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古徽州:婺源山水古村落
尋找古徽州: 婺源山水古村落
李坑水口
走進婺源山水間
婺源途中
山間小溪
從屯溪到婺源大約100來公里。穿過休寧縣,再翻過一座高高的璜茅嶺,當汽車進入略為緩和的平路時,大概就到婺源境內了。山路彎道很急,汽車開得左搖右擺,老婆暈車了。車停下來休息。看著滿山的青翠,彎彎的山路,山邊的村莊,特別是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溪,恰似給山路鑲了一道銀邊。你還會有什麼不舒服嗎?山溪水清見底,光可鑒人的鵝卵石變幻出無窮的彩色圖案,我都恨不得下去捉幾條小魚。
婺源自古就是徽州六縣之一,自婺源設縣以來,唐至宋中期,它都隸屬歙州。宋徽宗平定方臘,改歙州為徽州後,婺源一直屬徽州管轄至民國初。1930年2月,在江西鬧革命的共產黨人方誌敏,把鬥爭的火焰燒到婺源,婺源也成立了蘇維埃政府。蔣介石為了剿滅江西的蘇維埃政府,就把婺源划到江西,由江西指揮部統一圍剿。
當時社會輿論一片嘩然,對徽州人來說,無異於母子離散。於是,有識之士,社會賢達,奔走呼號,掀起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保婺運動」、「回皖運動」。此後十幾年間,徽州人不斷地組織各種請願活動。大概懾於社會輿論的壓力或覺得共產黨的威脅己不在江西,國民政府於1947年8月將婺源重新劃回徽州。然而,好景不長,1949年5月婺源解放,調整行政區劃時,不知為什麼又將婺源劃歸江西省(可能是鬧紅軍時屬於江西)。這時,原來呼號「保婺回皖」的社會賢達,早己作鳥獸散,誰會再管它。至今,婺源從徽州分離己達58年之久了。
婺源境內河溪縱橫密布,與青山秀水、古樹茶亭、廊橋驛道,交相輝映,融雄偉豁達、纖巧秀美於一體。它不僅山川靈秀,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有「書鄉」之譽。歷朝出仕的文武官員達2665人之多。
這裡也是南宋大理學家、大教育家朱熹的故鄉。令人奇怪的是大理學家的故鄉,竟是以女人的字眼冠稱。
婺源縣名之說紛紜;有「女宿」星說,有「婺水繞城」說,有「水流如婺」說。作為旅遊者、尋覓者,我更相信拆字說;「婺」字拆開就是一個左手執矛,右手著文,能文能武的女子。她是一個樸實無華的村姑,她是一個魅力四射的美婦。這個隱藏在深山老林里,能文能武的女人,是那樣的美麗清純、古樸自然。
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於青山綠水之間,裊裊的炊煙飄浮於朗朗晴空之中,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小橋流水李坑村
李坑村口
李坑靜靜地躺在群山環抱中,涓涓小溪穿村而過,古民宅夾溪而築,青石板路縱橫交錯。正如李坑的一副楹聯所寫:「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李坑就是一幅水墨畫,就是一架焦尾琴。
李坑是以李姓聚居為主的村落,從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李洞建村,至今己有近千年歷史。據村民自己說,他們也是李世民的後裔。不過,這種說法好像不如西遞胡氏準確。
這個不過二百多戶人家的小村莊,在溪流上就架起了幾十座石橋、木橋、磚橋。還末進村,就看到了「中書橋」。這是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該村進士李侃升為「中書舍人」時,用大青磚砌築。它是婺源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橋。
九百年的中書橋
溪邊浣衣
穿村而過的溪流,天光雲影,色碧聲柔。溪邊的洗衣村婦,溪上的排排竹筏,使整個溪水更加生動起來。
溪中竹排
大夫第
「大夫第」是從五品的直奉大夫李文進的官邸,建於清咸豐年間(1851一1861年),這個大夫可是花銀子捐來的。
小橋流水古徽州
申明亭
「申明亭」建於明朝未年。它的功能: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亭中或將人捆綁於亭柱上,宗祠再鳴鑼示眾,以儆效尤。申明亭的「明」字「日」多一橫為「目」,成了「目月」;那不是寫錯了字,而是多一隻眼睛盯著惡人、壞人、做壞事的人。
通濟橋
亭邊的「通濟橋」,始建年代不詳。但橋石上刻著「乾隆丙寅年(1746年)永公支孫重修」字樣,看來通濟橋的最後一次維修,距今也有260多年了。這座橋是用來鎖兩條溪流的風水橋。
南宋武狀員家
「魚塘屋」連著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後花園。武狀元的房子導遊說是南宋的,我看難說。且不管它房子年齡,單看那株據說是當年李知誠親手植的千年紫薇樹,就可知這是一寶了。此樹歷經滄桑,只剩半邊枝幹,寬達一尺,厚僅兩寸,虯曲古枝伸向方塘。當你用手輕輕摩娑薄薄的樹榦,樹不動,枝不搖;而滿樹的花葉卻像怕癢似的颯颯抖動,真是愈老愈奇,風情萬種。
千年紫薇
武狀員後人和後花園
看一個村落,也就是看史、看屋、看山、看水、看橋、看人,李坑恰恰樣樣齊備。
鳥瞰李坑村
※老百姓為何拒絕租房子給章惇住
※巨毋霸,身長一丈,腰大十圍,要坐三匹馬都拉不動的特製大戰車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