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為什麼父母很用心,有些孩子卻越養越無能?該躲開的「破洞」效應

為什麼父母很用心,有些孩子卻越養越無能?該躲開的「破洞」效應

有一位爸爸曾經跟我分享過,他讓女兒改掉丟三落四習慣的有趣經歷。

當年小女孩還在上學前班,當年的老師也還喜歡讓孩子罰站。

有一天,小女孩作業忘記帶了,因為不交作業會被罰站一個下午,為了避免罰站,小女孩央求老師給爸爸打電話,讓爸爸把作業本帶到學校。

當爸爸接到電話,跟女兒說:「可以,但爸爸只會給你送二次,第一次是忘記,第二次是不小心,第三次便是故意犯錯了。

小女孩高興地答應了,也不以為意地繼續忘記帶作業。小女孩不知道,爸爸都記住呢。

到了第三次又忘帶作業,小女孩被爸爸拒絕了,結果被老師罰站了一個下午。

晚上回到家,小女孩默默地把她的所有「小家當」:小作業本、小手工、小手帕、小水壺……整齊地放在鞋架上,方便第二天收拾。

女兒笑著說:「媽媽教我的,這樣我就不會忘記帶東西」。

後來,孩子從擺實物發展到列清單,再也沒落過任何東西。這個好習慣,讓孩子如今無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工作都受益匪淺。

為什麼父母很用心,有些孩子卻越養越無能?該躲開的「破洞」效應

相比之下,我身邊有相反的故事:


女兒上舞蹈班忘記帶芭蕾舞鞋,她便打車給女兒送去;

女兒學鋼琴忘記帶樂譜,她即使在上班也偷偷給女兒送去;

女兒郊遊忘記帶午餐,她便托郊遊地附近的親戚買午飯踩腳踏車送去;

……

這位媽媽一邊萬般溺寵孩子,一邊還問我,「怎麼辦怎麼辦,我很用心了,這孩子的神經太粗大了,啥也記不住……」

我笑著問:「你不怕她哪天把自己也忘了?」她的「用心」,實在是用錯地方了。

▲育兒中,你也踩中了「破窗效應」的陷阱了?

有人在一個社區里,放了一輛車,過了一周後,這輛車仍舊完好無缺。這個人用鎚子把車窗敲了一個大洞,結果幾個小時後,車輛就不見了。這便是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的破窗效應實驗。當車窗破了,可能會吸引更多的人來破壞,甚至把整輛車也偷去。當一種不良現象發生後,如果不加以抑制,會導致更糟糕的後果。

為什麼父母很用心,有些孩子卻越養越無能?該躲開的「破洞」效應

換言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當一個孩子的壞習慣和壞行為,從一開始總被父母縱容,孩子會把壞習慣和壞行為當成每天的生活,甚至習以為常,繼而在這些壞習慣壞行為的基礎上,又會發展新的壞習慣壞行為。當哪天父母再想起,並企圖讓孩子改正的時候就難了。

▲日常生活中,那些育兒「破窗效應」的做法,父母們該警惕:

比如,吃飯、穿衣、穿鞋,父母總是幫孩子做,從沒有教孩子自己動手,孩子便會變成生活的「廢人」,甚至覺得自己吃飯、穿衣、穿鞋是爸媽的責任;

比如,孩子玩具從不收拾,父母也總是放任孩子玩具亂放,孩子便可能「天女撒花」,玩具丟得到處都是,甚至覺得收拾玩具是一件傻事;

比如,玩遊戲時,父母總讓著孩子,讓孩子總贏,哪天孩子跟小朋友玩時,孩子輸了便崩潰大哭,還說對方是「壞小孩」;

比如,孩子拿了一個陌生的橡皮擦回家,父母不僅沒質疑,還說「幸虧沒給你買新橡皮」,結果第二天,孩子又帶回一支陌生的鉛筆……

為什麼父母很用心,有些孩子卻越養越無能?該躲開的「破洞」效應

▲日常養育孩子,父母們需要從一開始便避免踩中「破窗效應」

比如,從孩子會走路開始,父母總是鼓勵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小家當,把玩具繪本等「物歸原處」,即使孩子收拾得不夠好,父母也要從一開始,便給孩子埋下「物歸原處」的好習慣「種子」;

