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小二畫嘮:古畫中的人文情懷與技法

小二畫嘮:古畫中的人文情懷與技法

根據小二畫嘮語音直播整理收錄

我不是藝術的創造者,

我只是藝術的搬運工。

小二畫嘮,我們今天接著聊。

小二畫嘮:山中有旅人,林中有過客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親愛的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又到了咱們小二畫嘮了。

剛才念了一首開場詩,這首詩也是咱們小二畫嘮第二次用,一聽這首詩大家應該就會自然的聯想到杭州、西湖。

沒錯,今天我就在西湖邊上給大家直播,今天到了杭州了。

那今天咱們跟大家聊一張宋畫,這張宋畫不是工筆花鳥畫,是山水畫。

畫的名字叫《山店風簾圖》,內容就是畫的旅人,打尖住店這麼一個。

正好今天這幅畫也符合我的身份,一個外鄉人到異地,也是與我今天的狀態比較吻合的,那今天咱們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張畫。

就是這張宋朝的小品,作者的名字已經找不著了,一看這個裝裱形式大家自然而然就已經知道了,乾隆皇帝的,他也蓋了印。

那我看看這張畫,我們剛才講了,畫是表現一個山裡面的那麼一個小的歇腳的小店,然後一說一到打尖住店,那這就是我的特長了。

小二嘛,肩膀上搭一毛巾,完了之後客觀一進來:「喲,爺來了,打尖還是住店?」

這都是我們小二迎客的一套語言,管你是生客熟客,一見面就說,客爺,好久沒見了。

甭管你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經常來還是不怎麼來的,都感覺我跟您特熟。

什麼叫打尖呢?尖有幾種解釋,第一種尖是吃飯的意思,用什麼吃飯呢,用嘴用舌頭,那第一個沾到食物的就是舌尖。

這就可以說到咱們舌尖上的中國,是感受味覺的。

在之前,說到了一個地方,中午該吃飯了,也叫「打火」,那是啥意思呢?

就是該做飯了,該把火點起來了,就叫「打火」,後來把它轉變成了「打尖」。

所以就會問,是打尖還是住店,住店就得是晚上了,大尖就是中午吃個飯,吃完飯就草草的就行路了。

因為在過去,去哪裡都非常的不方便,可能走一段路都得需要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時間,那要從海南走過去,還得翻山越嶺,還得過個海,那更不容易了。

給皇上報個奏請,召見一下,一月份這邊召見,等見到皇上的時候可能都已經夏天了。

確實,過去的交通很不容易,但是我們現在確實真是朝夕之間就能到了不同的地方。

科技的發展確實很好,所以我們現在也不會有這種打尖的這種圖出現了。

因為當時的畫家有一段時間,像《西山行旅圖》啊,《漁夫圖》啊,他們有一段時間特別愛畫旅途的人,以旅途為主題的繪畫形式,畫一座山,畫面放一個旅人,像這種形式是當時非常非常常見的。

這張畫也同樣,我們來看看,這張畫雖然不大,但是他表現的主題就是山坳坳裡面有這麼一小間。

這個山大家看了也很熟悉,是我們常用的淺絳山水,雖然時間很長了,但是花青和赭石還是非常非常的清晰的。

大家看這個畫,畫的小旅店,然後我們看下面的圖,有牛。

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牛比馬更為重要,牛又能吃還能出力,這個馬就像現在自家的車一樣,你不能讓你的車去犁地吧,你得找拖拉機,所以那時候牛非常非常的多。

所以也是經常被老百姓用的工具,在農村牛車比馬車更為常見。

而且大家看,就是古人畫的這些東西,不管他怎麼畫,大家看下面這張圖的牛車,這三輛牛車的姿勢是不一樣的,姿態是不同的,有側面的,有側一點的,還有不怎麼側正面的。

所以大家看,就這麼一小張畫,畫得這麼複雜,但是畫家都沒有把它畫的很雷同,這就是我們在繪畫中一定要堅持,不要讓它重複率過高,所以我一直也在說。

第一個,我們畫工筆畫也好,畫寫意畫也好,一定不要雷同相似,比如說像畫牡丹花的花頭,就不要畫的造型一模一樣,那麼畫,看了之後就很煩,沒有變化沒有趣味性,說白了就是不生活化,一看你就沒有深入生活。

