我肯定會給你列個書單,把我看過的一些學術垃圾和所謂的「xx 狗屁經濟學」給你說個通,但是現在回歸到這個問題,我反而覺得不太好回答。





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比以前想像的要複雜。




知乎上的諸位都應該曾經看過或者批判過一本書,叫《貨幣戰爭》。實際上這本書我曾經完完整整的看過,而且看的津津有味,並且成了宋鴻兵的小迷妹。



而有趣的是,就在我大三大四的時候,宋鴻兵曾被貿大邀請到,在圖書館報告廳作報告。同行的是一位他的老同學,則是發改委的某位領導。




報告的東西我已經忘了,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暖場的小段子——段子基本上是說,這位作者在國外留學期間曾經廣讀書,後來被發現,他讀了不少成人小說。




這個段子讓我覺得特別莫名其妙。雖不知這事是真是假,但是我還聽過一個相似的段子,那就是某留學機構的老總演講時,曾經說過軟磨硬泡其合伙人給他推書,這位合伙人實在推脫不過,給他開了一個單子,一查全是色情小說。




再往前推,這個段子還曾經在錢鍾書身上發生過。說的是這位錢大師給別人色情小說的故事。




所以在又雙叒叕聽到類似的故事以後,我意識到了,一件事情可以有二三四五次的重複轉述,但它們真不一定是真的。以訛傳訛,三人成虎,搞成八千萬韓國黑工的東西,就是在這一次次轉述和錯用中形成的。




說這個故事,是想表達這麼一個意思——在圖書市場上魚龍混雜的轉述和重複,使用了大量的二手三手的資料,有些為真,有些為假。所以與其說「避免歧途」,還不如自己多讀讀,因為以訛傳訛者的套路無非就那麼幾個,核心套路就是——我會給你一個終極答案,而這個答案就是 xxxx——如果你最後讀成了這個樣子,我估計你已經就在歧途上油門踩到底,十台拖拉機也拉不回來。




經濟學是個奇怪的東西,那就是它不像我們高中學過的偽物理一樣,經濟學是一個無論你提出怎樣民科的觀點,總會有一些佐證你的觀點的事實。



在這個奇怪的現象的支持下,經濟學學說發展以來,民科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甚至我們很多教授專家學者自己就是民科,他們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是專家,但是在另一個方面就是民科。有些老師推薦的書,是真真正正的民科必讀。所以「民科」也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雖然有錯誤,但不代表它在某個時刻沒代表過一些主流意見。




但是民科之所以是民科的原因,是因為它在一個自己的世界裡罔顧其他事實,在自己的邏輯里強行解釋。而經濟學本身也經常「自打臉」,很多仁人志士都因為篤信了某一種經濟學理論而被市場狠狠拍在地上。




讀經濟學類的書籍,應該講,讀的越少,就越容易誤入歧途。與其說我們尋找一種終極答案,不如說我們應該盡量的多讀,逐漸的「有品味的多讀」,不斷的打破自己的「民科」,從而不斷地繼續進步。從這個角度講,那些讓你「誤入歧途」好幾年的書,也是有價值的。



一本好的經濟學書籍,應該至少告訴你一些規律,並很好的解釋了這種規律,以及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它會讓你覺得這個經濟學世界比你想像的更加複雜,更加宏大,但也沒有那麼玄之又玄,讓你停止探索。




從這個角度出發,教材真的是個好東西。因為有事實論據和學術研究保證的經濟學理論,雖然讀起來往往抽象難懂,但是它有客觀性,和事實性的保證。



知友:Reinhardt Jin

(700+ 贊同,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學博士在讀,經濟學話題優秀回答者)




