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思維定勢讓洪秀全一有三顧茅廬,石達開悲劇即成
善良的人總喜歡拿歷史中的「美」比附現實的「丑」,卻不曉得世易時移。
總有人喜歡拿文藝作品中的「歷史」比附真正歷史。
由此,兩者結合在一起後,就誕生出文藝作品中的「美」比附歷史真實的「丑」。
有人說,書越好危害越大。因為,好書的作者不可能做到處言之鑿鑿、不偏不倚。好的地方未必催人上進,壞的地方則必定會讓人墮落。
(1)洪秀全三顧茅廬一開始,就註定了石達開的悲劇,可惜了一位傑出的人物。
石達開壓根兒就沒信過洪秀全,儒教為核西方宗教為皮毛的怪胎。
偉大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凝聚了中國人千年的權謀思想、愛憎觀念。
其中「三顧茅廬」是眾多令人振奮無比的橋段之一。但很可惜,它是文學虛構,不是真實的歷史。因此,當人們去效仿「三顧茅廬」的時候也就缺少了真實的歷史作為依託。從而流於表面的上進,其實是走入了實際的下流。
當人們效仿它的時候,訪者將自己置於了伯樂的地位、導師的地位、知人善任者的地位;被訪者則也將自己置於了德才兼備、士為知己者死的地位。
由此,當訪者的伯樂、導師、知人善任等角色並不固定的時候,被訪者卻根本沒有任何迴旋餘地,只能扮演著文學作品給自己鎖定的位置。
當洪秀全去拜訪石達開並在其後將其打造成洪石版「三顧茅廬」後,石達開的悲劇其實已經奠定好了。
說句簡單的話就是:洪秀全「三顧」了,就有了知遇之恩,因此,無論如何你也不能反對洪秀全。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思維。這就是悲劇。「三顧」是因為有求於你,為了自己的生存而顯得伯樂,但問題是,時間變化後、地位變化後,「三顧」者變了,但被「三顧」的人沒有變化。
那時的石達開,在家鄉扮演的仍然是傳統意義上的少而有為者。13歲按照今天的觀點還是孩子,但在那時已經接近成年標準16歲。況且12歲的他便身材高大,猶若成人。少兒失去父親的他,便接收了家裡的所有商業組織,開始遊走於各類人士之間。由此,也就養成了日後他能夠與各色人等和諧交流的能力。排解糾紛、扶危濟困等高尚辭彙充斥著描述那個時期石達開的各類著作。
(2)年輕人石達開
洪秀全來到貴縣傳教,對石達開是否有影響現在不得而知。但以每個人的親身經歷思付一下,茫茫人海幾個月內碰到一起也應該算是一種奇蹟。除非二人都是有意地認識對方。
從日後的石達開作為看,石達開壓根兒就不信洪秀全的那套。石達開做的僅僅是要為他的同鄉擺脫被欺壓的地位。
石家田產不多,頂多算是中農而已。
石家的資財主要在於商業而不在農業。
儘管《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調查資料彙編》說他;「一向在家種田,也兼做些小生意。」他利用自己的財富不斷地幫助鄉人、同族。因此,在當地非常有號召力。
他自幼捐助當地公益事業,即使是其父健在之時便已經開始。
未完待續
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催生了洋務運動並破壞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李鴻章說自己是戰神,碰到石達開後全家狂逃
我為陳勝楊幺張獻忠李自成石達開辯,10問否定農民起義
※1850年代古巴華工死亡率67%,清廷得知後火速派出一名官員調查
※古有少林抗倭,今有佛教徒抗日:上馬殺賊,下馬學佛!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