第二點,在山水畫裡面畫過多的相同的,比如說相同的樹,那這樣的話會感覺也是單一,但是又不能種類特別多,比如說我把所有的夾葉所有的點葉都畫一遍也不行。

五色令人目盲,挑這麼三種四種,把它湊成一個系列,或者是一張大畫裡面有那麼五種左右的樹,就已經非常非常好了,而且它們成叢成片,相互穿插,相互的襯托。

我們之前講過,當你畫到點葉的時候你再配幾個夾葉的,然後讓他這種前後關係出來,這樣的也是一種很巧妙的運用。

大家看,這張畫也是點葉和夾葉的畫法結合的運用,它也不是單一的,我就用一種,而且比如說,他也用了幾種夾葉樹,相互襯托也不是說我就用一種夾葉,這樣的話也是克服這種單一。

大家看第一張畫,前景也好遠景也好,他是用了不同的夾葉法,有圓的有三角形的還有個字形的,這種不同的夾葉法就讓這張畫很生動,讓人感覺到真正的就是這種自然。

其實這種不自然的地方,你也會感覺到很自然。

不自然指的什麼?比如說你這一片全是一種樹,其實也很難受,畫的時候也很頭疼,所以在畫的時候也得變一變。

那它相同的是什麼呢?其實是他的山的畫法,他的山的畫法還是相對統一的。

我們看有的朋友前面用這個畫法,後面用那個畫法。

是,可以,比如說我們之前講的王原祁的畫,他前面用這種畫法後面用米家皴,也可以。

但是這張畫因為小,而且雖然小但山畫的很大,山畫的很大呢尤其我們講過淺絳山水,它不僅僅是說先勾再皴,它是勾皴一體。

今天就有朋友畫畫的時候跟我說,我說你這個筆法不夠,還要再加筆法,他說那這筆法應該怎麼弄?

而且我之前有朋友把筆法和皴法分開來弄,先勾完所有的線,然後再單皴。

其實不是,大家看這張畫,其實它是勾和皴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看外輪廓,外輪廓畫完的同時,用這個筆的側鋒一皴,把石頭的面就給皴出來了,這樣的你就看他的筆法和墨法是相互融合的,而不像我們有些朋友畫出來的,筆是筆墨是墨,而且兩邊的墨色沒有什麼銜接。

畫出來之後不渾然一體,不渾然一體最後的效果就是這個山很單薄,不厚重。

所以我也跟大家講,繪畫的時候,我們看畫學的是什麼?其實我們學的是畫理,而這個畫理其實很多東西就在你的一筆兩筆的一瞬間,只要你把這個方法掌握了,而不在於說你懂了多少東西。

這些東西是在於你慢慢的在繪畫的時候,你慢慢就懂了,可能就這麼一個點,就這麼一個層窗戶紙你捅不破,自然就畫了很多遍,永遠都解決不了,就是一個意識的問題,一個講解的問題。

因為咱們在做《小二畫嘮》之前,我也做了很多很多的調研,我看到很多老師,比如說就這麼一個山水的畫法,我跟你講了多少遍,從頭到尾講一遍,但是其實關鍵的時候,你怎麼用筆。

那可能在你調墨的時候,一筆畫完之後,緊接著就往下帶了,就沒有人來講這個問題,可能就直接講樹要怎麼畫,然後石頭怎麼畫。

但是他沒有講過,沒有把這個石頭和樹變為一個整體來講,然後在整體講完之後,他把它拆分開,石頭是石頭樹是樹,其實就是不斷的在導入導出導入導出,這樣才能學習。

那什麼叫導入?比如說我們把芥子園和高清圖,一個是筆法,一個是墨法,分為導出,那今天講的筆法和墨法的融合就叫導入。

所以說筆和墨是我們之前一直在跟大家講的,要分開來畫,用芥子園學筆法,用高清圖來學墨法。

那今天我們看這張畫的時候,作者就不是像我們那樣去學,他是把筆法和墨法融合到一起來畫的,所以說大家在畫這個時候,不同的階段畫不同的畫,在看的時候吸取的內容是一樣的。

還有的朋友說我是初學,那我在這張畫就學不到東西了嗎?

