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孩子,你不必做父母的拯救者

孩子,你不必做父母的拯救者







每一個孩子,都在嘗試做家庭的拯救者。


 


想拯救父母的情緒、拯救父母的關係,甚至試圖改變父母的人生。


 


但他們還太小,小到不明白

沒人有能力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01




當父母的情緒出現問題,孩子會通過壓抑自我,嘗試拯救父母的情緒。


 


我自己有個朋友A,和我這樣形容她的媽媽:「

就像是個沒長大的孩子。

 


現在的A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並且生活在和母親不同的城市裡。但有一次A的母親前來看望A和外孫,三代人在一起小住一段時間。


 


正如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由於不同年代的兩人生活習慣、教育理念等多方面差異,A和媽媽產生了一些意見分歧。


 


並非什麼值得一提的矛盾,但A堅持自己的意見讓媽媽覺得很難堪,認為:女兒長見識了,竟敢在全家人面前否定自己。並因此賭氣不吃飯。


 


A當然也覺得很委屈,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也沒有對媽媽不尊敬。可看到媽媽的樣子,她又感到非常難受和不忍心。


 


因此她倒上一杯茶,走到母親身邊,打算像往常一樣主動認錯緩和氣氛。本想著讓整件事結束,卻沒想到媽媽當場哭訴起來:「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我造了什麼孽,竟生出你這樣的女兒?」

 


哭到動情時刻,直接把整整一杯茶水潑在她的臉上。


 


A說,那一刻彷彿自己的大腦像短路一樣。不明白這麼小的事,為什麼母親要生這麼大的氣。


 


但緊接著,她條件反射一般,開始哭著扇自己耳光跟媽媽道歉,不停地說對不起。


 


直到這時,母親才表示「原諒」。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A的媽媽總是因為很小的事情發脾氣、哭鬧、拉黑A的微信…


 


而幾乎每一次,都是她A下身段,求著讓媽媽原諒自己,哪怕她沒有做錯任何事。




如果不這樣做,她就要一次次體驗被母親拋棄的感覺。


 


A的人格底色就是這麼形成的,從讀書到工作,她一直都非常壓抑,不敢表達自己,也沒有邊界感,時常是自己受委屈,還向對方道歉。

 


這就是典型的孩子為了拯救父母情緒喪失自我的案例。






02




當父母的關係出現問題,孩子會通過犧牲自己,嘗試拯救父母的關係。


 


心理諮詢師喻冠娟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叛逆的初中女生,和男友發生性關係,並且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因此懷孕了。在做完人流後,小姑娘被父母強制拉去見心理諮詢師。


 


在諮詢室里,這個家裡的三位成員表現各異。


 


媽媽喋喋不休地沖女兒咆哮,指責她「不檢點」、「不要臉」。




爸爸則是在一邊別過臉,一聲不吭地抽悶煙。




女孩呢,衣衫不整地耷在沙發上,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家庭治療大師李維榕說,家庭的癥狀總要從一個人身上的問題反映出來,孩子,通常是首當其衝的承擔了病人的角色。


 


幾乎所有的問題孩子,都在反映父母的問題。而且,大部分反映的,都是父母的婚姻問題。


 


喻冠娟在諮詢中問這對父母:「如果把孩子現在的問題,看作是一個公司的話,他們夫妻倆覺得各自會在這公司里佔多大的股份?」


 


女孩的媽媽半晌沒說話,然後就哭了起來。


 


她說,女兒變成這樣他們是有責任的,因為這兩年她跟丈夫在鬧離婚,根本沒什麼心思去管孩子,沒想到女兒現在竟搞成這樣。


 


喻冠娟又問他們,現在的婚姻狀況如何,是否已經離婚。


 


這位爸爸說到:「沒有,唯一的孩子都鬧成這樣,哪還有心思離婚!」


 


這才是事情的真相,

孩子在用自己的問題,牢牢抓住父母的注意。用自己流產的代價,保住了父母的婚姻。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就像是保護神一樣。當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候,孩子會主動去做一些自我傷害的事情,以期拯救父母的關係。


 


比如,有的孩子會生病,有的孩子則變成了問題少年。無論是怎麼樣,他們的本質策略都相同,那就是將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以避免父母之間的關係衝突發生。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父母應該想想:「這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




這些問題,也許是孩子送給父母的禮物。


 


這就是典型的孩子為了拯救父母關係犧牲自己的案例。






03




事實上,當父母的婚姻出現衝突,父母的情緒出現問題時,作為孩子能做的,只有尊重他們的權利,尊重他們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權利去決定他的人生是否幸福,去選擇他的命運是否快樂。




孩子沒有責任、也沒有能力對父母的人生負責。


 


然而,年幼的孩子,是不知道這些的,他們對父母的愛,帶著純真和幼稚。


 


有位朋友說,每當她想起以前如何對孩子的時候,就會自責不已。


 


因為她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發火。


 


例如,在給女兒梳頭髮的時候,她發現牛角梳中間有幾個斷了的齒疏,就誤以為是女兒玩梳子玩斷的。當時她正和丈夫鬧矛盾,本來心情就不好,順勢就把火撒在女兒的身上。


 


事後,姥姥聽說這事,解釋說:「梳子是我沒拿好,掉在地上斷的,不是孩子的錯。」


 


這位朋友知道後非常的難過

一方面覺得誤會了女兒,另一方面又對自己情緒失控感到自責。

雙重壓力下,當時就忍不住哭了出來。結果,她的女兒反過來安慰她說:媽媽,我不怪你,我長大也不怪你。


 


女兒這麼一說的時候,她更是淚如雨下,她忽然發現,原來孩子一直在默默的幫她分擔著這些情緒。


 


父母希望孩子聽話,


但父母經常聽不到孩子的話;




父母希望孩子懂事,


但父母時常不懂孩子的心。




圖片 | lost7_




無論在哪個家庭中,孩子都曾為自己的父母,都曾為自己的家庭做出過這樣那樣的努力。





每個孩子,都曾試著拯救父母的情緒,試圖拯救父母的關係,想做家庭的保護神。


 


只是,有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孩子背後的努力。


 


最終,這些孩子也絕望了,認為自己做不了什麼。




由此日積月累,孩子也逐漸成長扭曲。他們,也變得像父母一樣,成了糟糕的父母。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父母的問題是父母的,父母的情緒也是父母的。




孩子,只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父母情緒的承擔者,他們沒必要對父母的任何行為做出犧牲。


 


當我們幫孩子這種無意識的動力表達出來之後,孩子就可以放下那份執著。


 


每個成年人,都曾是一個孩子;


 


每個孩子,都曾有過一顆拯救父母的心。


 


你,不需要去承擔父母的命運,不需要去拯救父母的人生。




同樣的,也不要讓你的子女,去扮演拯救父母的角色。




作者 | 吳在天,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微信公眾號:不懂點心理(ID:bddpsy)






進入公眾號武志紅


回復 

開飯

,送你今天日簽~



「三年被辭退了7次,我的人生還有救嗎?」
除了把娃喂胖,老人帶娃還有哪些神奇的技能?

TAG:武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