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78-1987年,中國電影圈發生了這20件大事

1978-1987年,中國電影圈發生了這20件大事

一部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中國電影的發展史。改革市場體制、改革電影語言,開放國門、開放思想,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40年間,中國電影也從凋零到振興。

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最初十年間,經歷了十年動亂,電影行業百廢待興。在那個思想大解放的時代,誕生了《小花》、《廬山戀》、《阿Q正傳》、《少林寺》、《牧馬人》、《火燒圓明園》、《黃土地》、《芙蓉鎮》、《紅高粱》等一大批破舊立新的電影作品。這些經典之作和前輩電影人的努力一起為之後中國電影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北京電影學院恢復招生(1978)

1977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1978年5月,北京電影學院重新面向社會招生。原定導演、表演、攝影、美術、錄音五個系總共招收100多人,每個專業只招收15-20人,但考生太多,不得不擴大招生名額,僅僅是表演戲的報名者就有近萬人。1978年9月18日,北京電影學院78級新生開學。這一天被法國《電影手冊》評為「世界電影史上100個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之一。

北京電影學院無疑是當今中國電影人才最重要的搖籃之一,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田壯壯、賈樟柯、韓三平等對中國電影產生巨大影響的電影人都曾在這裡學習深造。

《追捕》走進國門(1978)

作為第一批引進國內的進口片,高倉健主演的《追捕》當年幾乎在一夜之間就火遍了中國大地。

崔永元在《電影傳奇》一期節目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杜丘式的風衣被搶購一空,很多人在不颳風的時候豎起衣領,戴上不捨得撕去商標的蛤蟆鏡…… 2017年,吳宇森翻拍《追捕》,主演張涵予回憶,「毫不誇張地說,當時至少有4億人不止一次地觀看了這部電影。」

《追捕》在國內上映時,十年文革浩劫剛剛結束,整個社會還沉浸在「傷痕」的愈療和反思中。《追捕》的出現,不僅讓中國人看到一衣帶水的鄰國是什麼樣,也看到了當代電影不同的可能性。

《小花》橫空出世(1979)

「妹妹找哥淚花流,不見哥哥心憂愁。望穿雙眼盼親人,花開花落幾春秋……」這是李谷一為《小花》演唱的插曲《妹妹找哥淚花流》中的歌詞。一個戰爭題材的故事,導演黃健中、張錚等主創卻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新的探索,賦予影片同時代作品少有的「人情味」,讓當時看慣了傳統故事片的觀眾耳目一新。

就在改革開放第二年,以《小花》、《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為標誌的創新浪潮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電影的創作面貌。當時不到20歲的陳冲憑藉「趙小花」這個角色獲得第三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

《生活的顫音》出現吻戲(1979)

提到這部電影中的「接吻鏡頭」,是要打引號的。影片中,情侶在告別時本有「接吻」的意圖,後因導演不敢放開,被刻意改為女方的母親推門而入,硬生生地將這一吻扼殺,但也算羞澀邁出了中國銀幕吻戲史的第一步。

在那個相對保守的時代,即便只是接吻的意圖也足以引起轟動。據悉,《生活的顫音》上映時,幾乎每一場的上座率都是百分之百,許多地方為了防止意外發生,還臨時增派了消防官兵到影院駐守。全國人民都在等待銀幕上激動人心的一刻到來。

電影是時代的鏡子,隨著吻戲的中國電影中變得越來越司空見慣,中國社會也變得越發開放。

《神秘的大佛》商業成功(1980)

《神秘的大佛》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拍攝的第一部動作片,開創中國電影最早的商業模式。影片主演劉曉慶、張順勝,葛存壯等可謂當時的全明星陣容;情節設計也曲折離奇,引人入勝。

影片上映後取得了覺得的商業成功,全國上萬家電影院場場爆滿,在門票平均二毛五的時代票房創收上億元,相當於現在200億。

在受到觀眾追捧的同時,《神秘的大佛》因商業屬性太強,也受到了「情節脫離現實」、「品味庸俗」等批評。因為輿論壓力太大,《神秘的大佛》上映一段時間後就中斷了拷貝印刷。

《廬山戀》銀幕之吻(1980)

《廬山戀》由黃祖模執導,張瑜、郭凱敏主演,講述了一位僑居美國的前國民黨將軍的女兒周筠回到祖國廬山遊覽觀光,與中共高幹子弟耿華巧遇,兩人一見鍾情並墜入愛河的故事。

比《生活的顫音》更向前一步,該片出現了中國第一場真正的銀幕吻戲。剛開始郭凱敏與張瑜都覺得很彆扭,為了避免尷尬,只好要求導演清場。在導演的設計下,張瑜飛快地在郭凱敏臉頰上親了一下,兩人的臉也變得通紅。