比如,從孩子想自己穿衣、吃飯開始,父母總是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動手,弄髒了不厭其煩地收拾,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從一開始便給孩子埋下「自己動手、自己成長」的好習慣「種子」;

比如,從孩子玩遊戲開始,父母既讓孩子贏,也允許孩子輸,沒有人總會贏,也沒人總會輸,讓孩子接受真實的世界,也幫助孩子微笑面對輸,從一開始便給孩子埋下「樂觀面對輸」的好習慣「種子」;

又比如,從孩子帶回一個陌生橡皮擦回家的第一天,父母便要詢問來源,及時歸還他人的東西,並且明確告訴孩子,「想要文具爸媽可以買」,從一開始便給孩子埋下「不亂拿別人東西」的好習慣「種子」;

……從一開始便避免踩中「破窗效應」,絕不讓壞行為壞習慣的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

為什麼父母很用心,有些孩子卻越養越無能?該躲開的「破洞」效應

▲孩子的行為習慣已經踩中了「破窗效應」,還有辦法「逃離」嗎?

補「窗」。

有一位外國小女孩安娜非常害怕聲響。

有一天,小女孩外出聽到狗吠的聲音,便猛撲到媽媽懷裡。

旁人說,「你是個害怕聲音的孩子」。

回到家裡後,「叮鈴鈴」電話鈴聲響起,小女孩也嚇了一跳,手中的玻璃杯差點掉地上。

爸爸說,「你是個害怕聲音的孩子」。

爸爸回到家後,「啪嗒」一聲,爸爸的鞋子從鞋架上掉下,小女孩也嚇了一跳,她從繪本中抬起毛絨絨的小腦袋。

奶奶說,「你是個害怕聲音的孩子」。

睡覺後,「吱吱……」,小女孩從夢中醒過來,她用微微發抖的小手扯過被子蓋住頭。

小女孩連小蟋蟀的聲音也害怕了。

後來,小女孩病了,做了一場大手術,醒來後的小女孩,還是那個「害怕聲音」的孩子。

媽媽說:「你知道你做過手術,媽媽已經讓醫生叔叔把一顆勇敢的種子放進了你的肚子里,隨著勇敢種子發芽、長大……你應該能擺脫害怕了。」

這時醫院的窗外有人狠狠按汽車喇叭,小女孩笑著跟媽媽說:「媽媽,是真的,醫生叔叔的勇敢種子發芽了,我好像沒那麼害怕聲音了。」

回到家後,小蟋蟀的「吱吱」聲、鞋子掉落的「啪嗒」聲、電話的「叮鈴鈴」聲、 狗狗的吠聲……小女孩再也不害怕了。

這是國外一位心理學者媽媽的觀察手記,女兒一度陷入了害怕情緒的「破窗效應」,又讓女兒從害怕情緒的「破窗效應」得救。

為什麼父母很用心,有些孩子卻越養越無能?該躲開的「破洞」效應

其實,育兒跟「修車」很像

當孩子那輛「汽車」,在第一個「破洞」出現時,父母如果放任不理,孩子便會出現更多的壞行為壞習慣;當孩子那輛「汽車」,在第一個「破洞」出現時,父母及時維修和填補,沒讓這個破洞越來越大,也沒讓更多的「破洞」出現,而是把第一個破洞修得「不見痕迹」,那麼行為習慣良好的孩子,還會帶來更多的優秀行為和優秀習慣。

當孩子已經踩中了「破窗效應」,補「窗」也是父母最直接和最合適的做法。從孩子身上最顯而易見的壞習慣壞行為開始,選擇一個你最想先填補的「破洞」。當你修補好第一個「破洞」後,你可能會獲得反「破窗效應」的驚喜。

所以,平時沒事兒,給孩子擦擦「窗」,看看有沒有「破洞」!

關鍵字:行為與習慣、幼兒心理、親子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國外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