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這將是家用機的最終形態,但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一年多前,任天堂 Switch 帶著滿分神作塞爾達·荒野之息、創意爆表的 1-2-Switch 在紐約閃亮登場。除此之外,其它發布會上承諾的大作卻最早也要暑假才能於玩家們見面。在馬車 8 、奧德賽、Splatoon 2 等第一方大作發售之後,玩家對 Switch 的遊戲庫似乎已經沒有太多的期待了。

作為一個常年混跡 A9 的「索匪」,我最初對 Switch 並無太大的興趣,對任天堂產品的概念也僅停留在 NDSL 糟糕的做工、以及前段時間在學校與朋友玩 Wii U 的糟糕手感上。主要玩的依然是 PS4 以及年度遊戲守望先鋒。因為課程安排原因,我無法在遊戲上投入太多的時間,只能在課間、飯點稍微在休閑類手游上稍作放鬆,大作只能在晚上斷網之後體驗。但 Switch 掌機 + 底座的設定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樂趣。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無縫切換為碎片化的時間帶來了新的可能

與現代手機包裝策略有所不同,任天堂並未在包裝用紙量上有所顧慮,主體及 Joy-Con周圍依然有大量的空白緩衝區域,可以有效地降低運輸期間的損耗。考慮到 Switch 尚未在國內正式發售,相信各位在網購其他區域的機器時可以放心其路途安全。下層為充電器、隨機附贈的 HDMI 線纜、Joy-Con 腕帶與 Grip、以及有運算能力的底座。鑒於 Switch 的定位為主機,真正開箱的可能是家中的小孩。任天堂將圖片化的使用指南印在了盒子內部,在打開的打開的第一時間就能看到。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封口處的使用指南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除了要給下方配件留位置,也能為機子提供保護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小檯燈重出江湖

與其他主機不同,Switch 的上手不需要太多的準備,將主體與 Joy-Con 取出,把Joy-Con 滑入主體,然後開機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售一年後,Switch 僅支持部分遊戲內置的中文顯示,其系統主界面依然不支持繁簡中文顯示,在本文撰寫期間,港服的線上商店頁剛剛面世,其他區域的中文遊戲也屈指可數。可以說 Switch 的中文玩家體驗依然有待提高。好在部分遊戲內依然提供了中文內容,eShop 上也有明確的語言支持標識。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發售一年後仍無中文系統

單看 Switch 主體,沒有人會認為這是一台在 2017 年發售的設備。即使作為平板也顯得過分的大黑邊,不起眼的前向雙揚聲器,與潮流格格不入的非全貼合塑料屏幕給人一種「傻大黑粗」的工程機風範。Type-C 電源介面可能是 Switch 在外觀上最接近現代社會的部分。背面則是內置支架,隱藏在支架下方的TF卡槽,通風口以及 Switch 標誌。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非全貼合塑料材質顯示屏,反光較手機嚴重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支架下方有 TF 卡槽,但使用支架就無法充電

在系統界面上,Switch 與其他主機一樣採用了扁平化的設計語言,畫面的中央為遊戲封面,其餘功能則分布在遊戲封面的下方,不能像 WiiU 一樣自行更改排列順序。與 PS4 不同,Switch 的系統個性化選項接近於 0,僅領先與 Kindle。不能換壁紙,不能換第三方主題,不能自定義鎖屏壁紙。能做的只是在預設的白色主題與後來加入的黑色主題之間切換。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只提供了最基本的「夜間模式」

當然,作為細節狂魔任天堂,Switch 用戶體驗上做了大量的小細節。比如點擊齒輪圖標進入設置界面時,齒輪會快速旋轉,同時也會有棘輪滾動的音效。背後的內置支架在開啟角度過大時會脫出,防止損壞設備。主機上的風扇聲音微乎其微,即使在主機模式也從未引起我的注意。兩邊的 Joy-Con 在掌機模式滑入主機時,主機屏幕上會顯示出與滑入 Joy-Con 顏色對應的動畫,同時。會發出清脆的「TAK」的音效,作為來連接成功的提示。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尤其是那一聲 「TAK」 為整個操作提供了極為優秀的正反饋,我已經把手機的通知鈴聲也設置為這個音效。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這個「TAK」是真的好聽

