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TCL的產業嬗變與李東生的新起點

TCL的產業嬗變與李東生的新起點

2018年和訊特此以大型專題《信·未來》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通過 「轉型、開放、智變、升級、未來」五大板塊,著重探討科技、資本、模式創新對經濟業態的影響。同期力邀各界KOL共述歷史、感悟變化、分享經驗,明辨機遇與挑戰,高瞻遠矚新時代。

TCL董事長李東生

「去年通過減稅降費,TCL節省了1個億,政府已經做的很好了,我覺得可以打100分」,對於改革春風所帶來的實惠,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事實上,這位在中國家電行業一直以低調內斂著稱的老總,既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腳步成長起來的優秀企業家代表。

1

李東生和TCL的重生

李東生是1978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這一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剛剛吹響,而這也改變了李東生的人生軌跡,可以說「高考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1982年,剛剛從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李東生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別人眼中的「鐵飯碗」,這在那個年代會被看成另類。但「愛折騰」的李東生還是決定以工程師的身份進入TCL的前身——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

三年之後的1985年,他就任命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固定電話生產商TCL通訊設備公司總經理。1993年初,李東生擔任TCL電子集團公司總經理。上任後,TCL開始進軍彩電業務,市場銷量飛速增長,使TCL成為行業領先的企業;1996年底,有著優秀業績的李東生開始出任TCL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但是不久之後,李東生就面臨著人生另一個選擇。1997年,李東生被推薦為惠州市副市長候選人,看著前景光明的仕途,李東生最終選擇了拒絕,因為在內心深處,他更希望自己掌舵一個大企業,干一番事業。

2004年,TCL併購法國湯姆遜、阿爾卡特,一系列蛇吞象的閃電國際併購,這讓李東生的名字立刻傳遍全球。

但是2005年,併購的兩家企業巨額虧損,TCL遭遇20年來首次虧損,18個月虧18個億,全年虧20多億元。

「我經歷了一生中最難過的日子,做了十多年企業,一直是盈利,突然間就虧損了。跨國收購後,原來預計18個月扭虧也沒有實現,面對員工、投資人、同行、政府,感到很是內疚、慚愧,自己的情緒甚至一度有點失控。」

逆境之下,李東生寫下《鷹的重生》,這是他在陣痛之下的反思——TCL要麼等死,要麼經歷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

2009年,李東生做了一個投資額遠超國際化併購的大膽決策,他要進入液晶面板這個公認最燒錢、設備折舊超快的領域,也就是華星光電項目。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TCL彩電出貨量1700萬台,已經是中國第一,繼海爾、美的、格力之後,銷售也達千億元,正式躋身千億帝國。之後他開始布局互聯網轉型,制定「產品+服務」、「智能+互聯網」的「雙+」戰略。而2016年開始,TCL彩電銷售突破2000萬台,擠進全球前三。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李東生把一個華南小廠一步步帶到如今全球消費電子領域的一頭「巨象」,完成了「中國式」產業華美嬗變。

2

產品和觀念雙迭代

李東生曾說:艱難和成就都是對創業者的考驗。創業就是一個磨練自己的過程,途中會遇到不計其數遇的重山險流,比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遇到的麻煩甚至更多、更難、更具體。創業者應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遇山開路,遇水架橋,在成就面前不驕不躁保持清醒,遇到險境時不急不慌坦然冷靜面對。

李東生對和訊網談起這些年所取得的成績及經驗,接連用了幾個「變革」對過去進行總結,同時也對未來投入更多期望。

李東生所說的第一個變革來自於從規模增長到規模效益驅動,他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我們要實現效益的增長快於規模的增長,提高經營的質量,就要做好產品的技術創新,不但當下產品和競爭力要和領先企業同步,未來要爭取下一輪產品迭代升級方面做到領先,你要對未來技術開發提早做預判和布局,這是一個觀念的轉換。」

從企業管理來說,之前更多的是靠效率速度、成本控制,簡單講就是要靠效率驅動,而未來更多要靠效率+創新。從企業管理來講,企業要從傳統的製造業向科技創新企業來轉型,未來我們在傳統工廠製造方面會導入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的概念,TCL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投入。

