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曌豐文化藝術發展為你講述漢劍王者之道

上海曌豐文化藝術發展為你講述漢劍王者之道

上海曌豐文化為你講述:由於漢代冶鐵業的發展突破了青銅劍的長度限制,漢劍劍體日益輕薄窄長且劍鋒更尖銳,西漢早期就已取代青銅劍廣泛應用于軍事中(長安城武庫出土11把劍清一色鐵劍無青銅劍),及至東漢,偶有做青銅劍於佩戴把玩墓葬用。作為最後的戰場使用劍,漢劍在中國刀劍歷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體形制參照博物館裡的漢代出土文物,通常一米一以下以單手劍為主流,一米二以上則雙手為主。其本身設計就體現著秦漢時期粗獷大氣的風格,平直的劍身是為正氣,狹長的劍刃是為霸氣。

漢劍除劍具和劍裝飾外,劍裝的另一重要內容是裝柄和制鞘。一般來說,漢代中原鋼鐵劍的裝柄方式不外以下四種:其一,在莖部裝夾木或竹,並纏繞緱繩這種情況最為常見。其二,在莖部裝木柄,不再纏繩,但一般會髹漆,這種情況較罕,主要見於仗式劍或中長劍。其三劍莖夾木成型後,外裹金、銀箔,表面再雕刻紋理。其四,用銅、錫、銀直接鑄成體或分體柄,將劍莖插入,縫隙用木或其他材料填實。其中首、柄、格一體者居多,表面多鑄出浮雕圖案並鎏金,豪華者甚至用黃金直接鑄柄。後兩者主要用於短劍和匕首,具體請見上文「金銀具」篇。至於劍鞘,仍多用木製,表面髹漆。鞘上的裝置有二,一是裝於鞘末端的摽飾,一是裝於鞘上部的用經貫帶佩劍的璇,仍與東周以來的情況相同,前面已有細述,不再敷言。而佩劍方式,也還是普遍沿用瓏式佩帶法。

漢代劍仍是主要的短柄近身格鬥兵器同時也是權力的象徵,官員必須佩帶之物。《晉書·輿服志記載:「漢制,自天子至於百官,無不佩劍,其後惟朝帶劍。」因此整個兩漢,佩劍的風氣極盛,無論官員朝臣、貴族名士還是布衣百姓,大多各有其劍。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上也記有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則帶劍,無事不得帶劍」。對什亻么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帶劍有明確規定,很多出土的劍通身上下精雕細琢、鑲金嵌玉。劍本是殺人兇器,卻成為綺麗華美、價值連城的藝術珍寶,這都是為了炫耀使用者的顯赫身份。同時,學劍擊劍之風盎然,遊俠輩出,劍術更從簡單的技擊術升華至尚武修身的高度。太史公曾將論劍與兵法相提並論:「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其所指已遠遠超出了劍術的擊殺而是闡述了劍所代表的特殊的文化內涵和道德。因此在漢代,劍不僅代表種利器,還代表一種王者之道,即廉、仁、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