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度陸軍的選擇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度陸軍的選擇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度陸軍的選擇

相比於擁有M48A2的巴基斯坦裝甲部隊堪稱豪華的戰鬥序列,當時印度裝甲部隊的「家當」是相當寒酸的。印巴分治時,印度保留了舊英屬印度軍隊的大部分軍事儲存,包括大部分根據協定已經分給巴基斯坦的,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這些軍事裝備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更新,在相當程度上已經朽壞了。結果到1950年代末,構成印軍裝甲部隊戰鬥序列主體的,仍然是英軍撤離時留下的美製(根據租借法案獲得)和英制車輛,主要包括720輛各型美製「謝爾曼」中型坦克(主要以裝40倍徑75mm炮的M4A4為主),270輛M3/5「斯圖爾特」輕型坦克(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中,我軍繳獲了幾輛印軍的M3「斯圖爾特」),150輛M8「灰狗」輪式裝甲偵察車,再加上少量的英制的「丘吉爾」步兵坦克(主要是裝備95mm短管榴彈炮的火力支援型)、「布倫」機槍車以及「戴姆勒-野狗」輪式裝甲偵察車等等-----這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應被銷毀的剩餘軍用物資,不但技術性能落後於時代,而且維護保養狀況十分糟糕,相當一部分到1950年代末早已不堪使用,只是存在於帳面上的一個數字而已(諷刺的是,第一次印巴戰爭中,印軍繳獲了幾輛巴軍的M4A4「謝爾曼」,並將其納入自己的戰鬥序列,然而幾年以後,巴軍在美國軍援的支撐下,其裝甲部隊開始「舊貌換新顏」,而印軍卻仍在使用這些老爺車。換句話說,在獨立十幾年後,印度裝甲部隊的裝備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大大惡化了-----第一次印巴戰爭中,印度人操作的那些坦克,此時仍在使用,只不過是更為破舊不堪罷了)。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度陸軍的選擇

印度陸軍裝甲部隊於1957年開始接收首批法制AMX-13/75輕型坦克

當然,作為現代陸軍作戰能力理所當然的核心,印度裝甲部隊不佳的狀況並非沒有引起印度政府和軍方的關注,特別是在巴基斯坦開始接收先進的美製M47和M48「巴頓」,並將一部分裝甲部隊的基層軍官送到美國本土的諾克斯堡訓練中心進行培訓後,這一情況一方面疏遠了印美關係(在印度看來,巴基斯坦是對自己的利益和大國夢想最能構成直接威脅的國家,而巴基斯坦尋找美國軍事援助的首要目的是加強它與印度對抗中的地位。因此,針對美國給予巴基斯坦援助問題,印度予以極大關注和強烈的憤恨。印度政府認為美國軍事援助巴基斯坦將成為巴基斯坦增加軍事力量的一系列步驟之一,而這無疑是將冷戰帶進了南亞。印度還把美國的行動看作是公開在這一區域安插的一個代替殖民權力的楔子,對印度的國家概念也將是一種挑戰。更何況美巴軍事合作的計劃還將使美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更加支持巴基斯坦,導致巴基斯坦的軍事力量增加的危險,並且遲早對印度的南亞霸權形成致命的妨礙。這種擔憂和不滿,在客觀上疏遠了冷戰期間的印美關係),另一方面,出於純軍事目的的考慮,這種由擔心而激發的關注也必須被落實到具體的實際中。於是,印度方面開始尋找一些對策以應付所謂的「巴頓危機」,其中之一便是在1956年由法國引進了一批AMX-13輕型坦克,試圖作為反制手段。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度陸軍的選擇