李東生表示,在一些下一代技術創新方面,其早幾年就一直在做布局,廣州聚華科技公司就圍繞下一代柔性印刷顯示技術進行研究,他認為這是下一代半導體顯示技術主要的形態,經過三年多的努力,今年獲得了國家創新中心的授牌。另外一個領域是人工智慧,未來TCL會以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一些基礎人工智慧技術方面。

「像這些投入可能要三年,甚至五年才會看到效果,但企業必須要為未來做投入,這也是企業一個很重要的轉型。」李東生如是說。

從企業業務市場結構來講,過往更多是中國業務扮演主角,現在是中國業務和國際業務雙輪驅動。

李東生表示,為了在改革開放新格局方面走在前列,TCL已經實現了從代工廠、材料加工慢慢積累,到建立自己的品牌,開拓自己的業務,再到把業務走出去,把我們的業務、工業能力、品牌在海外擴張。

在李東生看來,TCL要成為全球的電子信息和家電產品的領先企業,國際化是必行之路,所以這幾年其在主要的國家市場都在著力推行品牌提升戰略,目標在2018年希望海外銷售收入能夠超過50%,這樣意味著TCL把50%的市場品牌資源放在海外的市場,特別是新開拓的市場。

「去年TCL表現最好的是美國的彩電業務。去年不但銷售增長一倍多,市場份額也提升到第三位。作為一個主流的電子產品,能夠在美國這樣的全球第二大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取得前三的品牌地位,TCL彩電應該是第一個。」李東生自豪地說,他有信心能夠鞏固和進一步提升公司全球主要市場的品牌地位。

雖然未來TCL海外品牌投入在增加,但並不意味著國內的投入會減少。「我們會繼續鞏在國內市場的地位,和海外市場呈現雙向成長狀態」,李東生如是說。

在他看來,中國市場一定會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而這更多的不是來自量的增長,而是來自產品的轉型升級。

他舉例稱,很多消費電子產品、電器產品的銷售數量並沒有增長,或者很小的增長,但是銷售額增長比較大。這意味著企業給市場提供的產品更加有技術創新的能力,它能夠給客戶帶來的價值更高。

3

與偉大時代同行

在消費升級轉型的背景下,OLED被公認是下一代顯示技術,並且根據市場調查公司IHS Markit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2500美元以上的高端電視市場,OLED電視佔比達到了51.3%,預計到2018年這一比重將升至70.7%,成為高端市場的主流產品。

但目前的現實狀況卻著實令人尷尬,韓國兩大面板廠三星電子和LG分別在中小尺寸和大尺寸OLED面板上佔據了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對於國內彩電廠商來說,想要入局OLED就不得不面對OLED面板嚴重依賴進口的事實。

而極具超前眼光的李東生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早在09年,他就力排眾議,進入液晶面板這個公認最燒錢、設備折舊超快的領域,也就是華星光電項目。

近幾年,TCL的資源投入主要就集中在對華星光電面板業務的投資,其已建成和在建的產線有5條,合計投資金額近1500億元。

而不久前,TCL再次發布公告稱,計劃在深圳市投資建設一條第11代超高清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t7項目),主要生產和銷售65"、70"、75"的8K超高清顯示屏及65"OLED、75"OLED顯示屏等。該項目投資總額約為426.83億元,由TCL集團、華星光電和深圳市重大產業發展基金共同投資完成。

按照TCL集團發布的2017年年報,2017年實現營收1115.8億元,凈利潤35.4億元,其中歸母凈利潤26.6億元,同比增長66.3%。其中華星光電產能提升並保持滿產滿銷,實現銷售收入304.8億元,同比增長17.6%,實現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114.9億元,同比增長111.1%。

的確,變革創新是TCL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因,唯有變、唯有創新,才能適應產業的變化、市場的變化、技術的迭代,才能夠在每一輪的產業升級當中保持優勢,不被淘汰。

就像李東生所感慨的那樣:「40年,一眨眼就過去了,慶幸的是我們能跟這個偉大的時代同行。40年,是一個新的起點。」

「我是創業者,我對TCL的發展傾注了所有的能力、付出,它就像我的生命,無論我在裡面占的股權有多大的變化,這一點是不會有影響的。」李東生動情地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訊網 的精彩文章:

蘋果無人駕駛道路測試車達45輛:超越Uber與特斯拉
中國長城自主可控人工智慧驚艷亮相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

TAG:和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