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蛙說薊州之漁陽鼓樓

老蛙說薊州之漁陽鼓樓

六百年滄桑

三次屠城

康熙大地震

「屢圮屢修」的古城樓

坐井觀天

老蛙

每個城市都有中心,

薊州古城的中心就是十字街,

十字街北側有一座鼓樓,

就是古代薊州城的標誌性建築,

也是天津市僅存的古城樓。

(攝影:小樓)

鼓樓,又稱鐘鼓樓、樵樓,

是古代報時、鳴更的地方。

薊州城鼓樓由城台、樓閣兩部分組成。

城台為磚築,中間開有南北向拱形門洞,以通車馬行人。

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距今已是600多年的歷史,600多年,經歷了很多,也見證了很多。原本的鼓樓是鍾、鼓二樓,天順三年(1459年)守備劉輔將其並為一樓。正德元年(1506年)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曾有過兩次重修。據嘉靖《薊州志》薊州城圖上所示,明代的鼓樓應為「兩滴水」,即重檐建築。

明末,鼓樓毀於兵火。相傳自崇禎十一年至明亡,薊州被清軍屠城三次。有確定文字記載的有兩次。一次屠城即崇禎十一年(1638年),據清阮葵生《茶餘客話》載,清軍「戊寅,入薊州,殺總督吳阿衡,及在籍輔臣孫承宗,又殺督師蘆象升。」雖是筆記小說,但有大量史料可循。另一次屠城是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 ,這次屠城極其慘烈,康熙《薊州志》中載:「懷宗(思宗)崇禎十五年壬午十一月十五日拆城」。明末進士李孔昭《白塔寺歌》中,有「合城一炬變焦土,西南唯有塔巍巍」的詩句。李孔昭在《義冢碑記》中載「明崇禎壬午年冬十月,漁陽失守,全城被屠,宮室俱燼。及兵退之後,屍骸遍地,面目、姓氏不可辨矣,城中絕嗣大半……地方官府聚屍燒埋不可萬計」。可見場景之慘烈,鼓樓是在清軍第二次屠城時被毀的。

清順治年間,薊州牧黃家棟修復了鼓樓,康熙十八年大地震又被震塌。康熙《薊州志》記載「十八年已未七月二十八日巳時,地大震,有聲遍於空中。地內聲響如奔車,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無數,壓死人畜甚多。地裂深溝,縫涌黑水,甚臭。日夜之間,頻震,人不敢家居。」

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知州張朝琮重建鼓樓,並題「古漁陽」、「畿東鎖鑰」二匾懸於鼓樓前後。

乾隆十一年(1746年)鼓樓又毀於一場大火。道光《薊州志》載: 「柵外西南樵樓一座,明崇禎時焚毀,順治年州牧黃家棟重修,康熙十八年地震倒塌,康熙三十三年,州牧張朝琮重修。匾曰「畿東鎖鑰」,又匾曰「古漁陽」。乾隆十一年焚毀,存其基。」曠而不修達九十年之久。

道光「薊州城圖」中的魁星樓,又稱「新鼓樓」

道光「薊州城圖」中的鼓樓僅存城台

乾隆年間,薊州城的平面格局有了變化,在州治東南文化街修建了魁星樓。乾隆七年州牧錢孫振建基,至乾隆十五年州牧誇喀修竣。上建重樓,塑魁星像,俗名「新鼓樓」。這座鼓樓一直到民國還存在,由於「新鼓樓」的存在,民國間古城內東西向大街分為東大街、中街、西大街三段。

舊鼓樓與新鼓樓

道光十六年,知州華浚重修鼓樓。重提「古漁陽」、「畿東鎖鑰」二匾。

落款為張朝琮的「古漁陽」

落款為華浚的「畿東鎖鑰」

屢遭天災人禍,

六百餘年曆經六次重修。

華浚說它「屢修屢圮」,

蛙以為是「屢圮屢修」,

因為鼓樓終究保存了下來,

成了薊州文化的根脈,

體現了薊州人不屈不撓的性格。

至今屹立的鼓樓也是薊州精神的象徵。

(攝影:小樓)

口乾舌燥....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蛙說薊州 的精彩文章:

TAG:老蛙說薊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