那則不然,比如說朋友是初學,那我讓你畫芥子園的樹,那你芥子園的樹臨完了,你到這張畫上臨什麼?

有人說了,沒錯,樹,這個夾葉的書法,它不同的樹怎麼排列怎麼組合,這個是你可以學的。

所以我們不是說某張畫適用於某個人,而不適用於另外的人,其實每一張畫都有你所能學到的東西,都有你不同階段學到東西,大家不要著急,其實我有時候也很著急,但是後來我也告訴自己,我們畫畫一定要一個過程,不可能著急。

很多朋友我也替大家著急,但是沒有用,一定要走過這個過程。

這個過程一定是誰也代替不了的,一定要咬牙過去,要牙過去就有一個很好的結果,如果大家一咬牙堅持不過去,那可能就會有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堅持住,有問題直接問我,然後我來幫大家咱們一起跨過去。

來,咱們看看這一塊,這一塊其實挺好的挺有意思,這一塊我拿出來單講。

其實這塊石頭是我們這張畫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作者是如何把這個虛實的把握給大家畫出來,這一塊大石頭一定要有虛實嘛。

大家看這一塊大石頭,我們以這個綠色的半圓和紅色的半圓為一個中線,我們看,這個做為中線的地方,是最實的是最重的這種墨。

然後往左看,左邊這塊就是這塊石頭最前景,這整個的最靠前的是我們紅和綠的交界這塊,這樣就有一個空間感,大家虛上眼睛看,紅綠相間中間這一塊是往前突出的,後面是往後靠的。

那這樣,就把這一塊大石頭的前後關係表現出來了,還有一層一層的關係。

那為了表現出它的深遠,那在最重的點,就是這個紅綠交界線,那後面怎麼辦呢?直接用虛虛的筆法,把後面的一層一層的樹給畫出來了。

那這樣就是用一個重和一個輕進行一個對比,反而把中間的墨色表現的是它中景的一個輪廓,後面用淡淡的墨,這樣一堆,直接把這張畫推出去了。

這是我們一直在講的,其實畫山水畫的時候有時候墨法不好把握,會有很多的矛盾,墨畫重了怎麼辦,沒事兒,你用旁邊一些淡淡的墨,灰灰的墨,把它往後一推,這樣推出去就好看了。

從這一點我給大家進行一個啟發,很多朋友在畫的時候畫重了,你就可以用一些淡淡的墨,灰灰的墨把它一推,把這個矛盾一破解就好了,大家可以試一試。

但是這個不是畫家故意畫錯的,很多時候是他為了表現畫面的層次感,他刻意的主動的去把這個地方畫重。

而且大家看一下,這張畫雖然是淺絳山水,但是他在設色上沒有設那麼多的花青,反而是赭石稍微多了一點,花青是在重的地方表現暗面的地方稍微畫了一點點。

所以這種花青的設色方法不像我們之前講過很多的淺絳山水,有整體塗的,有塗一點點的,這個是塗一小半。

就是根據作者自己的習慣,或者是一個感受來畫就可以了,淺絳山水是沒有一個固定的要求,你要多少,沒有的。

這塊大家的可以研究研究看一看,一天大家只要細細的看一張畫,一定能看出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能學到很多很多的知識。

小二畫嘮:仙人自有仙居所

親愛的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繼續咱們的小二畫嘮。

今天是2018年的5月29號,那今天我繼續在杭州給大家直播。

上午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確實非常非常好,今天也沒有太陽,整個西湖的湖面也是一片煙雨朦朧,確實是南方的一片景色,非常非常漂亮。