1965年的戰爭結束後,巴軍甚至利用從印軍繳獲的AMX-13,組建了幾個坦克連

客觀地說,印度人對AMX-13所給予的希望,有著一定的合理性-----這種法國輕型坦克本身就是為了以小博大設計的,似乎有著很不錯的性價比。事實上,作為在一片廢墟上倉促推出的戰後法國第一種裝甲戰鬥車輛,AMX-13研製的初衷非常有意思-----起初,作為德國人手中最有效的裝甲戰鬥車輛,自由法國軍隊吃夠了苦頭兒,卻也深知這種坦克的價值所在,所以利用戰爭中繳獲的幾百輛PzKpfwV「黑豹」(車況不一,但有些狀況相當不錯),戰後的法國軍隊組建了一個PzKpfwV「黑豹」坦克團,並在這一使用過程中加深了對「黑豹」坦克的進一步了解,以至產生了仿製PzKpfwV「黑豹」作為法軍標準中型坦克的念頭。然而,要在那些千瘡百孔的工廠廢墟里一下子生產出法國版PzKpfwV「黑豹」談何容易,無奈之下法國軍方只好退而求其次,打算先將德國PzKpfwV「黑豹」中型坦克的75mm口徑KwK 42 L/70坦克炮,搬上一個結構簡單的、成本低廉的、適合當時法國工業生產條件的10噸級履帶式底盤,作為過渡性車輛使用,希望以此來應付那些武裝到牙齒的蘇聯坦克……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度陸軍的選擇

設計始於1946年的AMX-13,本質上屬於法國國力不足條件下企圖以低成本來單獨突出某方面性能的產物

當1948年AMX-13樣車首次亮相時,人們發現法國人似乎作到了這一點------PzKpfwV「黑豹」的火力+輕型坦克的低廉成本。而且為了安裝自動裝彈機以進一步提高火力性能,這輛僅僅13噸的小車還創造性地採用了奇特的搖擺式炮塔,也就是將傳統的炮塔「一分為二」,即上塔體和下塔體。火炮剛性地安裝在上塔體上,二者成一體繞火炮耳軸作俯仰運動,是謂「搖」;上塔體靠耳軸支承在下塔體上;下塔體支承在炮塔座圈上,帶動整個炮塔及火炮作旋轉運動是謂「擺」。因火炮和上塔體是一體的,只要把炮彈布置在上塔體後部的適當位置,便可以非常方便地推彈入膛,從而以一種相當合算的方式,實現了12發/分鐘的高射速(安裝搖擺式炮塔是AMX-13坦克能夠成為世界上第一種裝有自動裝彈機的坦克最重要的原因。傳統式炮塔自動裝彈機的輸彈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空間運動過程,特別是旋轉彈倉式自動裝彈機,要完成「選擇彈種→提升炮彈→對準炮膛→推彈入膛」等一系列動作,非常麻煩。而除了易於實現自動裝填外,炮塔重量輕是搖擺式炮塔的另一個優點----這不僅僅是因為取消了裝填手的位置,可以將炮塔造得較小,更重要的地方在於,上塔體完全代替了通常意義上的炮塔防盾和首上裝甲,從而較之常規結構的炮塔,節省了2/5的重量)。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印度陸軍的選擇

巴軍正在操作一輛繳獲自印軍的AMX-13

也正因如此,當1956年巴基斯坦裝甲部隊開始接收M47和M48這兩型先進的「巴頓」時,對於法國羅昂製造廠(ARE)的這一傑作,印度軍方曾懷有怎樣的一種「感激」-----為對付蘇聯坦克而設計的AMX-13,似乎也能用於對付美國人的「巴頓」,更何況法國人的報價實在是有著無可抗拒的誘惑(1950年代中期,尼赫魯在實現國家目標時充分利用世界民眾厭惡強權與戰爭的普遍訴求,把印度放在全球「道義」的制高點,依靠「道義的力量」謀取國家利益,順便實踐其大國理想。這套具有投機性的政治手段,雖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於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成功,為印度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與其國力不相稱的崇高的聲譽和國際地位,但同時卻使尼赫魯更加忽視了軍事力量的建設,造成了印度軍方在政治上的邊緣化和軍事預算的極度困窘。在這種情況下,採購武器裝備的重點在於價格而不是性能,以免防務支出的負擔對國民經濟建設造成不良影響,AMX-13受到印度政府青睞的原因也正在於此)。1956年7月,印度政府與法國政府簽署了一份購入300輛AMX-13輕型坦克的合同,然而,隨著第一批99輛AMX-13在1957年9月的到貨,情緒一度高漲的印度軍方卻很快被「澆了一盆涼水」-----在一些「懂行」的印度裝甲部隊職業軍官眼中,AMX-13非但稱不上是理想的裝備,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是處:

