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譽參半的晚清名臣——大清帝國的裱糊匠李鴻章的一生!
1901年11月7日(光緒二十七年),晚清名臣李鴻章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這個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被西方稱之為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是一個爭議頗大的人,毀者雲其因循守舊,苟且偷安,不思進取,喪權辱國;譽者則曰他盡心竭力,為民擔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梁啟超在其所作《李鴻章傳》中寫道:「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日益為清政府所倚重,其主張「 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包括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軍隊,興辦輪船、鐵路、電報、採礦、紡織等各種民用企業,派遣留學生,培養洋務人才。1870年,李鴻章接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在其建議下清政府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北洋水師,並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併購買西方先進軍艦,艦隊實力曾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九。此時的李鴻章處在自己人生的巔峰。
1894年-1895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號稱世界第九的北洋艦隊被日軍擊敗,全軍覆沒。國內輿論一片嘩然,國家花費數千萬兩白銀建立起來的艦隊一戰而潰,作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李鴻章難辭其咎。1895年四月,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導致國內民憤四起,而又不能指責清政府為慈禧傾盡國庫一心籌備萬壽慶典,故將矛頭指向了李鴻章,李鴻章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做了清朝喪權辱國的替罪羊。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閑散。
簽訂《馬關條約》
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對華戰爭。聯軍很快攻佔天津,進入北京,慈禧帶光緒帝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緒名義發布「罪已詔」,授予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令其迅速辦理談判事宜,李鴻章垂暮之年依然北上進京,雖然他知道這一次是背黑鍋做替罪羊。經過9個月的艱苦談判,1901年9月7日,李鴻章與列強簽訂了近代以來最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李鴻章為簽訂和約竭盡了全力,離死亡也越來越近,1901年7月,李鴻章病情加劇,不能視事。11月7日中午李鴻章忽然嘴唇喃喃顫動,兩行清淚從眼窩中滾出,須臾氣絕。終年78歲。
庚子事變之後,鴻章曾對後輩提及:「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凈室,雖明知為紙片裱糊,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作為政治家,他在各個方面都遭到了「慘敗」。由於昧於世界大勢,頻頻被洋人所欺。縱觀李鴻章一生,他是個失敗者。他並未使中國走向富裕與強大,甚至臨死時也沒見到獨立自主的中國。清朝最後的裱糊匠死了,這古老的中華帝國,穿越歷史的塵埃,終於接近了她的終點。
※乾隆帝長子,因在喪禮不夠悲傷而失去立儲資格,二十二歲抑鬱而逝
TAG:歷史人物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