特別是傍晚的時候,到了孤山這個地方,看到煙雨朦朧,感覺到了仙境一般,就想到了吳昌碩他們的西泠印社,確實如仙境一般。

所以這些不老的傳說、故事、名人,都在這裡留下了很多很多的奇聞軼事,那看到這些如仙境般的地兒,那今天的小二畫嘮我們今天也講一幅跟仙有關係的畫。

說到仙,我們想到什麼,黃大仙黃鼠狼,這個大仙兒,跳大神的仙兒也是啊,這個仙人啊不一樣,那我們今天講的這張畫的名字叫什麼呢?叫《仙山樓閣圖》。

這張畫,我說,大家可能不知道名字,但是如果我把這張畫拿出來,大家就知道了,一定很熟悉,那咱們先看看。

大家看一下,就是這張畫,仙山和我們平時看到的山就不一樣了,一定是帶著仙氣兒的,仙氣是什麼呢?就是雲山霧罩,白雲深處有人家,白雲深處有仙人。

大家看這個仙人住的地兒和我們老百姓住的地兒有什麼區別呢?其實我覺得也沒什麼區別,就是他住的地冒著煙兒,有雲,然後這雲還不一樣。

有幾種雲呢?有最底下的這一層一層的白雲,還有上邊這一團一團的雲霧,就顯得這個山格外的有仙氣兒。

所以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嘛,那這個仙人我們看,最左邊左上角有一個仙人,有人說這是騎鶴仙人,我們也不能完全叫騎鶴仙人,其實他騎的是一隻白鳳凰,是一個仙女。

脖子上的還有個配子,之前在《簪花仕女圖》中我們講過。

然後在敦煌壁畫裡頭,這個叫飛天的造型,所以這張畫不是騎鶴仙人,當然了,很多人把他認為是騎鶴仙人,其實不是的。

我們講過鶴,它在中國繪畫裡面是非常非常有寓意的,長壽啊,美好的寓意啊,也講究仙人騎鶴么,比如說哪位老人去世了,稱為駕鶴西去,是一種美好的寓意和祝福。

其實老人去世了,我們也是用這種用詞來寄託哀思。

那除了這個仙境,那我們看看他的雲,不僅僅有白的,有空的,還有紅的,我們看看這張畫兒的右下角,還有紅雲。

這雲就特別特別的多,層次也很多,內容也豐富。而且在這整張畫,用的是什麼呢?用的是青綠山水。

這張畫兒藏在哪兒呢?藏在遼寧省博物館,去年去看過《千里江山圖》的朋友,在故宮博物院的時候應該都看到過這張畫,我當時也去看了這張畫,就放在上這個五門樓的第一個展廳里。

畫不是很大,一張小冊頁,作者也是佚名,找不到作者了。

作品畫的其實從色彩的搭配上還是很講究的,但是有一些地方的也畫得不是那麼盡如人意。

比如說我們看這前面的這個松樹,就畫的相對的糙了一些,簡單了一些,但是還好。

大家看一下這個松樹,我們之前講過很多的松樹,松樹不同的畫法,這張畫就有個問題,就是在染色的時候染的稍微有點糊了,松針看得不是很清楚,這塊也是這張畫不好的地方。

大家不要認為這是好的,就學這個,這個我們不能學他的這個松樹,這松樹畫的不好,包括底下那個歪脖的夾葉樹畫的也不好。

這張畫的樹法,我們就別學他了,樹法確實有一定的問題,那我們看他好的地方。

好的地方是哪呢?雖然他的樹法畫的不好,但是他的山法還是不錯的。

大家看看這個畫,就看下面這塊綠的,綠的這個石頭,首先我跟大家講過,畫青綠山水首先我們要先用墨勾,墨勾好之後該皴的皴好,皴完了之後,我們該上赭石的地方,上一上赭石,上完赭石之後,我們在山高出來的地方,我們要把它上石綠色。

石綠色上完了之後,我們往下看,這一塊綠石頭的底下,能隱約看到一些赭石色,赭石色上面我們能看到還有皴法,其實大家看一看,這皴法應該是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那個上下是啥意思?

下面的顏色我指的是第一遍顏色上完之後,然後他又上了赭石又上了石綠,然後這兩種的就把之前畫的這個線弱了一些。

完了之後,最後他又進行了一遍復勾,就是用墨色又畫了一遍,有一些地方。

這樣有輕的有重的,這樣層次就很豐富,這也是我們畫青綠山水的一種方式和方法。

然後再看這個石頭上面的苔點,這個苔點他也是後來打上的,然後再往上的有一些是之前已經打過的,所以這個也是第二次畫的,所以說我跟大家說,畫青綠山水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畫一遍,上完色就結束了,其實還要進行第二遍的畫。