作為 Switch 掌機 + 主機的核心之一,Joy-Con 的體驗讓我印象深刻。HD 震動在1-2-Switch 等主打 HD 震動的遊戲中表現令人震驚。在看著畫面的同時,你能清晰的感覺到滾珠正從一段緩緩的滑動至另一側。但就目前為止,這種獨特的體驗只 1-2-Switch 這一款遊戲中有所體現。在其他遊戲如奧德賽中,HD 震動給我的感覺只是一個類似 DualShock 4 的,可以從小到大慢慢變強的震動,與其他手柄的線性震動無他。而且在使用 Joy-Con Grip 時,由於 Joy-Con 遠離掌心,而 HD 震動模塊位於 Joy-Con 下半部分。使用 Grip 時的震動反饋甚至不如第一代的 XBOX One 手柄。從某種意義上來,HD 震動在畫面輔助下能達到欺騙的效果,但對比 MacBook Pro 或者 iPhone X 的 Taptic Engine,依然存在進步空間。

Joy-Con 的革新性更多的體現在操作方式的多樣化以及分享上。比如課間時可以將 Joy-Con 掛在 Switch,以掌機模式忙裡偷閒,玩玩馬車或炸彈人之類的快節奏遊戲,將就一下甚至可以踢一場火箭聯盟。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玩是能玩,就是有點不順手

畢竟碎片化的時間也不適合用來玩荒野之息或者奧德賽,否則很可能會出現中途暫停遊戲的狀況。對於這類大作而言,這會嚴重影響遊戲體驗。在掌機模式下,Switch 不會用盡硬體的運算能力。因此即使拿在手中,也不會覺得燙手。

雖然現在部分全面屏手機的屏幕尺寸已經接近 6 英寸,但這些全面屏手機的屏幕長寬比多為 18:9 甚至更高,在 6.2 英寸 16:9 的 Switch 面前依然顯得小巧。因為屏幕面積較大,在實際遊玩中並不會將 Switch 拿得太近。因此即使屏幕解析度只有 720P 也不會覺得畫面影響遊戲。不存在「因為手機玩多了覺得 Switch 沒法看」的狀況。而且就像 DS 時代的金句說的那樣,「老任滿屏幕都是遊戲性」。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在反光與灰屏前,解析度還不是大問題

在掌機模式下全機不足 400 克。數據上看比手機重不少。但得益於優秀的重量分布以及遊玩時為雙手握持,在有依靠的狀況下不會在意其接近兩台 iPhone X 的重量。但由於厚度限,長期在掌機模式下使用 Joy-Con 會引起手指不適。當然與手機相比 Switch 的操作手感相當優秀。但就像大多數掌機一樣,由於厚度限制,無法為手指提供舒適的握持區域。另一個缺點就是掌機模式下按鍵分布不科學。Joy-Con 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拆分使用的場景,因此每一隻 Joy-Con 的按鍵與搖桿在豎直方向都是一條線垂直分布。這樣的布局為掌機模式帶來了一個問題:搖桿會擋住拇指。如在玩奧德賽時,查看大地圖需要按-鍵。但-位於左搖桿的右上方,伸手的時候常常會無意間推到左搖桿。遊戲中途 A 鍵與 Y 鍵都是常用按鍵,但右手拇指按鍵的同時有必須得繞過突起的右搖桿。但主機模式並不會使用太長時間,所以這兩個都不算是大問題。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位置有點不科學

至於午休期間可以拆出 Joy-Con,將 Switch 放在桌上以平板模式進行遊玩。或將Joy-Con 塞到小夥伴手裡,開上幾圈緊張刺激的馬里奧賽車,或者與另一半挑戰大名鼎鼎的分手廚房,一起享受遊戲的樂趣。而且拆 Joy-Con 比單純遞手柄酷多了。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就跟 Surface Book 拆鍵盤一樣酷

