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還能給你安全嗎?
6月1日
封面故事
滴滴還能給你安全嗎?
「
「滴滴一下,讓出行更美好」,這是滴滴對整個出行市場的願景,但有些問題,如果忽視,一個轉身,滴滴就會從獨角獸變成獨角禽獸。
」
記者 | 周 潔
生活在上海這樣的城市,你很難不體會到高峰時間段一輛計程車都沒有的痛苦,尤其是天氣不好的時候,明明心裡想好要早點回家,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空車經過,「一車難求」,急煞人。
就是這種時候,手機上的滴滴出行就派上了用場。操作簡單,車型豐富,計程車、快車、專車、順風車應有盡有,更重要的是,它能顯示打車乘客的等候時間,司機離我還有多遠等等,在心急回家的時候,給人一種信息對稱的依靠。
解決計程車打車難的痛點,這正是2012年程維創立滴滴的初心。從最初只有16個司機在線,到成為唯一一家獲得BAT三家共同投資的互聯網公司,經過6年的成長,滴滴幹掉或者吞併了前進路上的大多數對手——快的、大黃蜂、Uber??在今年春天美團打車進駐上海前,滴滴幾乎已經是這裡唯一的網約車平台。
漂亮的數據和財報讓滴滴生活在聚光燈下,但吃得太快,一家獨大的滴滴,短板也不斷被曝光——乘客信息泄露、司機資質審核缺陷、客服不作為等等,直到5月初鄭州空姐搭乘滴滴順風車遇害這起惡性事件把滴滴推上風口浪尖,同時,也讓選擇滴滴出行的乘客心裡充滿不安。
事實上,過去四年里,媒體報道及有關部門處理過的滴滴司機性侵、性騷擾事件,至少有50起,更別說其他糾紛了。而女乘客被順風車司機姦殺,去年在深圳也發生過。
「滴滴一下,讓出行更美好」,這是滴滴對整個出行市場的願景,但有些問題,如果忽視,一個轉身,滴滴就會從獨角獸變成獨角禽獸。
被過度強調的社交屬性
在這個用戶為王的時代,每一個App都在想盡辦法留住用戶,「社交產生服務黏性和口碑效應,對產品的活躍度和營銷有利」,因此,不管是什麼行業的互聯網企業,都想開發自己社交方面的潛能,滴滴也不例外,尤其是當出行補貼下降,它更需要新的賣點推動出行業務的發展。
「滴滴順風車本身就承載了兩方面的元素,首先是出行,其次是社交。對滴滴來說,社交是輔助出行的,社交最困難的一點就是見面,而打車就一定會見面。」2016年,時任滴滴研究院院長何曉飛(2018年3月離職)曾這樣描述順風車的定位,同時他還補充:「我們講讓出行更美好,是通過社交的手段讓出行更美好。」
中國白領圈子就這麼大,許多人上班回家兩點一線,陌生人兩性交友的需求的確存在。然而,當一款工具性軟體過分強調社交功能,就容易吸引一些心懷不軌之徒。比如此次的空姐遇害案中,滴滴順風車的定位和功能設計被認為有著巨大的風險。「讓司機更懂你」,原本是為了讓車主在挑選乘客時能夠更好地服務乘客,雙方信息透明的方式,但一些順風車司機對於女乘客留下一些低俗的言論(乘客甚至無法自行刪除),讓司機在選擇接單前就能夠了解到乘客性別、甚至容貌特徵,顯然存在著安全隱患。
在滴滴出行對順風車服務的宣傳文案中,「世界上所有的巧合都是命中注定,你碰巧喜歡我,而我也碰巧暗戀著你,註定就是你」「美好的事情天天發生」等暗示性明顯的宣傳用語,更是讓私人合乘小客車這種服務顯得低俗化。
此外,滴滴順風車還設置了免單功能,根據滴滴公布的大數據分析得出,男車主願意給女乘客免單的比例達到了67%,而這一行為發生在深夜(22點~23點)的概率是最大的。
一位短暫從事過順風車服務的車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他見過一些同行專門以「捎美女」為目的從事順風車服務,在接送路線上費盡心思,「在往返於機場的路線上接到所謂『美女』的概率更大一些。車主可以根據乘客的頭像好不好看,評價標籤里有沒有『美女』等字樣來進行選擇。」
「一般不是特別著急的行程,我才會選擇順風車。不過,坐順風車明顯比坐快車或者計程車要累,因為司機的交談欲明顯要更大一些,因為人家也就收個油費,經常是邊坐車邊陪聊。」常年通過滴滴叫車的沈楓告訴《新民周刊》,「主要還是因為順風車便宜,從體驗來說完全比不上專車。」不過空姐案的事情發生後,沈楓已經不再乘坐順風車了。