第二遍墨色的畫法統稱為醒,醒是什麼,就是讓它更清晰,因為加了實色之後,很多東西都被蓋下去了,就不是那麼清晰了。

為了讓它更清晰,所以我們就用了一個醒的方法,然後把這個皴法再畫一畫,但記住一定不是重新畫,是有一些需要提出來的地方,我們提一提畫一畫,這樣就讓它更醒目。

這個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家看一看,甭管是用石青還是用石綠,都是後面要有醒這一步的,這樣醒出來之後,這個層面就能夠更清晰了。

我們再往上看,我們醒的時候,不一定非得用重墨,其實用淡墨也可以去醒,只是層次的一個問題。

大家看這個打的苔點,其實這個苔點打出來的墨色其實是淡的,這樣它幹了之後,這個層次照之前也就豐富了很多。

那看完這個山之後,我們再來看一看這個雲,這個雲它的畫法其實相對的有好幾種,但是它好幾種話其實基本上是一種,這一種就是勾染。

我們就拿這張圖來說,大家看下面的雲他畫的比較細緻,他們先是用墨線勾出了這個雲的層次,勾完了之後他再用白的進行一個分染。

分染完了之後在最重的地方把這個雲的邊際勾了一下,勾完之後這個雲的層次也就清楚了。

他的這個白色的也不是都一樣,大家看,越往裡越重,越往外越淡,這可能是起筆的時候蘸的白就重一些,然後緊接著往外畫,畫的時候自然就慢慢的稀了,這樣白色也就慢慢的淡了。

接著我們來看看這組雲,這組雲它也是勾起來的,大面積勾,勾勒之後,他為把這個山的山峰都留出來,是留好雲,再畫的山峰。

勾完之後,他並沒有去染色,而是把雲外的這些地方用淡墨進行了一個統染,就是統一塗一下,統染之後就把這個雲給襯托出來了。

他就把這個雲勾了一下,那雲和這個山相交界的地方也就虛了一些,這樣層次也就比較豐富一些了。

這個是我們處理遠山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非常多,誰還愛這麼用呢?日本人,如本人在畫這些山和雲的時候,他們就用這種處理方式的比較多。

他們在處理比如說大航海時代的一個作品的時候,我記得特別清楚,在金箔的畫,他們的雲就是這樣勾出來,勾出來之後後面塗的淡一些,然後再在上面接一些山啊房子呀。

這還有一個就是紅雲了,這個紅雲跟剛才那個相比,就複雜一點,也是勾完了外面都染上,染了之后里面他用紅的在留出一個邊緣線,再分染一下,這也是種方法,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看的時候大家得細緻一些,一直跟大家說,我們看一張畫,不能一打眼就過去了,其實我們應該看到這個畫裡面有很多好玩的,就是同一種東西,他可能在畫面上他都用了不同的技法來表現。

那這張畫,同樣是雲,作者用了三種方法來畫這個雲,我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

這個仙人住的地方和我們人間也差不多,然後和我們人間當時的統治階級住的也差不多,也都是硃色的,紅色的牆,紅色的柱子,黃色的梁,也表現出這種仙人的身份。

仙人也分等級的,對吧,玉皇大帝和天蓬元帥都是仙,他們還是有區別的,一個是法力不一樣,在一個天蓬元帥能調戲嫦娥,而玉帝就只有王母娘娘。

玉帝也挺不容易的,天天看王母娘娘也是看夠了,估計也只能偷瞄七仙女了。

那好,今天這個畫咱們聊到這了,咱們明兒見。

小二畫嘮:五代時期人物畫

我們一發這張畫,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有的朋友一定猜對了,咱們之前跟大家講過。

周文矩,一位五代南唐時期的畫家,人物畫畫的非常好,然後工筆人物,特別是佛教,佛道之事畫的非常非常的棒。

今天咱們看另外一張畫,咱們看看這一位人物畫家到底畫的有多麼多麼的棒。

周文矩具體的介紹,在之前也都介紹過了,然後具體的代表作就是這個《文苑圖》,咱們今天就講這個圖。

大家看,就是這張畫,這張畫的風格我們看,跟上面一樣,畫的還是非常非常嚴謹的,一說到這張畫,上面這張《西子浣紗圖》,我就又想聊聊天。

就聊到了中國女性,中國對女性的審美,在當時和現在還是有很大的區別,那對男人的審美其實也,不同時期也是有變化的。

那這張畫講的其實也是和我們講的文會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的文人最喜歡乾的事是幹什麼呢?那就是雅集、聚會、聊天、比文采,其實也不是比,就相當於是大家進行一個切磋,就像廣東商人早上起來喜歡喝早茶一樣。