因為 Joy-Con 只要掛在 Switch上時就會開始充電,而 Joy-Con 的續航時間遠超 Switch 的續航時間,因此完全無需擔心 Joy-Con 的充電問題。只要拆下 Joy-Con 就好了。如果是進行單人遊戲的話。兩隻 Joy-Con 大小適中,而且單值重量只有大約 50g (右側 Joy-Con搭載 NFC 晶元與 IR 攝像機,比左側略微重 5g 左右),圓角正對掌心,握持感極佳。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不需要承受 Switch 的重量,手感提升不少

正如上文所述,HD 震動模塊位於 Joy-Con 下半部分,在平板模式下震動反饋的質量較其他模式有質的飛躍。震動反饋迅速且到位。在畫面輔助下有接近 iPhone X 解鎖失敗時鎖左右晃動一樣的欺騙感。

但多人遊戲時就是另一回事了。既然一手一隻 Joy-Con 大小剛剛好,那麼兩隻手用一隻 Joy-Con 就肯定不如原本那麼舒適。橫握 Joy-Con 時雙手拇指會擠在一起。本來就不充裕的背部空間橫過來之後更加捉襟見肘,而且照顧到掌機模式的握持需要,搖桿與按鍵區的分布並不按照對稱,搖桿更接近與 Joy-Con 中心。頂部的 SL/SR 按鍵下凹且距離太近,食指必須蜷縮在兩側。SL/SR 鍵程短且手感生硬,用腕帶墊高後又變得過分鬆軟毫無反饋。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真的太小隻了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不裝沒手感,裝上也沒手感

用來玩馬里奧賽車或者 ARMS 等可以用體感來代替主要操作的遊戲還算可以接受。但如果想用跟小夥伴玩類似雙人奧德賽或星之卡比的話,還是再另外添置一對 Joy-Con 比較好。

順帶一提,Switch 的屏幕為非全貼合屏幕。如果玩的是類似 Overcook 或 炸彈人之類的多人同屏遊戲只需要考慮四個人是否都能看到屏幕這個問題。但如果是馬里奧賽車這種多人分屏遊戲,分成四格後的屏幕完全無法看清顯示內容。我在四分屏遊玩馬里奧賽車時甚至出現過明顯掉幀的現象。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就這屏幕怎麼分給四個人看

就我目前的體驗來看,Switch 的分屏在平板模式下只適合應急使用,比如飯點時跑一把雙人馬車。想要認真的多人遊玩,底座與大屏幕必不可少。

作為主機模式的核心之一,Switch 的底座能為 Switch提供出一個 HDMI 介面,三個USB介面,和充電用的 Type-C 介面。,因為底座的介面處使用了彈簧,放入 Switch 時無需考慮角度是否對齊。只要放入機子,在機身重量的幫助下 Switch 能對上底座的 Type-C 介面,並在不到一秒內就能能完成 HDMI 喚醒等操作。換句話說,在放入底座後拆 Joy-Con 時,畫面就已經在顯示器上準備好了。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防呆操作,識別迅速

接入底座的 Switch 會提升晶元的運算頻率,視遊戲不同而提供 900P 至 1080P 的畫面。在 1080P 的解析度下,馬里奧賽車等四分屏幕遊戲的體驗與平板模式四分屏完全不同。得益於屏幕尺寸與解析度的提升,四分屏遊玩時總算可以看清楚自己手中的道具與其他玩家的名字了。因為畫面尺寸的提升,掌機模式下不容易發現的鋸齒現象較為明顯,但畢竟大多數遊戲都能提供穩定的幀率,鋸齒效果不會影響遊戲體驗。而且在玩 Splatoon 2 等需要用到陀螺儀的遊戲時,因為使用了顯示器作為輸出源,尋找射擊角度時不會出現掌機模式時看不到畫面的狀況。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3 軸隨便轉

在觀感上,Switch 已經在硬體實力下儘可能額接近了其他的遊戲主機。但手感上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就像上文提到的一樣,Grip 的使用手感依然不及格。這個金屬滑軌的塑料小玩意兒只起到了填充手掌的作用,對使用掌機模式下經常出現的誤推搖桿及糟糕的按鍵布局這兩大問題毫無改善。確實,Grip 本身也就只是把兩隻 Joy-Con 綁在了一起,並未對按鍵位置進行修改。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熟悉的手感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轉接可能是個好主意