我讀本科那會,不喜歡上課,喜歡讀「專著」。當然,我讀的也不全是上得了檯面的專著。上得了檯面的專著往往為了嚴謹犧牲一部分可讀性。




另一部分圍繞一個或幾個話題展開的專題書,則走相反的道路:為了可讀性,犧牲嚴謹。




嚴謹的書更容易得到學術聲譽,可讀的書更容易賣錢。而且在一本書賣得足夠多以後,即使你懷疑它的觀點站不住腳,你周圍的人也很可能說「如果站不住腳,為什麼這麼多人買?」。



如果一直在讀這種迎合你「爽點」的讀物,人可能會從這些經濟學爽文里吸收一堆站不住腳的觀點,並引以為公理假設,自己演繹出一套更站不住腳的東西來解釋經濟運行和個人行為。這是我們所謂的「誤入歧途」。




一般來說,受過經濟學學術訓練的人傾向於建議初學者「先學好原理,再探尋具體話題」。這個對於一部分「乖學生」是可以執行,但是對於另一部分人很難執行。我就是後一類人。




從零開始學習,到初步掌握中級或以上的宏微觀(含博弈論)、計量和幾個重要的經濟學門類(如產業組織、公共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對於資質中上的人來說需要兩年或更久全身心的投入。



對於我這種坐不住的暴脾氣,你讓我先學兩年教科書再去分析現實世界的問題,我是坐不住的。而且我斗膽猜測,會想看別的學科的書的人,會思考別的學科研究的問題的人,往往都是坐不住的。




所以我覺得應該在這說個方案 B:不強迫自己去先學原理再去看討論具體問題的書,而是強迫自己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看好幾本書。




這個方案比起先掌握原理的最優方案,對於坐不住的人來說更好執行。一般來說,對於同一個社會問題,不同的作者展示的觀點之間一定會有衝突。那麼作為一個讀了好幾個作者的觀點的人,你可以去當裁判。在他們衝突的地方,你來評判他們誰說的對。




評判觀點這事,可以憑拍大腿,也可以憑翻聊天記錄,啊不,是作者的論證過程。你可以把衝突的觀點寫在一張 A4 的左右兩邊,然後再翻翻你看完的兩本書,找出它們各自的前提,前提的前提,等等等等。如此往複,你總會以下面兩種方式之一停下來:




1)發現其中一方或者雙方的觀點基於某一個明顯不靠譜的前提




2)發現其中一方或者雙方的觀點從書里的前提出發推不出來




無論你以哪種方式停下來了,你都會發現一件事:任何關於某個經濟現象的說法,背後都有一套假設。而給定一套假設,對於任何一個經濟現象,它能給出的說法範圍是很有限的。




這麼當了幾次裁判以後,你會發現有時候你不能判斷哪個前提更靠譜,哪個邏輯有毛病。這時候如果你去翻開一本對症的教科書,你會發現救命稻草。因為你的困惑,你面臨的二擇,在教科書里以清晰的方式給了你答案。




你可能會懊悔沒有早點看教科書,也可能會痛罵某個作者瞎帶節奏浪費了你的時間。但是這時候你發現,你雖然在不靠譜的觀點上浪費了時間,但是你確實對你一開始感興趣的問題建立了豐富的認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經濟學思維。




然後你會愛上教科書。




為什麼我知道?因為我就是這樣愛上教科書的。我是個坐不住的暴脾氣,本科和研一那會看了很多非學術的經濟「專著」。這個過程里積累了很多二三手事實,也接受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觀點。




但是研二下學期到博士階段,我越來越喜歡看教科書,也在無數次的捶胸頓足中完成了對我知識集合的去偽存真。我在上面說的「對於同一個話題多看幾本並且比較」,是我後悔我沒有早點做的一件事。作為一個曾經被各種爛書坑過的人,如果我早點做這件事,可能出來的更早吧。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知乎熱門文章


為什麼壓力越大,越喜歡晚睡?


你想像中的你,與真實的你,真的一樣嗎?



突然發現自己老了是什麼感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睡覺總不自覺夾被子?放心,這是個好習慣
真搞不懂,營銷號那麼毒的雞湯,怎麼總有人買單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