他們真的是早起喝茶嘛?其實不是,他們其實是在一起聊生意、聊經驗,這些文人也是同樣的。

這張畫講的是一位唐朝的詩人,王昌齡,糾集了幾個朋友,然後說,明兒約好了,來我這,咱們掰扯掰扯,我最近又寫了幾首好詩,你們也都準備準備,到我這咱們現場作詩,誰寫不出來就獎勵他喝酒,可能估計是這樣的。

然後幾個大哥就都來了,在一塊一聚,然後,好了,那我們開始吧,就開始各忙各的了。

這四個人,有的先看看寫的詩,有的就在哪,琢磨琢磨我怎麼寫,還有的也在思考。

然後最底下有個小童子,這童子是什麼呢,就是小書童,給研墨。

生活是很享受的,像這種文人的聚會,什麼西園雅集呀,什麼蘭亭集呀,什麼文會圖啊,想這些都是文人聚會的一種題材。

咱們看一下,周文矩畫這種人物畫的時候,首先他非常非常的寫實,寫實到一個什麼程度,恨不得把鬍子眉毛眼睛啊都畫的非常細緻。

而且不僅人物畫的細緻,就連旁邊的樹畫的都很細緻。

而人物,大家看我之前講過,比如說我們先看人物的線,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很多東西他講究的是理,而講究的不是科學。

理在哪呢?比如說我們看這個人的袖子,他會擼起來,然後胳膊肘那會打彎,然後這的線特別多,所以大家看,這個人兩個手抱在一起,這個地方是的線是最多的。

而且這個線不是一條直線,是有節奏的彎曲的。

而且這種有節奏的彎曲又沒有相連,都是有疏密的變化的。

然後,緊接著後面,從脖子下面拐過來這條線,就是肩膀這條線,定了之後剩下一直往下,一直到這個下面的這個長衫一直到最底下,這個線就簡單了。

為什麼,因為他站起來了,沒有好表現的東西,中國人他看見啥畫啥,這塊也是他比較有意思的地方。

那這個人旁邊有一方印,天天看小二畫嘮的朋友都不用多說了,一看就知道了,古稀天子乾隆皇帝,然後下邊兒一個嘉慶御覽之寶,一個是爹,一個是兒子,都看了這張畫,而且都在上面留下了印。

而且都是在這個畫的中間,確實把這張畫給毀掉了。

這張人物的設色,設的不是很重,而且勾了線之後沒有染那麼重,淡淡的稍微染了一點點的結構。

但是他在這個人物的這個腦袋上是下足了功夫,畫的非常非常細緻,這個也是畫家的一種表現,有簡有繁,人物的衣服相對的簡單一點,但是人物的腦袋、面部、頭部這個表現的是非常細緻的。

細緻到什麼程度呢?細緻到,大家把這個圖放大之後看,每一根鬍鬚都絲得很清晰,完了之後絲完鬍鬚之後再稍微的分染一下,包括眉毛眼睛耳朵。

中國古人在這方面的造型,雖然沒有像西方那麼科學,但是他有一套他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畫出來之後讓人覺得還挺舒服的。

但是如果你要用西方繪畫的方法去看,你會覺得比如說這張畫托著腮拿著筆思考的人,我們左手邊的眼睛,看著透視是有問題的,其他的到還都好。

這個我們從一開始的角度來說,中國人對人體的結構、解剖、肌肉這一塊,沒有西方人研究的深入,但是我們有一套自己的體系,讓人畫出來之後,感覺這就是東方的東西,也看著很舒服。

這兩個人大家看一下,穿綠衣服的人看著還比較不錯,還比較舒服,但是左邊這個就不太舒服了,主要不舒服在哪呢?