高彥則是順風車的重度用戶,她叫順風車有一個原則,就是只在早晚高峰的時候叫車。「因為這個時段,你叫的順風車基本都是真的順風車。」對於順風車司機,高彥會盡量為對方考慮,只給過一次差評,「那天下飛機打不到出租和快車,就叫了順風車,交談中發現他原來是快車司機,因為看到評論說我長得像某女星才接單的,我的戒備心就起來了,給家裡打了電話,司機明顯不高興了,一會兒急剎,一會兒加速,一路忐忑地回了家。」後來聯繫了客服投訴並要求刪除標籤描述,拖了很多天,也沒了下文。
其實,早前Uber在美國也曾主打社交的思路,他們同樣面臨著安全隱患。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過去四年內,全美至少有103名Uber司機因涉嫌性侵乘客,被通緝、逮捕或起訴,其中有31名司機被判有罪。
「將涉及個人安全的標籤暴露給『三低』(收入低,學歷低,素質低)人群的確是對乘客保護不力。」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不能一味否定滴滴的社交功能,但過度強調社交屬性也無必要。在他看來,滴滴可以將涉及個人安全的評價內容屏蔽,換上一些與出行服務相關的詞語。
信息泄露的隱憂
生活中,我們時不時就會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陌生電話。「要不要貸款?」「蘇州高鐵邊新樓盤了解一下?」「資金周轉緊張不緊張?」信息泄露如此稀鬆平常,以至於我們在掛掉這些騷擾電話時都懶得追問它丟失的渠道。但一旦它涉及到你的出行軌跡,包括哪裡上車、哪裡下車,時間精確到秒,包括取消的訂單也記錄在內,你是否會感到後背一陣涼意?
據滴滴方面給出的數據,滴滴出行大平台每天要完成3000萬單打車需求,這產生了大量的出行數據。而與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不同,滴滴的信息是能打通線上和線下的。值得注意的是,滴滴的隱私條款規定:除個人信息外,如果您提交時沒有特別聲明,可視為同意滴滴出行及其授權人可以以商業或非商業目的複製、透露、分發、合併和以其他方式利用這些信息。
這是什麼意思呢?
除了你的姓名、性別、電話,每次出行的目的地、路線,都屬於其他信息。滴滴媒體研究院的首席數據分析師王占偉曾表示,透過滴滴大數據可以了解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從業者的工作情況。不僅如此,什麼《吃貨出行指南》《北上廣深吸血加班樓大PK》等等數據報告的出爐,也能贏得不少風頭。
信息安全專家表示:「一旦數據泄露,相關信息被公開售賣是存在可能的。比如說信息里有一些車主信息,如果我是保險公司,我把這個信息買下來之後,我可以看看他的汽車保險狀況。如果信息里還存在用戶信用卡賬號、有效期限等信息,一旦信息被黑,不法分子就能用這些信息做黑卡,進行盜刷。」
而這麼重要的數據,只要一個外包客服,就能輕易拿到。2017年2月,央視新聞報道了根據一個手機號,信息販子就可以查到手機持有人在滴滴打車的出行軌跡的新聞,僅僅花了55元,記者就買到了一個人足足3個月的詳細滴滴打車清單,細思恐極。
經過調查,滴滴回應這是由於個別外包客服人員利用其許可權,違規查詢用戶出行記錄並從中非法牟利。
事實上,關於滴滴對個人信息泄露的擔憂從未停止。鄭州空姐遇害案發生後,滴滴就是否對網約車行程進行錄音錄像公開徵求意見安全與隱私,不少網友的第一反應就是,如果視頻音頻泄露應該怎麼辦?尤其是許多順風車司機,「開順風車本來就是賺個油錢,這麼一搞感覺司機都是壞人」。
信任一旦失去,想要重新建立需要花不少功夫。
2018年5月19日,司廣,今年35歲,河南駐馬店市順河辦事處李庄村人。只有初中文憑的他,在廣東佛山陶瓷廠做過工人,跟人合夥辦過傢具廠,現在是一名滴滴打車平台網約車專職司機。 為了能夠多接單,司廣常常顧不上吃午飯,空閑時就用泡麵充饑。
「看不見」的司機
出行平安,是每一個人的期望。為了保證乘客的安全,滴滴實行三證審查,三證分別是身份證、行駛證和駕駛證。除此之外,滴滴出行也和公安機關合作,對註冊司機進行背景篩查。
不過,哪怕司機沒有前科,滴滴也無從知曉司機的品行和性格到底如何。畢竟滴滴和司機之間的聯繫,只是一部手機而已。
5月20日,南寧一女乘客坐滴滴快車時被司機索要電話號碼,一路上,司機非常「熱情」,不停找她聊天,話題則圍繞著「自己想找個女朋友」展開,到了目的地,司機竟然跟她說不給電話號碼就不讓其下車!