但使用 Grip 時除了保留上述糟糕手感以外還帶來了新的問題:HD 震動變得模糊。由於 Grip 內部沒有任何的電子部件(甚至 Grip 上的指示燈都是從 Joy-Con上反射過去的),使用時振動無法像其他手柄一樣從握柄處傳出。同時為了防止刮花 Joy-Con , Grip 在連接處放置了數個柔軟的腳墊,或多或少也降低了 Grip 的使用體驗。想要改善震動反饋的手感有三個辦法:

1. 分開雙手使用 Joy-Con,雖提升了震動反饋質量但要忍受其糟糕的按鍵分布。

2. 使用轉接器轉接 DualShock 4 。

3. 買一隻搭載 HD 震動的,更接近現代手柄使用體驗的 Pro 手柄。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承惠 $59

在使用主機模式時底座也會為 Switch 充電。在長時間使用時 Switch 的散熱風扇不會像 PS4 那樣咆哮,但主機的溫度提升確實實實在在的。雖然 Switch 在機背及頂部設有散熱通風口,底座也為此留有空位。4 小時的 Splatoon 2 加上一整晚的充電也只會使 Switch屏幕中間區域變燙,在取出時如果拿著中間部分會感覺到溫熱。但如果時先把 Joy-Con 掛傷後在整體提出來的話,即使長時間充電也不會感到溫度變化。值得一提的是,Switch 不僅使用了 USB Type-C 作為充電介面,該結構也支持 PD 快充。在必要時可以當作充電寶為手機等設備提供電源,雖然我還是建議各位另外購入一隻移動電源。我購買的 Switch 為香港地區市售設備,所附贈的充電器也當然是的英標插頭,因此我另外為 Switch 配備了一枚來自小米的 45 瓦 Type-C 充電器。這款充電器同時支持 PD2.0 快充與 QC3.0 快充兩種快充制式,同時也能為輕度使用下的小米筆記本充電。這款充電器充電器如有機會我將在日後為大家送上完整使用體驗。

Switch的底座 Switch 的底座設置較 PS4 的簡單,底座提供了兩個理線方向共用戶使用,在擺放上比我的 PS4 更為靈活。而且得益於 Switch 體積小巧,沒有 PS4 那麼張揚銳利的線條,可以更好的融入左面布局中。當然我不是說 PS4 設計失敗,只是相較之下 Switch 更不起眼,這在某些程度上可以算是優勢,比如在打掃衛生的時候。

把底座後的蓋子掀開,接入電源與 HDMI,放入 Switch ,最基本的主機模式就完成了。底座為 Swtich 提供了三個 USB 介面,一個與 HDMI 介面一起在掀蓋內部,另外兩個在底座的左側。音頻默認由 HDMI 提供,但如果選擇。不過 Switch 在仍然不支持USB鍵盤輸入,建議在放入底座之前就先設置好網路鏈接或者使用 USB 介面的有線網卡,否則只能用搖桿逐格選字或者將 Switch 取出觸屏輸入了。在計算機學院這種人人都使用複雜密碼的地方,Joy-Con 輸入密碼的體驗就像用智能電視的遙控器發簡訊一樣糟糕。把 Switch 取出顯然是一個更好的方案。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提供了 3 個 USB 介面但不支持鍵盤

主機模式下的 Switch 提升了運算頻率,在現實面積大幅提升的同時也沒有丟掉細節。在馬車,奧德賽,瘋兔,Splatoon 2 等遊戲中都有優秀的表現。畫面建模上不如其他 PS4 或 PC 那樣精細,但材質貼圖依然是一流的水準。馬車中的道具箱,Splatoon 2 地面上的墨水質感都對得起任天堂第一方大作的頭銜。