主要不舒服在他的眼睛,因為他這個側面的眼睛中國古人他不會畫,因為他沒有學過透視,側面的眼睛其實是一個三角形。

所以他把它換成一個正面的眼睛,也就是我們中國繪畫的一個問題。

當然了,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去看這個畫,肯定還是有很多問題,但是在過去,它就是非常非常好的,而且很能代表藝術家水平的,因為當時的認知就是那樣的嘛。

而現當代工筆畫如果你再畫成這樣,人家可能就會覺得你這樣畫稍欠妥了,所以現在的人物畫基本上就不往這個方向畫了。

當代的工筆人物畫基本都是在西方繪畫、西方素描的基礎上,然後來畫的。

這個我可以回頭找一張,給大家看一看。

然後大家看這個韓滉文苑圖,這個是誰定的呢?大家一看那個字都知道,宣和年間的一位皇帝,大家都知道,宋徽宗趙佶。

韓滉文苑圖,他認為這張畫是韓滉畫的,但是後人把它定為周文矩,當然,這跟咱們的學畫沒有什麼關係,咱不是做考證的。

大家看張畫,確實上面的收藏印是非常非常多的,也可以說確實是,從歷代傳過來,有很多人收藏了這張畫,也可以說這張畫在繪畫中的地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特別是在人物畫的音箱上,代表著五代的一個水平,因為五代的中國繪畫,就屬於特別細緻的,寫實感特彆強。

當然了,我們之前講過《簪花仕女圖》,在它裡面也講過裡面不同的畫法不同的染法,也是一個時代畫風的體現,同樣這張畫也是一個時代畫風的體現。

然後就說這個松樹了,我們畫山水的朋友可以學一學。

第一個我們之前講過,說山水畫裡面的松樹是魚鱗皴,這些魚鱗皴的皴法其實是分陰陽向背的,中國人不是像西方人說的,中國畫沒有陰陽向背的,中國人有,這張五代時期的畫就可以做一個說明。

這個樹左邊是暗的,右邊樹是亮的,這樣樹就立體了。

然後第二個,我們看看這個松針,松針是有虛實的,重的地方是用重墨,後面虛的是用淡墨畫的。

這個樹我建議大家臨一臨,畫山水的朋友一定要學一學,因為他畫的非常細緻,你只要把這個細緻的畫臨兩遍之後,完了之後你就是即使放一點,畫一點寫意的都可以。

就像我們一開始畫細緻的東西,畫皴的東西簡單好畫,但是要畫細的就肯定,粗往細畫不好畫,但是細往粗畫很多東西是可以省略的,這個是肯定沒有問題的,所以我覺得畫山水的朋友可以學一學。

還有就是這些頁岩一樣的石頭,作者畫的還是比較清晰的。

大家看,石分三面,我們大家可以看一看,這個石頭的三個面,我們學一學。

很多朋友在畫石頭的時候,搞不明白這個石分三面到底應該怎麼分,那我們就簡單的拿這一塊石頭來給大家看一下。

看那個綠的是一個側面,黃的是一個面,然後藍的是一個平面,這三個面我們就把它畫出一個立體感。

我們如果順著這個綠,往它的平行往下走,然後黃的平行往下走,這正好就是一個體,這一個題就是三個面,我們在畫石頭的時候要注意。

所以我們不是說人物畫跟我們畫山水畫就沒有關係,跟花鳥都沒有關係,其實裡面的很多東西我們都是可以學習的,就包括我們再看連環畫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學習到很多很多的東西,過段時間我拿出一些連環畫化的東西來跟大家講一講,其實這裡面很多東西特別適合我們學畫畫的用。

所以我後面也準備做一些臨摹連環畫的課程,讓大家好好學一學,我們學習的方式不同,這樣更便於我們的吸收和我們認識,能更好的有一個進步。

那今天咱們就把這個畫簡單的跟大家聊到這,咱們明兒再見。

▌藝庫APP

藝庫,為藝術愛好者提供藝術資訊和優質的藝術教育。由專業藝術機構大韻堂打造,助力活躍在藝庫平台的藝術家實現藝術夢想,幫助藝術愛好者在線學習,推動當代藝術發展。陪伴這個時代最有夢想的人,順利的完成他們的藝術夢。

下載藝庫APP,立即報名聽課,先人一步,掌握更全面的藝術知識,提高更優質的藝術素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庫 的精彩文章:

互聯網藝術教育對現代新青年的衝擊
藝術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區別是什麼

TAG:藝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