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菲律賓兵要地誌圖中忽略了什麼至關重要的因素?
沈克尼,軍事專家,寧夏民政廳巡視員,中國探險協會理事,季我努學社講座嘉賓
綜觀日軍菲律賓兵要地誌圖,明顯忽視戰場的氣象要素,特別是颱風和雨。很難想像那些畢業於陸軍大學、供職於參謀本部的日軍高級參謀竟有如此疏忽。「東風不與周郎便」,恰是颱風和大雨使美軍擬建的萊特島的機場變成「巨大的沼澤」;仍是大雨使萊特島「斷頸山脊」,美、日雙方軍隊的散兵坑成為「浴缸」;即便是補給的小路被雨水所斷,數千名工兵日夜趕修也於事無補。
日軍1:50萬菲律賓兵要地誌圖港口與機場
不僅是氣象,日軍菲律賓兵要地誌圖中,戰場補給、水源以及生存條件記述也都過於簡略。菲律賓中部的保和島,圖中記載「本島米產不足,需由棉蘭老島、內格羅斯島輸入」;羅塔島「米主產地,米不足。牛肉、牛乳、雞蛋等產出多、廉價。淡水魚量多」;達沃「海岸椰子林多,生產椰子油」等等,僅此而已。由於日軍忽視戰場生存條件的調查,致使守島日軍陷入絕境。日軍獨立第 54 混成旅炮兵大隊中士荻原長一的回憶錄《骷髏的證詞——棉蘭老島逃生記》,便生動記載了日軍熱帶叢林生存的實錄和經驗。
日軍第16師團研究菲律賓地圖
另外,日軍菲律賓兵要圖中戰場飲用水源記述寥寥,平均方圓數百公里僅注一處。如棉蘭老島某地以南「地下水源飲用適」;該島北近海處的機場圖上記述「水路修建中,掘井使用」。薩馬島「飲用水雨水,水井少。」這麼少的飲用水源如何支撐日軍龐大的駐軍及當地的居民?令人費解。由於日軍兵要調查人員軍事素質不一,關注點也不同。引入注目的是日軍菲律賓宿務島圖幅中,對各大小居民地的人口、戶數,以及可宿營的部隊人數,均用分子式表明,密密麻麻,遍布全圖。如錫基霍爾島最南端的居民地調查為 2400 戶、1.65 萬人,宿營力為步兵 3 個中隊(連)。此點為筆者所見的日軍 1:50 萬菲律賓兵要地誌圖幅中所僅有。這使筆者想起中國抗日戰爭中,日軍編製的《四川省兵要地誌概說》和《陝西省兵要地誌概說》中,也有日軍對中國四川、陝西兩省各地人口、戶數及軍隊宿營力編繪的要圖。但筆者認為其準確性值得懷疑,特別是陝西省的數據。
日本海軍在菲律賓折損軍艦一覽圖
或許是筆者長時間俯視日軍的老地圖,那縱橫的坐標網在眼前恍如棋盤格。可以想見,當年那些日本軍官在地圖上指畫。打仗對他們而言就像下棋,大量士兵卻被投入遠隔重洋的墳墓。面對這 67 年前的日軍老地圖,存世寥寥,筆者卻不願多看它,那紅色的兵要註記和符號像血!
沈克尼:《侵菲日軍兵要地誌圖有點殘》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孫中山的革命同志、「四大寇」之一的楊鶴齡為何常常混跡「煙館財場」?
※名將杜聿明回憶:十萬遠征軍入緬,回國僅剩四萬,蔣介石什麼反應?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