但任天堂自家大作畢竟數量有限,單一款塞爾達也不可能玩到 Switch 退役。部分第三方遊戲在 Switch 上的表現有些不盡人意的。星露穀物語這類像素遊戲在所有平台上差不多,Overcook這類休閒遊戲中規中矩。但像 Human Fall Flat 這種移植前配置要求就不低的移植遊戲在 Switch 上的表現就實在令人失望,主機模式掉幀,掌機模式發熱也掉幀。這種真實物理引擎的遊戲尚可理解,但類火箭聯盟這種配置要求不算高的遊戲在 Switch 上的表現也不容樂觀。遊戲提供給畫面偏好設置,可以在畫面優先或幀數優先中進行選擇。但即使接入底座並使幀數優先模式,其遊戲體驗也並沒有多大變化,有水面效果的場景會突發性讓遊戲掉幀。

像 FIFA、2K 這樣的體育遊戲在 Switch 上的體驗則更為糟糕。不接入底座時根本無法看清正在控制哪名球員——除非你願意在盤球過人時把注意力集中在畫面下方的字幕上。至於主機模式,我寧願打開因忙於畢業設計而塵封已久的 PS4,拋開玩家數量與畫面質量不提,至少其他平台還有單人劇情。

現在 Switch 就陷入了這麼一個窘境:除了第一方老任自家與好朋友 Ubisoft 以外沒有會主動在 Switch 上推出大作。在各區的 eShop 上排名靠前的不是老任自家就是各類獨立遊戲。其中有製作精良的 Wizard of Legend,也充斥這大量的小遊戲。雖然價格便宜,但這樣下去顯然不是良好生態應該有的。這讓我想起當年的WP7應用商店,沒錯這裡有 QQ 微信,但更多的還是各類功能相似的計算器或粗製濫造的包裝瀏覽器。

同樣陷入窘境的還有 Switch 的做工。我算是運氣比較好的,4 只 Joy-Con 都沒有出現過斷連或者大幅延遲的狀況。但在短短一個月使用時間後,Joy-Con 與 Switch 的鏈接處出現了明顯的鬆動,甚至使用腕帶時腕帶與 Joy-Con之間能捏出聲音。可以說 Switch 在這點上緊貼老前輩 3DS 的步伐。

讓人感到不快的還有藍牙耳機的缺失。可能是因為 Switch 要同時與多隻 Joy-Con 建立藍牙鏈路,沒有無法添加對藍牙耳機的支持。但全機唯一的耳機孔在 Switch 機身上。如果你想我一樣在宿舍使用還算可以接受,但如果你要在家裡客廳使用的話,要好好考慮音頻輸出的問題了。

即使有這這麼多的不足,Switch 仍然是一部值得買的遊戲主機。雖然硬體最落後,但 Switch 無疑是台主機中最激進的一位。PS4 想用手機或 PSV 實現無縫轉移遊戲。但 Xperia 串流只是「可以串流」,遠不到「可以遊玩」的程度。即使在千兆內網 + 5G WiFi 的條件下也達不到合格的碼率。XBOX 的跨平台移植與 Play Anywhere 也只做到了「移植 + 串流 + 買一送一」。只有老任一家真正做到了無縫延續遊戲。在時間碎片化的大潮流中,任天堂選對了路。

眼看馬上就是 E3 了,網上關於任天堂新遊戲的傳言也漸漸多了起來。如果每次都像這樣靠著老任親自挂帥,一年兩次一次半年的更新遊戲顯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護航大作的缺失可以有很多原因,但不論是誰的過錯,最終吃虧的總會是玩家。希望在 E3 上能有更多的廠商加入 Switch 陣營。萬代南夢宮為 Switch 的太鼓達人加入 Joy-Con 鼓棒這種態度我們沒辦法強求。但 「一切為了玩家」 這句口號我希望所有玩家都能體驗到。

這就是一位索粉的 Switch 體驗。

「電視遊戲」的最終形態:索粉的 Switch 使用體驗

畢業之前,再來一把馬車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北美 7 月上映,《碟中諜 6:全面瓦解》發布人物預熱海報
《復仇者聯盟 3》海外上映首日,打破多地票房紀錄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