廬山下建了個電影院,每天只放映《廬山戀》,到1999年,已經放映了6300多場,創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阿Q正傳》進軍戛納(1981)

《阿Q正傳》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之作。影片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浙江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示了當時貧苦農民生活上走投無路,精神上遭受嚴重摧殘的悲慘境遇。

片中飾演阿Q的嚴順開是第一次出演電影,他憑藉此片獲得第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第2屆韋維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金手杖獎。

1982年,《阿Q正傳》參加第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成為首部進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中國內地影片。11年後,《霸王別姬》才為中國電影捧回第一座戛納金棕櫚獎。

第一屆金雞獎頒獎(1981)

1981年,標誌著中國電影藝術最高成就的電影獎項金雞獎誕生。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因當年屬中國農曆雞年,故取名中國電影金雞獎。

獲得第一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是謝晉導演的《天雲山傳奇》和吳永剛導演的《巴山夜雨》。第一屆金雞獎的最佳男演員遺憾的空缺,而女演員張瑜則是因為兩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而獲得了金雞獎歷史上的首位影后。

中國電影金雞獎與中國電影華表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與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與大眾電影百花獎合稱金雞百花電影節。

《少林寺》引發觀影熱潮(1982)

這部投資120萬的影片僅在內地的觀影人數就超過了5億人次。在香港上映時更是一舉打破了由成龍創下的功夫片票房收入的最高紀錄,票房高達1600多萬港元,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功夫片和第五部收入超過千萬元的電影。在日本的票房則超過了3000多萬人民幣,在美國也是一映再映。主演李連杰更憑藉此片成為功夫明星,並在日後走向國際影壇。

李連杰回憶,拍《少林寺》時他的片酬是1元1天,10個月掙了300多元,給電影公司帶來了上億元的票房,「城裡1毛錢1張票,在農村,1塊磚頭可以換1張電影票,老百姓為看電影把廁所都扒了,當時磚兩分錢1塊。」

《城南舊事》散文電影(1982)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

在「文革」期間導演吳貽弓雖然沒有拍攝電影,但是積累了很多東西,在拍《城南舊事》時,他把「文革」期間積累的情感和想法全都用上了。《城南舊事》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為中國的散文電影的創作提供了一個範本。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牧馬人》家國情懷(1982)

《牧馬人》由謝晉導演,朱時茂、叢珊主演,根據張賢亮小說《靈與肉》改編。電影講述了許靈均被打成「右派」,來到西北牧場勞動,得到當地牧民的關懷照料,並與農村姑娘李秀芝結成連理,文革結束後,他放棄了到美國生活的機會,決定留下來建設祖國的故事。

影片以嚴峻、深沉的筆觸描繪了主人公多年的命運,從扭曲的時代中挖掘出美,從普通人身上迸射出真與善的光輝。

此時距文革結束不久,如何從傷痛中走出,開始新生活是當時觀眾最關注的的議題。《牧馬人》觀影人次超過1億,關於影片的討論成為當時的社會公共話題。

《火燒圓明園》紅遍中國(1983)

《火燒圓明園》聚焦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那段慘痛的歷史,是當時少見的由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電影工作者共同創作的電影作品。

作為移民到香港更輾轉於台灣的北方人,李翰祥導演一直有難以割捨的北京情結。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返鄉禁令解除,李翰祥得以回到北京,並拍攝了《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等清宮電影。

該片在內地拍攝期間,相關部門全力配合,並且第一次開放皇城故宮的實景為該片提供拍攝場景便利 。影片上映後不但火遍中國,也捧紅了還屬新人的劉曉慶、梁家輝兩位演員。

第五代導演開山之作(1983)

1983年5月,廣西電影製片廠宣布成立「青年攝製組」,下達生產令投產《一個和八個》,張軍釗任導演,張藝謀、肖風任攝影,何群任美工師,郭寶昌為「不掛名」的藝術指導。這個「青年攝製組」平均年齡27歲,大學畢業不滿一年就全部獨立拍片,在中國電影界史無前例。

《一個和八個》拍攝完成送審時,並未立即得到認可,而是被很多人當成「精神污染」重點批判。拖了整整11個月後,在社會上很多的聲音為這部影片叫好的壓力下,影片才最終獲得通過。在對中國電影影響甚廣的「第五代導演」的眾多作品中,《一個和八個》可謂「開山之作」。

第五代導演標誌性作品(1984)

