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時代容不下你
也忘了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歷史了,也許就在剎那間吧。
從有接觸歷史以來,看遍了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從古代的極其繁榮,到近現代的落後挨打,一個個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落後必然挨打。泱泱中華,何以淪落至此?
為了救我中華,還我國權,從鴉片戰爭起,就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奮起反抗。他們或只是在一個小地方進行著自己的救國抱負,或有的為了革命變法而流血犧牲,有的在歲月長河中,卻成了千古罪人。有這麼一個人,他一腔抱負,建新軍,引洋器,築國防,縱萬千不對,仍咬牙力挺,他就是李鴻章,一個為時代所不容的人。
很多人對於李鴻章的第一印象是賣國賊,是的很多人都這麼認為,一個親手扼殺農民起義太平軍的惡魔,一個賣國求榮簽訂《馬關條約》的大官,一個親手將北洋海軍埋葬在威海衛的將領。李鴻章的出現,使農民起義遭受了很大的挫傷,同時也使他形象大跌,成了一個萬民唾棄的人,但是,請君細思,這是否合理?
一、歷史背景
請允許我用數據說話。
當時,中國正處於水深火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先是工業原料掠奪失去國有開發,再就是外交、政治也被不同程度的滲透,同時還有巨額的賠款。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中華,首先要想到的是變法革新,但是這必須保證中央集權的存在和經濟的不間斷。
南方自唐宋以來,便是中國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實力雄厚,且地理位置重要。巴蜀易守難攻之地,蘇杭揚為最重要經濟地,且長江之險,進而可入中原,退而可安一隅,廣州為中國唯一不間斷的對外開放窗口,意義重大,諸如此類。如果南方與北方的聯繫因為清朝與太平天國的割據對立而阻斷,這對於中國來說,第一,加劇了內耗,使中國矛盾更為尖銳,同時也給了外國勢力藉機進一步滲透中國的借口,第二,對百姓來說,無法達到休養生息恢復生產,這是一個毒瘤,給了有心人借雞下蛋的機會。
二、洋務實情
英雄總是孤寂的。李鴻章本來可以做一個英雄,但不得以承受罵名。拿實業救國來說,這一思潮起源於鴉片戰爭時期的《海國圖志》,是由魏源提出來的,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其實更加使民眾對實業救國的認識加深,但是,儘管如此,中國雖然建成了亞洲第一海軍,但是與西方相比還很落後,與日本相比,則主要贏在兵力調動和海艦數量上,當時的中國沒有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去建設軍民工業,這是需要承認的一點,在威海衛海戰時,寧遠號航速慢於日艦,炮彈射速為五分鐘一發,而日軍一分鐘五發,只有客觀看待差距,知恥而後勇,才能更好發展。作為政治家和陸軍將領,李鴻章是成功的,而作為海軍領導,則在戰術上存在不足,這才致使威海衛海戰全軍覆沒。
三、斡旋外交
面對外國勢力的侵入,清政府領導層已經腐化,寄希望於與外國談條件,求得繼續生存。亂世生梟雄,盛世誕名相。面對一個內憂外患的國家,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李鴻章,一個在慈禧太后權勢壓制下的官僚,在面對外國勢力時,採用的是合縱連橫的策略,利用西方之間的矛盾儘可能保住當前的中國,加強中央集權,否則國將不國。在西方有對我中華的「七塊論」,即將中國分為七個板塊,分別獨立,徹底斷了中華復興的後路,在日本有「大東亞」圈一說,以中國為跳板,侵佔全世界。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很容易就步入萬劫不復之地,這也是避免直接衝突、穩定南方這個大後方的原因。
都說時勢造英雄,而李鴻章似乎是這裡面的例外。見過這樣一張圖片,一旁都是老人,另一旁卻是青壯年,老淚縱橫的雙眼環顧獨自哀傷,當顫抖的手重重寫下「李鴻章」三個字的時候,會是怎麼樣的心情?而我相信,中國不再是以前的中國,迎接我們的是更加進取創新、更加彭勃向上的中國,中國不會也不可能再出現「李鴻章」時代。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若有相左,請不吝指教。
TAG:文學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