首先,印度購入的這批AMX-13,屬於裝備FL-10炮塔的早期型號,主要軍械為一門CN-75-5075mm坦克炮。這門所謂的CN-75-50 75mm坦克炮,實際上是由布爾日兵工廠(Bourges Arsenal)生產的法國版75mm口徑KwK42 L/70坦克炮(既PzKpfwV「黑豹」坦克主炮),但為了能夠與輕型底盤匹配,法國人不但將身管長度由德國原版的70倍徑縮短為50,而且改進了彈藥並使用了更短的葯筒。如此一來,雖然成功地將CN-75-50搬上了AMX-13的底盤,但付出的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發射被帽穿甲彈和次口徑脫殼穿甲彈時的炮口初速,分別降到了890m/s(KwK 42 L/70 75mm坦克炮為925-1000m/s)與914m/s(KwK 42 L/70 75mm坦克炮為1120m/s),穿甲效能大打折扣(原版的KwK42 L/70 75mm坦克炮,在發射被帽穿甲彈時,可於1000米距離上,擊穿121mm//30°的均質鋼裝甲板;而在發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時,可於1000米距離上,擊穿149mm//30°的均質鋼裝甲板。而CN-75-50的穿甲效只相當於KwK 42 L/70 75mm坦克炮的85%),只能勉強在500米的「自殺」距離上對巴軍的兩型「巴頓」造成威脅(M47車體首上裝甲板厚101mm/30°,炮塔正面裝甲板厚115mm;M48A2車體首上裝甲板厚120mm/30°,炮塔正面裝甲板厚110mm)。

其次,雖然AMX-13的搖擺式炮塔可謂一大搶眼的「噱頭」----AMX-13由此實現了超前於時代的自動裝填能力,擁有了令人羨慕的高射速,但這同樣不是沒有代價的。搖擺式炮塔的最大問題在於炮塔的外形削弱了防護性能,上、下塔體的結合部,成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薄弱環節,而且上、下塔體之間的密封難度也大----僅用帆布一類材料「密封」起來,作為戰鬥車輛而言,這種「密封」顯然不太可靠。此外,搖擺式炮塔高低射界較小、防彈能力也差,俯仰角小,結構也決定了狹小的炮塔空間無法容納過多的觀瞄設備--------炮長車長各僅有一具放大倍率分別為7.5倍、5倍的望遠式瞄準鏡,這一切都被認為嚴重限制了AMX-13戰鬥效效能的發揮……也正因為如此,印度裝甲部隊經過試用後認為,設計始於1946年的AMX-13,其整體設計理念落後,本質上屬於法國國力不足條件下企圖以低成本來單獨突出某方面性能的產物,終究難堪大任,印度軍隊需要由裝甲防護更好、火力更強大的現代化主戰坦克進行重新武裝,而不是由這種嘩眾取寵的薄皮貨來妝點門面(由於二戰中法國本土被納粹德國佔領,軍事工業基礎遭到了嚴重破壞,軍事技術的發展停滯了關鍵的幾年,雖然經過戰後幾年的勵精圖治好歹恢復了些元氣,但到1950年代法國的坦克技術水平仍然落後於時代---AMX-13的出現就很好地說明了法國人當時的無奈)……

結果,當巴基斯坦於1950年代中期,陸續獲得了400多輛「巴頓」後(特別是還包括203輛先進的M48A2---這也是在M60服役前,駐歐美軍裝甲部隊的一線裝備),狀況不佳的印度裝甲部隊感受到了空前壓力,既便是從法國引進了一批AMX-13也沒能化解這種擔憂(由於對AMX-13性能不滿,印法的AMX-13交易止步於第二批次,在1960年3月印度正式宣布中止合同時,印度裝甲部隊僅僅獲得了178輛AMX-13)。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開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1959年中印邊界發生朗久和空喀山口事件後,在印度朝野的壓力下,印度政府幵始有計劃地擴充軍備,印度陸軍自然趁此機會,希望政府增加軍事預算,以便能夠從西方國家引進一種能對巴軍M47/48「巴頓」,形成「壓倒性優勢」的現代化主坦克。然而,軍人們基於軍事因素的考慮是一回事,事情到了政治家那裡卻又是另一回事。以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和國防部長梅農為代表的這一代印度政治家,對軍方在骨子裡並不信任,軍方的話語權在政府層面相當微弱,所以對軍方要求購置坦克的建議其實自有打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雕石紀事 治印敘史:愛好者手中的坦克大事記【現代】
日本自衛隊60年發跡簡史(4)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