《黃土地》改編自珂蘭的小說《深谷回聲》,由陳凱歌執導,張藝謀攝影。影片講述了陝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親,她無法擺脫厄運,只得藉助"信天游"的歌聲抒發內心的痛苦。

如果說《一個和八個》是中國第五代導演們的開山之作,那麼《黃土地》則是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的電影作品。影片以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以突破性乃至革命性的電影語言,對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方向性的影響。

該片也是陳凱歌、張藝謀的「會師」之作。日後,兩人分別延續了第五代美學取向並將之推廣到全世界的作品。

《黑炮事件》社會反思(1985)

該片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浪漫的黑炮》,講述了趙工程師為尋找一枚丟失的黑炮棋子而鬧出一場大誤會的故事。該片也是導演黃建新執導的第一部影片。《黑炮事件》當年送審時因題材敏感無法審查通過,黃建新求助其老師吳天明與有關方面周旋,最終該片順利通過審查 ,但改動了六七十處地方。

不同於同時代其他影片,《黑炮事件》展現出的個體在環境中的異化,讓國產電影開始具有了現代性的思考。黃建新由這部電影出發,之後又拍出了《站直啰!別趴下》、《臉靠臉,背靠背》等作品。

電影票價體制出現鬆動(1985)

1980年,文化部又以1588號文件的形式規定,中影公司根據發行需要所印製的拷貝量按一定單價與製片廠結算,使製片廠產量增加,利潤上升。1984年5月,文化部正式提出成立中國電影總公司的體制改革方案。

1985年1月,電影局在廣州召開電影體制改革座談會,提出簡政放權、政企分開和擴大製片業與發行業經營自主權的精神。同年,同意在一些地區對部分影片的票價實行浮動,以緩和電影收入的下降趨勢。電影的價格體制在經歷了35年之後,終於在市場競爭的衝擊下出現了初步的鬆動。

《末代皇帝》的西方視角(1986)

《末代皇帝》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陳冲、鄔君梅等主演的傳記電影,是一部以西方人的眼光看待古老中國餘暉的電影,至今仍是西方觀眾了解中國的重要作品之一。在第60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末代皇帝》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九項大獎。

《末代皇帝》也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影片拍攝期間恰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但是攝製組得到了政府的優先權,使得女王無法參觀紫禁城。

《芙蓉鎮》引發巨大反響(1986)

《芙蓉鎮》與《天雲山傳奇》、《牧馬人》一起組成了謝晉的「反思三部曲」。《芙蓉鎮》是當時很少見的正面展現「文革」悲劇的影片。「活著,像牲口一樣活下去!」,片中姜文的吶喊在當年喊出了億萬中國觀眾的心聲。

在拍《芙蓉鎮》之前,謝晉有感於國內大部分影片表現的只是「杯水風波」,提出中國導演應該有巨片意識。巨片意識不僅指場面宏大,更主要的是指內涵和立意的豐富與深邃。

由於《芙蓉鎮》刻畫了「文革」的動亂歲月,在當時曾引起很大爭議,但謝晉力排眾議,完成了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推動了思想解放和對動亂歲月的思考。

《紅高粱》一鳴驚人(1987)

《紅高粱》是張藝謀的導演處女作,他憑藉該片一鳴驚人,翌年為中國電影拿下了第一座金熊獎。經歷攝影師和演員身份的磨練,拍攝《紅高粱》時張藝謀對這門藝術已經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紅高粱》無疑是一部既年輕又成熟的作品,片中濃烈的色彩,鮮明的電影語言驚艷了無數觀眾。這部電影的問世,標誌著第五代導演真正走到時代的聚光燈下。除了張藝謀,該片男主角姜文、女主角鞏俐、攝影師顧長衛、編劇莫言等都堪稱黃金一代的中國電影人。

首個國際影帝誕生(1987)

《老井》根據鄭義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吳天明執導,張藝謀、梁玉瑾等主演。電影中,張藝謀飾演農村小伙孫旺泉。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人物,他會被長輩逼著做「倒插門女婿」;也會風餐露宿,冒著生命危險帶領村民為缺水的家鄉打井。

片中有一場戲,孫旺泉因塌方事故被困井下,為了找准被困井下三天後的心理感受,張藝謀硬是三天粒米未進。憑藉《老井》中的出色表演,張藝謀榮獲1988年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成為中國第一個A類國際電影節影帝。

點擊小程序,答題贏大獎!

快開始你的電影猜題之旅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time時光網 的精彩文章:

人設崩了!摩根·弗里曼被曝性騷擾,終身成就獎或不保
「騷操作」還是「智商堪憂」?導演回應《復聯3》諸多爭議

TAG:Mtime時光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