出於安全考慮,這位女乘客只能據實相告,司機現場撥打驗證後,才放她下車離開。
下車後,女乘客馬上撥打了滴滴平台的電話進行投訴,滴滴回應核實後如若屬實,會聯合滴滴安全部門對司機進行進一步處理。事實上,對於網約車的管理,相關部門早已出台《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其中各地的規定又有差異。以上海來說,網約車駕駛員應具有上海市戶籍,本市註冊登記的車輛才能在本市區域內從事網約車經營。但在實際生活中,「馬甲車」的現象司空見慣。
所謂馬甲車就是,乘客在打車軟體上叫的車輛的牌照,和實際來接你的車輛牌照是不一樣的。據一位滴滴司機透露,註冊馬甲車只需要花費幾百塊錢,你只需要提供一個駕駛證,即便沒有滬牌車、駕齡沒滿三年也可以(上海要求駕齡滿三年才可以開網約車)。
記者搜索相關內容時發現,在一些貼吧和網站上,的確有人專門做這種生意。
「上海本地人一般很少出來開滴滴的吧,畢竟現在補貼少很多,沒什麼賺頭。」沈楓表示,「最近打到的車幾乎都是馬甲車,App上顯示的是滬開頭的,實際來接的車是外牌。有的時候要上高架就很不方便,而且碰到什麼事情,維權也有難度。」
「以前沒出事是運氣好,以後應該就不會坐馬甲車了。害怕。」沈楓補充道。
缺位的投訴機制
近日,湖南的朱女士打到一輛網約車後,司機不停搭訕,並在快抵達目的地時關閉訂單,反鎖車門,先是稱要約朱女士吃飯,然後又對她說:「你這麼漂亮,500塊錢,就摸一摸」。最後聽到朱女士要報警了,才讓其下車。
隨後,朱女士向滴滴公司投訴這名司機。得到的回復是:滴滴會對該車輛進行扣分,並保證該乘客的訂單再也不會被該車輛接到。
這一處置顯然不能讓乘客滿意。
滴滴的客服似乎對於司機總是有點溫柔放縱。
上個月,滴滴投資人張桓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文稱「被滴滴司機打得左眼軟組織塌陷」,在被打之後,張桓試圖聯絡滴滴客服進行投訴,不過始終未能獲得回復,被迫撥打110。
報警之後,警方查到了司機的個人信息和聯絡方式,但是滴滴司機拒絕前往派出所,致使警方沒法立案和解決問題。張桓在文章中表示,他認為滴滴出行平台司機管控不力,處理問題拖泥帶水,遮遮掩掩想小事化了,建議微博公開道歉。
無獨有偶, 一個月前,網民孟婆曾在公眾號發表《滴滴,今天我想和你談一談》一文,聲稱自己遭遇滴滴司機性騷擾,而滴滴很冷漠。
她表示自己在乘坐快車時,司機一直暗示她是性工作者,並且中途趕她下車,結果之後又接了她的訂單,並拉她上車。好不容易脫身後,孟婆打電話向滴滴投訴。她詳細回憶了司機一系列的反常舉動,當說到司機企圖侵害她時,「這位客服居然笑了」。之後,客服反饋說聯繫了司機調查確認,「也許只是司機頭暈不舒服」,後來司機又拉她上車「是因為司機身體好了」,最後表示「你說的這些沒有證據,也沒有證人??」
據統計,過去四年的50起滴滴司機性騷擾事件中,許多當事人對客服的處理很不滿意。空姐遇難案發前,順風車司機劉某也曾遭到投訴,但當時客服打了5個電話都沒聯繫到人,就作罷了。
我們不禁設想,如果當時客服能夠意識到,打5個電話都聯繫不上的人背後隱藏的問題,將他的賬戶暫時封禁,這後來的悲劇,是否就能夠避免呢?
※俄驅逐美外交官繼續互懟模式,世界怎麼了?
※豐滿的楊貴妃怎樣穿:盛唐時期女裝時尚變遷史
TAG: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